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散文名家筆下:台灣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在本書中,作者以女兒之心面對父母,以教師之心面對孩子,以作家之心面對社會,“在人間事物中寄託感情;在冷漠社會裡燃燒熱情”。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廖玉蕙為台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台北教育大學等大學教授。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吳魯芹散文獎、五四文藝獎章及中興文藝獎。多篇作品被選入台灣高中課本及各種選集。出版有散文集《在碧綠的夏色里》、《為什麼你不問我為什麼》、《後來》、《純真遺落》、《廖玉蕙精選集》、《像我這樣的老師》、《五十歲的公主》、《純真遺落》、《不關風與月》及學術專著《細說桃花扇》、《人生有情淚沾臆——唐人小說的美麗與哀愁》等五十餘種。曾編選《繁花盛景——台灣當代新文學選本》、《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等多種。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閱讀她的散文之際,總覺得有毫不止息的波濤擊打讀者的心坎。她的文字速度不是行雲流水,也不是雲淡風輕,而是驚濤拍岸。不知不覺之間,也被捲入她創造出來的情境。抒情散文可以寫到這種地步,絕對不只是憑恃她過人的勇氣,而是以一種感動力量與讀者的心靈連結起來。
——陳芳明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根脆弱的弦,外表再是強悍,當那根脆弱的弦被溫柔地挑起,誰也沒有辦法禁絕一首纏綿的歌。
突然一陣風吹過來,把紙灰一股腦全吹上了天空,女兒惘然望著蒼天,幽幽地說:“如果記憶像風就好了。”記憶真的會像風嗎?
——廖玉蕙
名人推薦
閱讀她的散文之際,總覺得有毫不止息的波濤擊打讀者的心坎。她的文字速度不是行雲流水,也不是雲淡風輕,而是驚濤拍岸。不知不覺之間,也被捲入她創造出來的情境。抒情散文可以寫到這種地步,絕對不只是憑恃她過人的勇氣,而是以一種感動力量與讀者的心靈連結起來。
——陳芳明
圖書目錄
輯一永遠的迷離記憶
當火車走過
流年暗中偷換
永遠的迷離記憶
走過歲月
鳳凰花開
痴狂記事
回首事如前夕夢
人生不相見
輯二如果記憶像風
如果記憶像風
羅馬在哪裡?
陪你一起找羅馬
學會放手
永安與不安
緣起緣滅
輯三年過五十
年過五十
我不要正直!
緝拿失眠元兇
看戲
女人需要感激涕零嗎?
輯四不信溫柔喚不回
楊柳、櫻花與紅葉
當微風與陽光私語
大家樂?大家瘋?
大丈夫何患無屋
讓我說個故事給你們聽
城市動員令
不信溫柔喚不回
你有資格生病嗎?
在碧綠的夏色里
序言
序《永遠的迷禹記憶》
陳芳明
曾經自封五十歲公主的廖玉蕙,終於到達退休之年。但是,她的筆並未退休,反而以凌厲之勢詩續前進。她的大開大闔,為台灣文壇樹立罕見風格。她敢於自曝其短,敢幹自我嘲弄,敢於滿紙荒唐言,甚至敢幹尷尬時把自己推到台前。從不躲在暗處的她,在諷刺調侃之餘,從未傷害任何朋友。廖玉蕙的文字總是走在危險邊緣,往往出現搖搖欲墜之際,卻能夠及時伸手挽住。幽默筆法難寫,尤其牽涉到私密與公開之間的分際時,很容易弄巧成拙。當讀者正要為她捏一把冷汗時,她驟然化險為夷。每篇文字,懂得放,也懂得收。那種收放自如的功力,絕對是來自她長期的反覆求索與不斷磨鍊。
崛起幹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廖玉蕙,很旱就受到矚目。整整一個時代的女性作家,浩浩蕩蕩,完全改寫了文壇的風景。躋身乾那行列,她並不選擇婉約抒情的路線。在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中,找到她的筆可以客身也可以干涉的空間。在煙火瀰漫的紛亂社會裡,更尋得安身立命的位置。她的文字,也許放膽些,卻末逾越驚世駭俗的界限。她的姿態,可能放肆點,卻不失溫柔敦厚的身段。生命的沉澱與超越,並非有任何捷徑可以模仿;往往必須親自參與試煉,在痛苦中獲得教訓,在挫折中學習站起。不管是做人或作文,似乎要在無數的險境裡找到出口。
