歷史起源
“合卺禮”始於周代,是古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演變現在的“交杯酒”。
卺(jin,三聲)是一種匏瓜,俗稱苦葫蘆,其味苦不可食。合卺是將一隻卺破為兩半,各盛酒於其間,新娘新郎各飲一卺。匏瓜剖分為二,象徵夫妻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柄,則象徵由婚禮把倆人連成一體,故先分而為二,後合二為一。
新婚夫妻一同進酒,為什麼要用卺作爵盛酒呢?因卺味苦而酒亦苦,飲了卺中苦酒預示著婚後夫妻也會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同時,也象徵著夫妻二人如同此卺一樣,合而為一,緊緊地拴在一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樂器之一(“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引自《三字經》),它又含有音韻調和之意,故“合卺”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後應和睦協調,結為琴瑟之好。
到了南北朝時,行“合卺禮”又增加了在兩個瓢把上連上絲帶,喝酒後,將兩個瓢扣在一起,用絲帶纏繞稱“連卺以鎖”,寓意是使兩人相愛拴在一起,永不分開。
到了宋代,破卺為二的酒具改為兩隻木杯。新娘新郎同飲之後,擲杯於床下,若兩杯一仰一合,意味著男俯女仰,天覆地載,陰陽和諧,實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卺”的禮儀也就被改為“飲交杯酒”。
“合卺”和飲交杯酒都離不開彩線,也就是用紅或綠的絲繩綰成同心結繫於卺柄或杯足。此後,由這條絲繩衍變出“拴線”儀式。此俗大概起源於唐代,由此習俗產生了“千里姻緣一線牽”的俗語。如今,紅巾既不系足,也不拴手,只是讓新娘新郎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所以,拴線被稱之為“牽紅”、“紅綠牽巾”。中式
清末時期,交杯酒儀式已發展成為"合卺"、"交杯"、"攥金錢"三個部分。如今的婚儀中,"按杯於床下"之禮已被革除,"攥金錢"則為"擲紙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禮儀仍然實行。
婚姻基本流程
中式婚禮穿鳳衣戴鳳冠,鳳衣鳳冠是繡有鳳龍圖案和彩飾的衣冠,象徵吉祥富貴,為古代貴族所獨有,後不分貴賤,行於一般女子,繼而又傳襲於婚禮,但因家庭貧富而有所增減。
交杯酒
喜酒交杯酒的習俗開始於周代。《禮記·昏儀》記載:夫婦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實就是以一瓠瓜剖成兩個瓢叫“卺”。舉行結婚儀式時,新郎新娘各執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們以合卺為結婚的代稱。此俗演變到後來為吃“交杯酒”。
花燭之夜
在古代,婚禮中使用的蠟燭上多半繪有龍鳳彩飾。後世以花燭喻為結婚。何遜《看伏郎新婚》詩云:“何始花燭夜,輕扇掩紅裝。”新婚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謂之“守花燭”。不守花燭者,新人睡後,攙扶、伴娘須時時進房察看花燭有無損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燭盡新郎先亡,右燭盡新娘先亡”之說,故如一燭滅時,即將另一燭熄滅。
鬧洞房
這可以說是婚禮中的高潮環節。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據說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據此有俗語:“人不鬧鬼鬧”。鬧洞房從積極的意義上說還是能增添熱鬧氣氛,驅除冷清之感覺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