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該片由三段故事組成,聚焦賈伯斯三款關鍵性產品發布會的台前幕後。1984年,蘋果第一台個人電腦Macintosh發布,它的“失敗”也導致賈伯斯被蘋果開除。1988年,離開蘋果的賈伯斯一手創立了NeXT,與此同時,蘋果正陷入困境,約翰·斯卡利離開後,蘋果購買了NeXT的作業系統,賈伯斯又回到了蘋果。1998年,賈伯斯再次推出iMac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麥可·法斯賓德 |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 配音 孟令軍(電影頻道配音版) |
凱特·溫斯萊特 | 喬安娜·霍夫曼/Joanna Hoffman | 配音 牟珈論 |
塞斯·羅根 | 史蒂夫·沃茲尼亞奇/Steve Wozniak | |
佩拉·哈內-賈丁 | 麗薩·布倫南/Lisa Brennan | |
傑夫·丹尼爾斯 | 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 | |
麥可·斯圖巴 | 安迪·赫茨菲爾德/Andy Hertzfeld | |
凱薩琳·沃特森 | 克里斯安·布倫南/Chrisann Brennan | |
亞當·夏皮羅 | Avie Tevanian | |
薩拉·斯諾克 | Andrea Cunningham | |
瑞普麗·索波 | 麗薩(9歲) | |
麥肯錫·莫斯 | 麗莎(5歲) | |
約翰·奧提茲 | Joel Pforzheimer |
職員表
製作人 | 丹尼·鮑爾、蓋蒙·卡薩迪、克里斯蒂安·科爾松、馬克·戈登、斯科特·魯丁 |
原著 | 沃爾特·艾薩克森 |
導演 | 丹尼·鮑爾 |
副導演(助理) | Donald Murphy |
編劇 | 阿倫·索爾金 |
攝影 | Alwin H. Kuchler |
配樂 | Daniel Pemberton |
剪輯 | Elliot Graham |
選角導演 | 弗蘭辛·梅思勒 |
配音導演 | 王利軍 |
藝術指導 | Guy Dyas |
美術設計 | Luke Freeborn、Peter Borck |
服裝設計 | Suttirat Anne Larlarb |
視覺特效 | Adam Gascoyne |
布景師 | Gene Serdena、Doni McMillan |
發行 | 環球影業 |
( 參考資料: )
角色介紹
| |
| |
| |
| |
|
( 參考資料: )
幕後花絮
•蘋果CEO蒂姆·庫克不贊同影片對賈伯斯的刻畫,賈伯斯的遺孀勞倫娜也曾竭力阻撓影片拍攝。
•影片原定由《社交網路》的導演大衛·芬奇執導,索尼拒絕了他提出的1000萬美元薪酬及對影片百分之百創作控制權的要求。
•麥可·法斯賓德認為貝爾非常適合賈伯斯這個角色,還曾打電話給貝爾表達了這一想法。
•影片女主角的第一人選是傑西卡·查斯坦,索尼公司在籌備期間,曾邀斯嘉麗·詹森出演女主角。環球接手後,又曾經考慮過娜塔莉·波特曼。
•索尼被黑客攻擊而流出的公司內部檔案顯示,索爾金有意讓湯姆·克魯斯來扮演賈伯斯。索爾金極力推薦克魯斯,而丹尼·鮑爾則認為他目前的年齡不適合出演。
•丹尼·鮑爾接手導演後邀請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賈伯斯,萊昂納多拒絕了。大衛·芬奇屬意的克里斯蒂安·貝爾認為自己不適合出演賈伯斯同樣拒絕了邀請。
•索尼籌備期間,托比·馬奎爾、馬修·麥康納、查理茲·塞隆也曾考慮出演。
•影片在試鏡過程中並未使用索爾金的劇本,而是讓演員們朗讀並表演了《新聞編輯室》中的台詞。索爾金也是那部電視劇的主創之一。
•這是自從《猜火車》以來丹尼·鮑爾執導的第一部不是由福斯/福斯探照燈發行的電影。
•片中有一個場景,車庫中兩個史蒂夫在爭論Mac上到底需要幾個slots,此時兩個路人在背景中緩緩走過,其中高個的那個是阿倫·索爾金客串的。
•1984年賈伯斯在加州庫比蒂諾的Flint Center發布了第一代Mac。影片中Flint Center有關的戲份都是在實地取景拍攝的。
獲獎記錄
年份 | 獎項 | 單項 | 獲獎者 | 獲獎情況 |
