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右江民族醫學院是一所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坐落在廣西西部的百色市。百色市北與貴州省接壤,西與雲南毗連,南與越南交界。1929年鄧小平在這裡領導了著名的百色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百色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居住著壯、漢、瑤、苗、彝、仡佬、回等七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87%。百色作為建設中的鋁工業基地和森林城市,風景優美,交通便利。擁有美麗清澈的澄碧湖,右江河穿城而過,南昆鐵路、南昆高速公路貫穿右江河谷。
學校綠樹成蔭,花草繁茂,環境幽雅。學校的前身是百色醫學專科學校,創建於1958年9月。1978年8月國家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本科醫學院校,並更名為右江民族醫學院。1982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0年獲招收外國留學生資格;2008年獲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結論;2013年學校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兩個學科為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
辦學規模
經過49年的艱苦創業,學院已經從一所“草棚大學”發展成為現代化的醫科院校。目前,學校占地面積486671平方米,學院本部現有教職工658人;有基礎學院、臨床學院、護理學院、醫學檢驗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國際學院6個二級學院和口腔系、影像系、預防醫學系、藥學系、管理系、外語系、體育部、社會科學部等10個系(部、中心),開設有21個本、專科專業及專業方向,涉及醫學、文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有直屬附屬醫院1所、非直屬附屬醫院4所;學校辦有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右江醫學》;圖書館有紙質圖書54.37萬冊,電子圖書4000GB;全校已實現計算機網路化管理。
2013年新增加專業:中藥學, 康復治療學,衛生檢驗與檢疫
學院現有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學、護理學、公共事業管理6個本科專業。 2007年全日制在校生5022人,其中本科生4180人,生源地覆蓋全國13個省(自治區)。
教學設施
學院現有教職工1152人,教學科研人員541人,其中正副教授近200人,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10人, 享有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多人,師資力量雄厚。學院占地面積350畝,設有8個系部,35個教研室,11個教學實驗室,11個研究室(所)及醫學科學實驗中心,擁有雷射共聚焦掃描顯微鏡、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圖書館的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藏書46萬冊,中外文期刊2400種,已實現了網路化管理。建有兩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開設1994張病床,技術力量雄厚,擁有核磁共振儀、螺鏇CT機、ECT機、大C臂儀、東芝X光機、彩色B超、直線加速器、體外震波碎石機、胸腔鏡、腹腔鏡、血透機、肌電誘發電位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遠程會診系統等先進的醫療設備,在滇、黔、桂三省(區)享有較高聲譽。
教學科研
學院積極開展科學及教學改革研究工作,注重發揮科學研究對本科教學的促進作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廣西自然科學基金等地廳級以上各類科研項目264項。近五年來,學校共承擔科研項目50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廣西科技攻關項目14項、廣西科學基金課題27項;全校共發表學術論文2846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9篇;獲得國家專利3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其他科技成果22項,學術聲譽不斷提高。擁有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右江醫學》。科研工作促進了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教學改革和科研成果促進了教學。學院依託重點學科加強專業和課程建設,現有有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三級實驗室1個,廣西中醫藥科研二級實驗室2個;有自治區精品課程6門,榮獲自治區教學成果獎11項;有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教學團隊2個、人才創新實驗區1個;多次榮獲全國多媒體教育教學軟體大獎賽一等獎和優勝獎。,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協調發展的醫學教育體系。
校圖書館
右江民族醫學院圖書館建立於1960年8月,1975年建立獨立館舍,面積1234平方米。1989年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圖書館,面積5000平方米;2006年又進行書庫擴建,館舍總面積為6508平方米。全館工作人員26人,其中:研究生3人,占11.5%;本科以上學歷19人,占73.1%;大專3人,占11.5%;中專(含高中)4人,占15.4%。具有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7人,初級職稱11人,技術工人1人。
