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來自紐賓士域省的曼挪亞·史提夫斯(Manoah Steves)是首位到此定居的歐洲裔移民。他於1877年隻身抵達魯魯島後決意在此定居,並於現史提夫斯頓公路以北一帶買地,而他的家人亦於翌年抵埠。曼挪亞的兒子威廉於1880年代陸續購入多塊地皮,再於1889年將地皮分塊放售,並將此區稱為“史提夫斯頓”。同期也有三座漁產品罐頭廠相繼在該區落成,而日本裔移民也開始到此定居。史提夫斯頓郵局於1890年啟用,威廉·史提夫斯成為首任郵政局長,而電話服務亦於1891年接通。
史提夫斯頓於1890年代發展迅速,到1891年已約有690名居民,而500名常住居民中包括白人、華人和日本人(餘下的非常住居民則主要為季節性華工)。到1901年區內居民數目達810人,當中日本裔居民更占總數58%,而沿著河岸而建的罐頭廠也增至15間。連線史提夫斯頓和溫哥華市的市際電車於1905年開通,改善該區的陸路對外交通。然而,受漁獲驟降和連場大火影響下,到了1918年數座罐頭廠也陸續倒閉或合併。
日軍於1941年偷襲珍珠港後,加拿大聯邦政府有恐國內日裔居民會協助日軍入侵加國,遂於1942年下令將國內日裔居民遣送到卑詩內陸及艾伯塔省的集中營,當中包括約2600名居於史提夫斯頓的日裔居民,待1949年(即二戰結束後四年)才獲準離開集中營。然而,此舉已為史提夫斯頓的人口結構帶來重大變化。
戰後區內的罐頭廠相繼結業,而通往溫哥華的市際電車更於1958年停駛。區內旅遊業其後逐步被開發:史提夫斯頓博物館和加利角公園分別於1979年和1989年開幕,而於1894年落成的喬治亞海灣罐頭廠也被定為國家歷史古蹟,並從1994年起對外開放。另外,史提夫斯頓三文魚節從1945年起每年於7月1日(即加拿大國慶日)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