2016 |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男主角 | 麥可·法斯賓德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凱特·溫斯萊特 | 提名 | ||
2016 | 休斯敦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男主角 | 麥可·法斯賓德 | 獲獎 |
2016 | 第22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 最佳男主角 | 麥可·法斯賓德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凱特·溫斯萊特 | 提名 | ||
2016 | 第73屆美國金球獎 | 最佳男主角 | 麥可·法斯賓德 | 提名 |
最佳原創配樂 | Daniel Pemberton | 提名 | ||
最佳劇本 | 阿倫·索爾金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凱特·溫斯萊特 | 獲獎 | ||
2016 | 第68屆美國編劇工會獎 | 最佳改編電影劇本 | 《史蒂夫·賈伯斯》 | 提名 |
2016 | 第69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最佳女配角 | 凱特·溫斯萊特 | 獲獎 |
最佳男主角 | 麥可·法斯賓德 | 提名 | ||
最佳改編劇本 | 《史蒂夫·賈伯斯》 | 提名 | ||
2016 | 第20屆金衛星獎 | 最佳改編劇本 | 《史蒂夫·賈伯斯》 | 獲獎 |
2016 | MTV 電影獎 | 最佳真實故事 | 《史蒂夫·賈伯斯》 | 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劇本改編自沃爾特·艾薩克森所著的《史蒂夫·賈伯斯傳》,這也是賈伯斯 生前唯一授權的傳記。索尼電影公司於2011年買下了改編著作權,但在2014年11月放棄了這個計畫,後環球花3000萬美元買下著作權 。索爾金接手該片後曾與麗薩聯繫,交流關於她父親的故事。片方還邀請了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擔任顧問。
凱特·溫斯萊特在拍攝電影《裁縫》時從她的化妝師那裡聽說了訊息,強大的製作陣容使凱特對該片非常感興趣,她發了一張自己戴黑色假髮的照片給劇組,成功了獲得了喬安娜這一角色。
拍攝過程
麥可·法斯賓德接演賈伯斯後,拜訪了很多賈伯斯的熟人,包括前蘋果CEO約翰·斯卡利、賈伯斯生前的同事兼好友喬安娜·霍夫曼等人,來揣摩這個角色。《史蒂夫·賈伯斯》的劇本分為三幕,共182頁,每一頁都有法斯賓德的台詞。然而一個月後,當其他演員還在背台詞時,法斯賓德已經背完30遍,可以無劇本排戲了 。
塞斯·羅根在參演之前並不知道沃茲,為了演好這個角色,羅根和沃茲本人進行了大量的接觸,也在網上閱讀了大量的資料,包括沃茲的演講、視頻。
賈伯斯和斯卡利公開對峙的那場戲,鮑爾和剪輯師Elliot Graham將兩人之間來回切換的鏡頭全部剪掉,讓兩人始終同處一個鏡頭之中,更使氛圍緊張到令人不忍直視。這種氛圍一部分來自於後期剪輯,但絕大部分源於索爾金的劇本 。
製作發行
Management 360 | Decibel Films |
The Mark Gordon Company | 傳奇影業 |
Scott Rudin Productions | 環球影業 |
Cloud Eight Films | Digital Image Associates |
環球影業 | 東寶東和 |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UPI)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 Andes Films | NOS Audiovisuais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 Universal Pictures |
上映時間 | 上映地區 | 上映時間 | 上映地區 | 上映時間 | 上映地區 |
