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常州日報社會新聞部主任 1961年10月生,她從事新聞工作29年,1996年以來一直從事輿論監督工作和黨報群工工作,榮立三等功一次,嘉獎3次,3次評為優秀黨員,自寫和編輯的讀者來信類稿件、系列報導、內參及版面等獲省級二等獎以上的有38篇。
個人事跡
一、 認真踐行"三貼近",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2005年,她作為總策劃者、組織者、實施者和采寫者,帶領4名黨員記者赴大別山革命老區安徽省金寨縣開展新聞扶貧採訪活動,翻山越嶺蹲村採訪,整整8天與老區人民同吃、同住和同行,回常後以15000字的系列報導連續刊出,對當地辦學條件、貧困生情況、將軍後人的生活現狀及經濟發展和旅遊資源等作了全面介紹與剖析,從而使報社報紙站到了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前台,成為革命老區與長三角之間加快產業對接、文化對接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激起常州市民的廣泛關注與強烈反響。之後,隨著6萬多字的後續報導和百餘幅照片的刊出,這波愛心熱潮迄今仍在持續:308名大別山孩子由常州熱心市民"手拉手"結對常年資助;常州技師學院、省常中等兩地多所學校開展教學合作;常州日報社援建一所希望國小、牽頭舉辦"金寨赴常招商會";大別山名特優產品在常設立直銷視窗……所有這些,都經由她帶領部門同仁一一牽線落實,這一大型新聞創意活動也先後被評為常州市先進性教育"百件實事"和"常州市2005年上半年度十件實事",2008年獲常州市首屆廣玉蘭新聞文化獎,成為國內主流媒體中少有的以新聞形式跨地域扶貧幫困的成功典範。5篇系列報導獲2005年度省好新聞二等獎。
二、 切實為民排憂解難,樂為百姓架心橋。
無論是受理投訴、調查、督辦還是采寫見報,她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樂為百姓鼓與呼。由報紙副刊編輯轉崗到群工崗位不到半年,采寫的《武進焦溪胡家村非法占用農田辦廠》一稿就獲得2006年度省好新聞一等獎;《為讓英雄不流淚》一文不但促成了在上海見義勇為並終身致殘的溧陽農民陳德金的順利回歸,圓滿解決其實際困難,還獲得中國地市報好新聞一等獎,整個連續報導被常州市評彈團改編成評書節目。根據黨報群工工作特點,她還組織策劃了許多大型新聞活動,真正做到"用心'三貼近'、為民架心橋",如救助流浪常州街頭的揚州少年倪文景,從發現到促成其回歸,從單一地救助到為其重圓讀書夢,從單方面地在常州實施新聞援助到與揚州電視台的跨地區聯手……整個活動還被改編成錫劇搬上了舞台;2002年組織策劃的大型 "尋親"活動,直至現在每年的4月20日,那些從河南鄭州回常州尋到親人和未尋到親人的,還會給她來電或發手機簡訊,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 自我加壓尋求超越,報網互動創新黨報民眾工作。信息化時代,網路已成為百姓新興的訴求通道。順應這一趨勢,她於2005年在中國常州網(原龍網)開設了"黨報讀者之家",架構"線上群工部",實施報網互動並不斷使之完善:2006年與全國50家城市黨報結成新聞網際網路,實施異地接訪、輿論監督和新聞服務;2007年起與全市24個主要政府職能部門建立 "黨報為民服務聯動網",在全市首創網路新聞平台--視頻直播,每月一期,根據當月民生熱點把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和網友請進直播室,現場受理來電(帖)訴求,再以"報網聊民生"的形式在報紙上實施版面互動,充分彰顯黨報的權威性與網路的普及性,從而傳承並創新了黨報民眾工作的優良傳統,延伸和拓展了發展空間,使之與時俱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與近年來國家所倡導的大信訪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她策劃、主持的視頻直播去年獲省網路好新聞訪談類二等獎,帶領的群工部連續10年獲常州市信訪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9年評為市"工人先鋒號"(紅旗班組),她被評為全國黨報優秀群工幹部。
2009年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