圖書館於1998年6月開始使用廣西高校圖書館管理系統,實現了圖書館管理網路化。使得圖書館的多種業務工作通過網際網路即可實現,如新書通報、讀者信息查詢、圖書網上自助續借、OPAC、學術期刊資料庫的訪問等。截止目前,由DELL 1500SC伺服器、聯想萬全T100伺服器、曙光650伺服器、大恆ACCSTOR 2000光纖陣列櫃(7.8T)、山特10千瓦不間斷電源和108台多媒體計算機組成的圖書館計算機網路已經初具規模,為圖書館開展上述各項基於網際網路的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截止2008年底,文獻總量為802426冊,其中紙質圖書487426冊,電子圖書315000冊;本著“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思想,該院生均年進書量逐年上升,從2004年的8.18冊到2006年的9.67冊;文獻新增量從2004年44801冊到2006年53953冊。
教學師資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5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17人,占專任教師48.18%;具有博士、碩士學位360人,占專任教師54.71%。形成了一支數量與結構合理、發展趨勢好的師資隊伍。
學院高度重視臨床實踐教學,大力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擁有附屬醫院5所,近三年各附屬醫院實際開放病床數平均值為3713.67張,生均床位數為1.02張。擁有45所教學和實習醫院,建立了公共事業管理(醫學與信息方向)、預防醫學、大學生社會實踐等教學基地,為學生的實踐教學提供了保障。
辦學特色
立足廣西,面向全國,為廣大基層和民族地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套用型醫學人才是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
學校堅持以培養高級套用型醫學人才為目標,著力打造公共通識教育、學科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四大教育平台,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把“艱苦創業、自強不息”作為學校精神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之中,體現到畢業生的培養質量上,不僅極大地增強了辦學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且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明顯提高。此外,為了發揮所在區域民族醫藥資源優勢,著力打造民族醫學特色,學校還編寫出版十餘部民族醫藥本科教材,用於課堂和實踐教學中,增強了學生為基層民眾服務的能力。
建校50多年來,學校先後培養了3萬多名畢業生,近5年來本科畢業生當年年底就業率都一直保持在95%以上。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廣西各級基層醫療衛生單位,他們中有的成為了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醫院的領導,有的成為了國家、省、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更多的成為了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為改善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缺醫少藥狀況,保障人民民眾的健康衛生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為母校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黨和國家十分關心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宋任窮、李鐵映、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蒞臨學校視察指導,對學校的辦學成就和辦學特色給予了充分肯定。1990年11月2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溫家寶陪同下到學校視察,江總書記說:“該非常欣賞你們民族醫學院辦學思想,該看這三句話好得很:下得去,用得上,而且留得住。只要該們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整個衛生狀況、健康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後才能把經濟建設好。”
對外交流
學院積極發展對外開放和合作交流。多年來,學院與國外著名院校、科研單位開展多項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向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派出訪問學者,還邀請了美國、英國、丹麥、澳大利亞、挪威、日本、加拿大和台灣地區的專家學者到校講學,開展學術交流。並長期聘請外籍教師來學院進行外語教學。
學院積極發展對外開放和合作交流。多年來,與國外著名院校、科研單位開展多項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向8個國家和地區派出訪問學者,還邀請了美國、英國、丹麥、澳大利亞、挪威、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到校講學及進行學術交流,並長期聘請多名外籍教師來學院加強外語教學。學院出版並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是國內連續出版檢索的醫學期刊,加入了國際學術交流的行列。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右江民族醫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江澤民、李鵬、李瑞環、溫家寶等先後蒞臨學院視察,對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廣大師生員工深受鼓舞。目前該院正抓住機遇,以提高辦學層次和教學質量為重點,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為目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融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於一體的醫學院校。
