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右衛鎮轄聯興村、烏林樹村、下元村、紅旗口村、李家堡村、柴家堡村、南梁村、頭水泉村、三里莊村、八里莊村、姬家溝村、袁家窯村、黑流堡村、南元 村、小道溝村、五里莊村、北元村、西窯溝村、黑洲灣村、北辛窯村、二分關村、胡四窯村、王四窯村、朱家窯村、沙梁村、元山村、富家溝村、殺虎口村、海子灣村、馬營河村、康家灣村、北草場村、洞子溝村、四台溝村、花柳溝村、八里舖村、草溝堡村、紅土堡村、善家堡村、高牆框村、咀流屯村、蔡家屯村、魏家山村、宛家莊村、中元村、聯豐村、北樊家窯村、李前後窯村、二十五灣村、十八戶營村
歷史沿革
右衛鎮位於右玉縣城北,自古為北方重鎮。建於戰國時期的善無城(今右衛鎮),歷經秦漢,均為雁門郡郡治,東漢時雁門郡南遷,定襄郡(從今內蒙古和林)又遷來,王莽時期易名陰館縣,又雁門郡易名填狄郡。北魏時建立善無郡。唐天寶年稱靜邊城,駐靜邊軍。
古代建築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右玉設定邊衛,衛城就建在善無故城廢墟上,先後歷時17年建成。後定邊衛遷走,大同右衛、玉林衛先後遷來,稱右玉林衛。清代雍正三年(1725),撤銷右玉林衛和威遠衛置右玉縣,同時置朔平府,府、縣同治右衛鎮。右衛鎮平面基本呈正 方形,周長9里8分,高連女牆4丈2尺,寬3丈5尺。四門東曰:和陽、南曰:永寧、西曰:武定、北曰:鎮朔。四門之外各建有瓮城,門上各建有城樓,掛有厚木大匾,東曰:拱獲燕雲、西曰:屏藩河朔、南曰:紫塞金湯、北曰:嚴疆鎖鑰。西北、東北、東南各建有一個角樓,城牆上築有敵台28個,垛口564個。城內府署、縣衙、廟宇、店鋪、民居、鐘鼓樓布滿30餘條大街小巷。
古城歷史
右衛城下還壓著一座城,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胡服騎射”的倡導人趙武靈王所置的善無縣,是秦漢時善無縣城所在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統治者歷時17年,在善無縣故址上又築了一座城,萬曆三年磚包。衛是明時一種軍事編制。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該地撤衛而設為右玉縣,1972年,中共右玉縣委、縣政府搬遷,右衛城成為城關公社所在地;1984年,改公社為鎮;2000年,城關鎮改名為右衛鎮。右衛置朔平府時,作為一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城市,一派繁榮。城內建有將軍府、都統府等衙署256所。明清兩代建造的社稷壇、先農壇類及各種官觀寺廟50多座,有明倫堂、玉林書院等太小儒學學堂。還有府庫、縣庫、恤政、接稅廳等幾十處。四大街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大商號50多家。右衛更以其重要的軍事地位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周伐獫狁,秦擊匈奴,唐征突厥、契丹,宋戰遼、金,明抗韃靼,演繹了多少戰爭場面,磨礪出眾多文臣武將。除去記載著滄桑歷史的古長城、烽火台和五月間依然剛勁的朔風,右衛的自然風光也大可一飽遊人眼福。山巒森林遍布,谷地溪流縱橫,給塞北平添一抹溫柔的風致。
經濟概況
右衛鎮種植業主要以土豆、玉米、小雜糧為主,畜牧業以羊、奶牛為主。2005年,全鎮共種植高產高效作物4.2萬畝。其中,優質土豆2.5萬畝,高產玉米1.2萬畝,飼料 玉米5000畝。僅此一項,右衛鎮增收2470萬元,人均增收795元。截止2005底,全鎮純種奶牛養殖量已達到900多頭,羊發展數達到了80120隻,牛的存欄數達到了4300多頭。
右衛鎮轄區內建有以土豆深加工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祥鳳薯業公司,和現代化高標準養殖園區——山西三源綠緣奶牛養殖有限公司。右衛鎮範圍內的種植草玉米大部分為此公司收購。
右衛鎮轄區內礦產資源主要為大理石,並在紅旗口工業園區內引資興建了源泰大理石廠,加工生產“大花白”、玄武岩等大理石系列產品。該廠的建成投產還吸收了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為農民增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右衛鎮農民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2005年,右衛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了686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980元,其中畜牧業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1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