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子頭村

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徐姓從床子頭村遷來建村。因建村於一泥台子之南,故命村名台子頭。後有趙、於等姓先後自外地遷來定居。 台子頭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37′。東與徐家鋪村為鄰,西與大山所村相連,南與古莊頭村交界,北與辛安村接壤,隸屬辛安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0公頃,蝦池面積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530戶,1430人。有徐、趙、於、姜、遲、崔、孫、宋、張、劉、馬等11姓,均為漢族,其中徐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7年,村成立國小。1956年,村集體投資建起一所新學校,學生200餘人。1986年,村又建起1座2層學校樓,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成為鄰近7個村學生的中心國小,學生300餘人。之後,學校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7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420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有機車140輛,電話230部,電視機500台,電冰櫃18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村內街道不整,破亂不堪。1970年,村對房屋建設實行統一規劃,新建房屋齊整。到2002年,全村共建新房500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4平方米。 集體福利自1976年以來,凡村民死亡,村補助火化、殯葬費50元。1983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4年,村集體出資12萬元,為每戶補貼200元購買電視。1985年投資20萬元,為村民安裝上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在部隊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趙均竹復員回村,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經其介紹又發展3名黨員,並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曾有趙均竹、徐炳其、徐炳雲、徐維坤、徐維春、徐維坤、徐維鵬、於洪善、徐炳其、徐維鵬、徐世毅、徐世志、徐世滿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起,徐世文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57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立村政府。1958年10月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治安、調解、民兵、婦女等組織。1999年5月,於青善當選為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趙鋒土序、於永炳、趙瑞土序、趙鎮國、趙均竹、趙均哲、王兆加、徐化仁、趙振太、趙玉點、趙振京、趙坤土序、徐炳玉、趙汝松、於青善、徐世滿。2002年4月,徐世滿當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