歷史沿革
1949年底,百色地區各族人民迎來了新社會,經過剿匪反霸和土地革命,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過上了幸福生活。但是,由於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等客觀條件制約,歷史遺留下來的缺醫少藥現象依然嚴重,地方病和流行病依舊時刻威脅著廣大人民民眾的健康。至1957年底,百色建立了專區醫院、專區防疫站和13所縣醫院、13所防疫站;19所婦幼保健站和4所專科防治站;區鄉衛生所由1950年的2所增加到246所;病床由165張增加到684張,衛生技術人員由134人增加到3813人。但所建起來的醫院、防疫站的技術力量和設備情況還是很差,衛生技術人員中有2687人是農村婦幼保健員、接生員、中醫學徒等初級人員;餘下的1126人中,醫士、護士、助產士分別占了822人、163人、99人,大專學歷以上的衛生人員不足50人。各族人民渴望早日結束缺醫少藥的狀況,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1955年12月,中央下發了《徵詢對農業17條的意見》,要求“在七年內,基本消滅若干種危害人民和牲畜最嚴重的疾病,例如血吸蟲病、血絲蟲病、鼠疫、腦炎、牛瘟、豬瘟等”。這完全符合百色地區各族人民的心愿,也為百色醫專的誕生埋下了伏筆。毛澤東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條》里要求各級黨委每年要考慮包括衛生工作在內的14件大事,其中第四十九條、五十條專門寫了辦高校和中等學校的問題,這就更加促使地方黨委和政府考慮在本地開展醫護人員培養及加快培訓基地建設的問題。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總路線指導下,各級宣教部門紛紛召開專門會議,布置宣教戰線跟上大躍進步伐的任務和要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建包括百色醫專在內的“百色專科學校”便提上了緊迫的議事日程。
艱苦創業
在校園基地建設方面,在師專接收百色師範校址後,醫專也在師專校園內落腳了。教師、宿舍、課桌椅甚至鍋碗瓢盆等都是借用的,管理服務工作也由師專代勞。辦學經費原來預算方案為35170元,但未能如願,最後是以專區撥給一萬、自治區撥給一萬共兩萬元開辦起來的。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百色醫專也同工專、農專、師專一樣,基本同步完成了各項籌備工作。
1958年9月11日,在師專禮堂(草棚)舉行百色專科學校成立暨1958~1959學年度開學典禮大會,地委、專署及籌委會的領導人楊列、鄭少東、韓開祥、趙世同、肖雷、朱守剛等出席了大會,肖雷代表地委、專署致賀詞。至此,百色醫專同工專、農專、師專一樣,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正式宣告成立,譜寫了百色專區教育史上高校的第一章。
摸索前進
百色醫專成立後,學校黨支部首先通過在教職工中開展形勢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不斷批判“條件論”、“落後論”等思想問題,端正辦學思想,轉變工作態度,堅定為“老、少、邊、山、窮”地區各族人民辦好醫專的決心和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
根據全國形勢發展的要求,百色醫專全體師生從1958年9月至12月19日,按軍事化要求參加全國大辦鋼鐵運動,教學活動被迫中止。師生回校後,學校轉入教學改革,強調教學要以教學、醫療、科研三結合,以除害滅病為重點,西醫學習中醫,中西醫合流,基礎課要結合臨床和醫療衛生實踐進行。
1959年7月13日,中共百色地委宣傳部以39號文通知,將原屬專區醫院辦的百色衛校劃歸百色醫專管理,專區醫院醫師兼醫專教師。當年就招收59級醫士、護士中專班100人;1960年秋再招收大專班兩個班、中專班兩個班,學校共有11個班533人。1961年秋,招收兩個大專班,1962年停招大專班,只招收一個中專班,全校共有七個班(其中大專班四個,中專班三個)。
百色醫專創建之時,一直是借用百色師專的校舍和設備(現百色高中校址)。全校師生髮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開荒種菜、伐木建房,一年後學校已建成了1729平方米的教學、辦公樓和廚房。1961年8月底,百色醫專全部從百色師專搬遷至新校址(城鄉路98號現校址)。至1962年底,學校擁有校園面積80多畝,建起了七棟校舍共5433平方米,有少量建議的教學儀器設備,教工由開始的7人增至80人,培養大專畢業生146人、中專畢業生98人,各類機構逐步健全,教學逐漸進入規範化軌道。
1959年底,肖雷同志不再擔任專區副專員職務及醫專校長職務,由李長瑞同志負責全面工作。1961年5月,地委派樊茂春同志任副校長(醫專改為衛校任校長)。
調整充實
1964年1~7月,學校組織對各教學實習點進行多次檢查,召開醫院院長會議,共同研究實習計畫和實習相關問題,做好實習各項教學工作,使實習成績比較理想。同學們從始至終堅持艱苦奮鬥、力爭上遊的精神,做到學校要求的“十好”:政治思想好,服從領導好,尊敬醫師好,團結協作好,關心病人好,遵守紀律好,實習成績好,勞動效果好,艱苦作風好,紅專質量好。
加強校園建設,師生員工利用勞動時間修建校內道路、疏通水渠、平整校園,營造整潔、安靜的教學環境,成為百色城內環境優美的學校之一。
經過四年的努力,學校各方面工作都有了較大提高,加上國家經濟建設的恢復和發展,自治區衛生廳於1965年5月15日以「65」衛教征字18號文通知:百色醫專已經區黨委同意恢復並上報中央。並指示學校做好1965年招收大專班的準備。8月,從廣西醫學院、區人民醫院等單位抽調了骨幹教師到校任教,為恢復醫專做好師資準備。同年秋天,在全區範圍內招收了醫療專科一個班50人(另外,代柳州專區招一個班,50人)。1965年11月12日,國務院以(65)國文辦第384號批覆高教部和衛生部,同意廣西百色專區衛生學校恢復為廣西醫學專科學校,學制三年。醫專恢復後,繼續招收中專班。經專署衛生科批准,校醫務室改為門診所,內設內、外、兒、五官科,對外開放就診。至此,百色醫專又以新的面貌開始承擔培養醫學大、中專衛生人才的重任。
十年浩劫
百色醫專剛恢復不到一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百色醫專與全國其他學校一樣,也橫遭了厄運。
