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觸摸的民國:再來跑一趟野馬

可以觸摸的民國:再來跑一趟野馬

《再來跑一趟野馬》由徐志摩所著,《再來跑一趟野馬》中輕盈的筆調、飄然的文字、華麗的辭藻、鋪張的描寫,酣暢地表現了徐志摩“人類應該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他對於政治局勢的發展和民族命運走向的看法,也從中映射顯現出來。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再來跑一趟野馬》由徐志摩所著,徐志摩的散文既有他對人生理想的漫評,也有觸及時政的論說:既有對往事的追憶和回想,也有就現下藝術發表的評價……徐志摩的散文個性很強,總是能將其對我思想的解剖、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構成“別一世界”。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浙江人。原名章序,字桶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一九一八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1931年11月19日南京北上時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的主要作品有詩歌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集《輪盤》;戲劇《卞崑岡》;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等以及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圖書目錄

羅素與中國——讀羅素著《中國問題)
泰山日出
太戈爾來華
我的祖母之死
再來跑一趟野馬
青年運動
給新月
歐遊漫錄——西伯利亞遊記
翡冷翠山居閒話
我的彼得
我為什麼來辦我想怎么辦
迎上前去
讀桂林梁巨川先生遺書
守舊與“玩”舊
災後小言
巴黎的鱗爪
《閒話》引出來的閒話
吸菸與文化
我所知道的康橋
列寧忌日——談革命
傷雙栝老人
自剖
關於黨化教育的討論——答張象鼎先生

序言

民國相關選題的出版,曾經是敏感的。那一度被僵化思維固鎖住的,是太多面目模糊的身影。他們長袍馬褂、旗袍秀履,那光影婆娑的身姿,一旦躍入腦際,就難再輕易離去。這也是近年來不管是影視還是圖書,都出現了一股民國熱的因緣。
有關民國的話題,似乎隱藏著一種魔力。那種潛游在淨空深處的味道,從歷史的不遠處,靜靜地向我們移來。我們無法抵抗這種黑白質感的誘惑。然而,太多的民國是演繹的產品、是虛構的華章,民國真實的樣子不應僅僅從名人、類名人的塑造中誕出,不應僅僅在華麗炫耀的鏡頭感里展示。民國絕不是“萬惡的舊世界”,也不是“消失的亞特蘭蒂斯”,她是我們的先人曾經在糾結中不斷嘗試和追索的第一次現代,是燦若星辰的文化人第一次放膽展示自我。同時,傳統與現代的角力,保守與開放的爭奪,西學與中學的通融,專制與民權的惡鬥,極度的聰明和極度的愚蠢,極度的崇高和極度的可笑,都在這個時代充分表演,並給後人埋下了種子。所以我們的關注,不只是行注目禮,更是尋求還原,尋求真實,不管熱血與極端,也不管沉鬱與涼薄,這既是敘述對象的真實,也是原作者的真實。
《可以觸摸的民國》系列叢書,我們計畫分成幾個子系列構建,目前即將出版的有:《可以觸摸的民國·現場》《可以觸摸的民國·側影》《可以觸摸的民國·細節》以及《可以觸摸的民國·新學》。
《現場》版塊,由南京財經大學的石鐘揚教授執行主編,首選了四本:“報界奇才”、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專職記者黃遠生的新聞文選;中國新聞教育與研究的先驅、“鐵肩辣手”的傑出記者邵飄萍的新聞文選;“思想界明星”、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領袖陳獨秀所主編《新青年》《每周評論》中的新聞與時評選集;“五四三聖”之一、“再造文明”的設計師胡適的時評選。這四位報人(無論專職或兼職的)都是學者型的,都曾為民主為言論自由歷盡艱辛,飽經磨難,透過這些依舊在燃燒的文字,可以觸摸到他們滾燙的熱血。
《側影》版塊,由我們編輯部操刀策劃,編選民國著名學者、文人的文字,希冀覓得特殊視角。給讀者一個陌生化的全新印象。譬如,傅斯年不僅是儒雅嚴謹的學者,我們編選的《現實政治》更展示出他對時事的敏感與睿智;徐志摩的《再來跑一趟野馬》,集中其相關政論問題的文章,發現一個敏感政治、關心國家的徐志摩;朱自清的《人話》,選取他回憶性的散文篇目,串聯起他的一生,搭建出朱自清的“憶之路”。《細節》版塊,則是結構別致的人物傳記類原創性文本。迴避宏大敘事的框架限制,省略過渡、延續的平淡,截取他(她)人生的一個個斷面,或熠熠生輝,或苦痛難當,從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細節出發,去觸摸他們靈魂深處的顫抖,如《蕭紅的100個細節》《郭沫若的20個細節》等。
《新學》版塊,作者皆為民國文史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對民國的態度有其自成體系、自圓其說的創新,如《民國元年——歷史與文學中的日常生活》,選取這樣被反覆述說的特殊年份,卻迴避了政治,只看那劇變之下惶惑遲緩而躍躍欲試的百姓生活,對當下社會現狀亦不乏啟迪。
因為民國版圖書的出版年代所限,文字中不少具體的用法,比如其中《人話》一篇中“您少爺在那兒上學?”的“那兒”、《春暉的一月》一篇中“我最愛橋上的闌乾”的“闌乾”,又或者《買書》一篇中“不知那兒檢來《文心雕龍》的名字”的“檢”字等,在現在的漢語環境中已經有了不同的用法,但為了尊重民國時代的真實性,以及作者自主創作的主權性,我們沒有進行任何擅改。腳註部分屬選本中自有的,我們尊重並保留。為了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編輯也針對具體的、可能有助讀者理解的部分,增添了一部分註解。
作為編者,請允許我們向胡適、朱自清、徐志摩、傅斯年們致意。讓我們一起從他們的文字上感知陌生而久違的率真、趣味和正直,傾聽他們告訴我們知識人應該怎樣讀書、怎樣生活,怎樣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形而上的問題。無論側影,還是正面,在煌煌民國的文化殿堂前,我們都該收斂起自己虛張的聲勢,勇於正視那逼人的光焰。我們撩撥出的民國文字中的獨特味道,是想與讀者分享先生們帶給我們的溫暖與感動。請惠存我們的好意,同時寬恕我們的淺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