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帕克斯頓

1939年生於亞里桑納州圖桑市的一個猶太家庭,中學時代曾為校體操隊的隊員,為了美化體操動作而開始學舞,並先後在宗教舞蹈、道德劇和猶太民間舞中作過業餘舞者。 與此同時,他還同後現代舞的其他代表人物一道,創建了實驗派舞蹈的專業組織——大同盟,並於1962年共建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賈德遜教堂舞蹈劇院。 1972年,他在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任駐校藝術家,因為延聘而為八位男生開設了一個新的舞蹈班,並在此完整地形成了“接觸即興”的編舞方法。

史蒂夫•帕克斯頓

1939年生於亞里桑納州圖桑市的一個猶太家庭,中學時代曾為校體操隊的隊員,為了美化體操動作而開始學舞,並先後在宗教舞蹈、道德劇和猶太民間舞中作過業餘舞者。1958年,他移居紐約市,隨現代舞大師M.堪寧漢和現代音樂家R.鄧恩專業學舞,1960-1964年先後加盟J.林蒙舞蹈團和堪寧漢舞蹈團作舞者。與此同時,他還同後現代舞的其他代表人物一道,創建了實驗派舞蹈的專業組織——大同盟,並於1962年共建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賈德遜教堂舞蹈劇院。作為表演家,他曾在萊納和布朗的作品中露面,並自編自演了許多作品。他厭惡那些著名舞團中的等級制度,而更情願同那些規模不等的臨時性舞團一道工作。1972年,他在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任駐校藝術家,因為延聘而為八位男生開設了一個新的舞蹈班,並在此完整地形成了“接觸即興”的編舞方法。“接觸即興”這種編舞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舞者們通過大量的練習,建立起相互間的信任,並在與舞伴間彼此交換體重的方式,去大膽地完成閃身、傾斜、倒地等具有一定危險係數的動作,鞏固和發展變化無窮的流動關係。這種方法從日本的合氣道、中國的禪宗哲學、道家學說和太極拳、其它體育運動項目,以及男女平等、自由解放等社會思潮中吸取了大量的靈感,並將舞蹈以非炫耀性的面貌發展到真實自然的境界,使舞蹈動作的流程變成一場確保他人和自身安全的戰鬥,有時甚至會出現驚心動魄的懸念效果。這種方法經過系統發展與完善之後,如今已成為歐美各國大專院校現代舞課程中最重要的基礎課,是舞者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然後踏入千變萬化的動作世界的必經之道。20世紀80年代初,他由於厭倦了紐約鬧市的喧囂與繁華,主動撤退到東北部的弗蒙特州山區定居,一邊專心務農,一邊跳舞教舞,一邊潛心研究動作的起源,體驗全身心與清新的空氣和泥土相“接觸”的自然生活,為“接觸即興”的動作世界開拓出一片嶄新的天地——“後接觸即興”的“後動作”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