1966年5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學校的教學、科研、醫療工作受到極大的損失。那時停課鬧革命,大辯論、大串連、揪斗走資派,對立的兩大派民眾組織互相仇視,文斗、武鬥不斷,學校的建築和設備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學校黨政財大權被剝奪,行政、黨委組織處於癱瘓狀態,不少幹部和教師遭到錯誤批鬥。
1969年元月,送走在校的大中專學生和進修班學員後,校內已經沒有一個學生。4月至9月,學校組織73名教師、幹部到隆林縣央臘大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1969年10月至1970年4月,學校組織教工小分隊分別到田陽、田東、平果、德保、靖西等縣搞社會調查,開展“教育革命”。校園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被盜和破壞嚴重。
1970年3月,自治區和百色地區衛生部門下達辦短訓班的任務,先後培訓在職基層衛生人員三期共164人。1971年至1976年,先後招收大專班工農兵學員809人,中專班學員171人。為恢復校園建設,迎接新學員入校,學校領導率領師生上山伐木,自己動手蓋起了一千多平方米的茅草棚,以暫時緩解校舍不足的矛盾。師生們這種艱苦奮鬥、克服困難辦學的精神,得到了民眾的普遍讚揚,百色醫專也因此被人們譽為“草棚大學”。
儘管困難重重,學校還是想方設法進行建設和發展。1972年建起百色醫專附屬門診部,開設內、外、婦、兒、五官、牙科和中醫科等診室,開放40張簡易病床和開闢家庭病床,為教學和醫療服務。1970年至1975年,學校恢復藥廠建設,從草藥“金不換”中提取“顱通定”、製備“板藍根沖劑”等項目獲得成功,為學校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擴大了學校的聲譽。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進展。
跨上新台階
圍繞教學工作合格評價,全面促進學院的建設。1996年1月,學院召開教學評建工作總結報告會;3月召開教學評價工作專題會議,為迎接評價作具體布置。7月組織92級76名本科生參加了臨床醫學本科生主要課程的抽樣測試,總體成績良好。9月,國家教高教司王彥和自治區教委車芳仁等領導到該院檢查迎評工作。10月,學院舉行首屆教學工作大會,葉上琦院長作工作報告。經區衛生廳批准,百色地區醫院成為右江民族醫院不隸屬的附屬醫院,10月29日舉行“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西南醫院”掛牌儀式。11月,國家教委派出的專家組到學院進行教學工作評價,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教委下達的教學工作評價的43項指標,對學院的教學工作進行了逐條對照檢查和評價。12月3日,根據專家組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學院制定了教學工作整改方案,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重在建設”的原則,認真做好各項整改工作。1997年4月,區教委德育評估專家組到校進行德育工作評價。9月,學院召開教學工作整改再評價動員大會。11月,國家教委專家組對學院本科教學工作再次進行評價。12月,區教委高校體育衛生工作檢查組到學院進行評價檢查。12月11日,國家教委副主任周運清給學院發來賀信,祝賀學院通過了教學工作評價,並頒發了合格證。
經過連續兩年的迎評促建和整改工作,極大地促進學院在教學、醫療、科研等管理工作的提高,同時明顯增加了建設投入,各項教學基本建設獲得巨大發展,該院辦學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有著46年發展歷程的右江民族醫學院,面對21世紀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將堅持“加快發展,突出特色,人才立校,創新興院”的辦學方針,更新辦學理念,找準辦學定位,努力為民族地區培養“精醫術、懂人文、有理想、能創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為”的複合型、實用型、創新型醫藥衛生及相關高級人才。
校徽
該院校徽的底色分為綠色和紅色兩種,象徵著生命、青春、健康。綠色調定為該院形象的基本色。 校徽的核心是由兩個“y”變形而成的“心”形白色圖案。 兩個“y”取自於“右江民族醫學院”校名中“右醫”兩個字漢語拼音的首寫字母, 寓示校名。 兩個“y”字重疊而變成兩顆重疊的“心”字,寓示著“用心學習”和“用心服務”兩層基本含義。所謂“用心學習”,即要求師生員工按照“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的要求去用心和努力。 所謂“用心服務”是指同學之間、師生之間、 醫患之間、 醫護之間都必須“用心溝通、用心關愛、用心合作、用心奉獻”,努力成為醫德高尚、德藝雙馨的專業人才。
校徽中的“心”形為圓形,與外形的白色鉤邊菱形構成“方圓”的動感效果和寓意,寓示“天方地圓,行有規,坐有矩,且不失靈活變通”的行為要求。
校徽的背面是1990年江澤民總書記視察該院時題寫的“右江民族醫學院”校名和學院成立的時間。
校訓
“大醫精誠”為該院的校訓。它取自於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名句。孫思邈所倡導的大醫之“精”,即技術要精湛;大醫之“誠”,即品德要高尚。“大醫精誠”作為該院的校訓則賦予了新的內涵:所謂“精於醫術”(廣義也是指“精於業務”),具體內涵是指“醫術精湛、人文精通、服務精心”,即要求師生員工努力適應現代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換的要求,成為該院人才培養目標所要求的“精醫術、懂人文、有理想、能創新”的“大醫”。所謂“誠於人品”,具體內涵是指“待人誠懇、做人誠信、為人誠實、品德高尚”,努力達到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君子慎獨”的理想道德境界。
簡言之,“大醫精誠”校訓,既是思想境界要求,也是行為規範準則,它激勵師生員工努力成為精於醫術、誠於人品,德才兼備、德藝雙馨,把做人與做事完美結合的人間大醫。
校旗
校旗的底色為綠色, 左上角是由兩個“y”變形而成的“心”形白色圖案,中間是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右江民族醫學院”白色字樣,下書白色英文校名“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校歌