2015年10月9日 | 美國 | 2015年11月12日 | 德國 | 2016年1月14日 | 香港 |
2015年10月16日 | 加拿大 | 2015年11月16日 | 法國 | 2016年1月21日 | 義大利 |
2015年10月18日 | 英國 | 2015年11月18日 | 墨西哥 | 2016年1月21日 | 新加坡 |
2015年10月25日 | 波蘭 | 2015年12月3日 | 荷蘭 | 2016年2月4日 | 澳大利亞 |
2015年10月30日 | 土耳其 | 2016年1月1日 | 俄羅斯 | 2016年2月12日 | 日本 |
( 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角度獨特
《史蒂夫·賈伯斯》一反觀眾對傳記片“從生寫到死”的刻板印象,選取了賈伯斯人生中的三個重要節點,將影片架構為三幕戲劇:1984年Macintosh發布、1988年NeXT Computer發布、1998年iMac G3發布。以一段激烈的對白展開,從私密角度勾畫了賈伯斯的形象,用閃回和離題的手法安插了賈伯斯的生活和事業軌跡。看似結構頗具局限性,似乎還有僵硬的舞台劇的感覺,缺少流暢度,卻使索爾金式的對白更顯得誇張,富有戲劇性效果( 參考訊息 )。影片聚焦華麗背後,呈現了台下無休止的爭吵、撕扯、博弈、背叛、冷酷,而賈伯斯那些著名又光鮮的洗腦式演講場面,一次也沒有出現。顯然,這個版本不是拍給“果粉”或者極客看的賈伯斯傳記,更像是由一個天才生命中的衝突折射出的時代縮影( 騰訊娛樂 )。
製作用心
三段故事,分別使用三種不同的介質拍攝,與影片所述的年代契合。第一段的畫面顆粒感濃重噪點明顯,頗有紀錄片的真實感。第二部分使用色彩質感最為濃郁的35毫米膠片。第三部分用了數碼影像,畫面銳利清晰。
影片中,場景如同舞台劇一般極為有限,然而通過創意的構圖、極具氛圍的布光以偶爾使用的背面投影特效,成功地賦予了電影豐富多變之感。 電影的配樂也十分用心。作曲家Daniel Pemberton一開始運用未來感十足的電子樂,隨著電影進程逐漸演變,到了最後一幕變成了悠揚笛聲伴奏的交響管弦樂。
演員出色
演員們的表演為索爾金的劇本錦上添花,讓對白變得鮮活起來。麥可·法斯賓德儘管因外形與賈伯斯相差甚遠而飽受質疑,但他霸氣十足的演出讓這一點變得毫不重要。他抓住了賈伯斯對於規則與生俱來的蔑視、思維的嚴格,以及性格上的變幻無常。凱特·溫斯萊特在三幕劇中跨越了十幾年,造型也從幹練的短髮,貼身的職業裝,換到最後婦人般的波浪,寬鬆的毛線長袍,自然流露出三個階段不同的氣質,甚至比劇本設定還多了一份端莊。塞斯·羅根依然掩飾不住喜劇明星本色,但也將沃茲尼亞奇演繹得真實可信,那些通過他口中道出的嚴肅的道理讓人意想不到卻有著強烈的效果( 時光網 )。
影片爭議
影片拍攝前,賈伯斯的妻子勞倫娜就試圖阻止,曾聯繫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克里斯蒂安·貝爾,希望他們不要接演。還聯繫索尼強烈要求不要製作該片,失敗後又試圖說服發行商環球影業不要準許上映( 網易數碼 )。
影片上映後,引起了包括蘋果CEO蒂姆·庫克在內的業內人士甚至資深科技記者的不滿。他們認為影片歪曲事實,故意放大賈伯斯的缺點,展現的不是他們所認識的賈伯斯( 新浪科技 )。片中還有很多不真實的場景,比如在賈伯斯離開蘋果後,與斯卡利再也沒有過交集。而在賈伯斯回歸蘋果後發布iMac時,喬安娜·霍夫曼從蘋果離職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鳳凰科技 )。此外,觀眾還容易被誤導,認為NeXT只是賈伯斯重返蘋果的策略。事實上,NeXT存在12年之久,吸引了眾多投資者。之後賈伯斯又收購皮克斯,雖然都失敗了,但他在這過程中發生的改變,遠比電影來的精彩和複雜。卡姆爾( 皮克斯以及迪士尼動畫總裁)認為,電影最失敗的地方,在於它隱藏了賈伯斯的一些看似無趣,但同時又必不可少的人生經歷,一味地追求戲劇性( 網易數碼 )。
對此,阿倫·索爾金表示,雖然這些人物以及發布會都是真實存在的,但片中大部分的對話都是虛構的,這就是新聞和藝術之間的區別,編劇有主觀的權利。而且他對賈伯斯和斯卡利關係的更改並不對任何人構成傷害( 網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