廖玉蕙顯然已經到達另一個生命峰頂,具備了足夠視野,對這世界投以深情且寬容的回眸。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乾世事的態度也自然有所歧異。年輕時,她以銳利之眼看待人間情感,善惡分明,愛恨交織。如今,生命已經像穿越高山深谷的激流,終乾進入廣漠的平原。流水的速度與聲音,逐漸緩和下來,隱約浮現應有的慈悲。她用情甚深,凡是有任何交錯,都在心靈底層留下即痕。有些是斧斤的鑿痕,有些是刀片的割痕,即使深淺不一,卻是記憶里的重要印記。她對於每段感情百般珍惜,在錯綜複雜的血脈里,也有漲潮與退潮的升降。三年來,她站在時間此岸,望向過去彼岸,許多模糊的形象,忽然鮮明起來。她動用的每一個文字,不吝注入飽滿的想像,使即將淡忘的人物幾乎呼之欲出。
在女性作家中,她勇於描寫人間煙火,不怯乾在街頭巷尾穿梭,每次讀她的散文,似可源源不斷聞見沸騰的市聲。她的筆探向世俗坊間,完全不作姿態,也不矯情,為台灣文學開出另一種格局。她的風格或許可以納入台灣抒情傳統,但似乎不能輕易歸擋;既非屬於含蓄或婉約,也不屬於暗示或象徵,而是在人間事物中寄託感情。在冷漠社會裡,燃燒她的熱情。因此觸摸其中的每一個字,有時是暖和,有時是熾熱,最後總會留下餘溫。廖玉蕙散文動人的地方,不在於文字技藝的華麗,而在於以真情牽動讀者的心靈。她開創出來的這條道路,無疑是抒情傳統的異數。
這本散文集《永遠的迷離記憶》,無疑是這個路數的範例。當她站在教書生涯的盡頭,湧上心頭的不是學術研究的得失,而是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與緣分。在學界,自然都會遇到不少難忘的學生。每年的流動是那樣頻繁,那樣來去倏忽,能夠在記憶里留下凹痕,才是生命中真正的緣分。即使許多年已經過去,她依舊保存著學生的卡片與字條。她的感情如此細膩,多少午前彼此有過的誓言與笑語,都能清晰記起。或許並非依賴敏銳的頭腦,而完全是借著感情的波動而勾起影像。她的真情,完全從心靈底層進發出來,以致能夠牢牢記住師生之間的最瑣碎最細膩的往事。
最困難的感情,出現在惆悵而矛盾的《人生不相見》。文中所描述的H教授,亦師亦友亦情人。跨越多少界限的感情,跨越多少時間的悸動,即使到達黃昏歲月,似乎也很難解釋清楚。廖玉蕙勇敢選擇去面對,甚至具體以文字標誌出靈魂曾經出現過的缺口。尤其當H教授婚前捎來一信,透露深藏許久的愛意。對於二十二歲的她,無異乾晴天霹靂,簡直不知如何收拾。這段生命的未完成,懸宕在血脈里,像一隻看不見的蟲在咬齧傷口。數十午後,與H教授相約見面時,她終乾對自己說出刻骨銘心的真話:“幾度栽在愛情的坑洞裡,呼天不應,喚地不靈,而和他的今生緣會則是其中的憾恨。”當苦纏糾結的感情無法找到出口時,大約只能歸諸命運的安排。
站在退休的終端,廖玉蕙對於半生的因緣際會,顯然有了澄明的領悟。人生確實有太多的回不去,也有無數的過不去。面對這種挑戰,如呆不是勇於承擔,便是決然放下。在退出上半場的舞台時,她蓄積無此膽氣,重新整頓無解、末解、己解的內在情緒波動。人生總有太多懸而未決的困感,不少人都選擇逃避成遺忘,或者任其腐蝕既有的意志。唯廖玉蕙堅持不忘,不僅不忘,還願意重新挖掘出來,直視纏繞許久的情感,而且處理它,總結它。她的散文之所以引人入勝,就在於她從來以正面態度面對生命的蜿蜓曲折。
她文字里暗藏太多的溫情,不忍讓感情成記憶褪色。她樂乾重新經歷一次生命中的怠湍與激流,容許沖刷力量刺痛沉埋血脈里的陳舊往事;也樂乾沐浴在風和日麗的歲月,容許有過的帶淚歡笑再次飛揚。閱讀她的散文,總覺得有毫不止息的波濤擊打讀者的一心坎。她的文字速度不是行雲流水,也不是雲淡風輕,而是驚濤拍岸。不知不覺之間,也被捲入她創造出來的情境。抒情散文可以寫到這種地步,絕對不只是憑恃她過人的勇氣,而是以一種感動的力量與讀者的心靈連線起來。
歲月悠悠,摧折了多少午少夢幻。年輕時承受過的一切跌宕,如今看來是那樣縹緲虛無。穿越她的文字時,似乎感受時間顏色慢慢黯淡,青春感情也次第隱退。廖玉蕙卻仍然不願忘懷,並不是要執著什麼,也不是要堅持某種原則,但既然是親身經歷,就構成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縱然十年、二十年已經過去,她選擇繼續捧在手掌,訴諸文字,飛揚的,低盪的,她都細細體會。即使到今天還是找不到答案,她最後都選擇原諒。
2013年6月25日 政大台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