校歌取名“大醫精誠”。校歌的內容詮釋了校訓的內涵。校歌與校徽、校訓寓意貫通,一氣呵成,共同構成了右江民族醫學院外樹形象、內練品行的重要教育資源。
大醫精誠
——右江民族醫學院校歌
(一)
紅土地上,右江岸邊,
歲月的春風美麗著校園。
相聚百色,相約健康,
救死扶傷重任在肩。
(二)
書山有路,學海無邊,
知識的力量改變著明天。
艱苦創業,自強不息,
博學濟世敢為人先。
(三)
啊……
紅土地上的醫學搖籃,
各族兒女深情的眷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大醫精誠抒寫愛的奉獻。
國家領導關懷
建院49年來,學院堅持面向基層、服務少數民族地區的辦學定位,為廣西及周邊老、少、邊、山、窮地區培養了2萬多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套用型醫學人才,為促進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江澤民、李鵬、李瑞環、溫家寶、李鐵映、宋任窮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自治區黨政領導先後到校視察。1990年11月22日,江澤民、溫家寶等中央領導人在與該院師生座談時,對該院堅持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套用型醫學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取得的成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現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鄧硯 | 黨委書記 |
姚金光 | 院長、黨委副書記 |
趙麗娟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鄧 硯 | 黨委副書記 |
姚金光 | 副院長 |
唐乾利 | 副院長 |
農樂根 | 副院長 |
發展目標
經過三年多的評建工作,學院本科教學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辦學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教學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教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教學管理更加規範,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結構明顯改善,素質明顯提高。經過多次的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和深入思考,對49年的辦學實踐經驗的不斷總結,確定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弘揚“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右醫精神,立足廣西、面向西南、輻射周邊、服務基層,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套用型醫學人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把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在該國西南地區有較大影響的高等醫學院校。學院全體師生將按照這一辦學指導思想,為實現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而努力奮鬥!
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學校將著力抓好關係到學校發展的“六大”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即教學質量工程、學科建設工程、人才建設工程、校本部改造與新校區建設工程、臨床教學與實踐基地建設工程和校園文化建設工程。全力推進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立項建設規劃的落實,實現從目前的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院校發展成為有獨立碩士學位授權院校的目標。建設西校區,規劃和新建第二校區、第二附屬醫院;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調整辦學結構,狠抓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層次,堅持培養高級套用型醫學人才的辦學定位,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著力提高學生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面對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學校將堅持立足廣西,面向全國,服務民族地區和廣大基層的辦學定位。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夯實基礎,壯大實力。大力發展本科教育,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專科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創建以醫學學科為核心和優勢學科的,醫、文、理、管、工、法等學科協調發展,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質量優秀、特色鮮明的多科性高水平教學型的廣西民族醫藥大學。
學校排名
2016年6月14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6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公布2016中國大學最佳專業排行榜800強,右江民族醫學院排名第722。
2018年02月26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右江民族醫學院排名第28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