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據傳,古時由於封建王朝戰亂暴政,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淪為乞丐。一天有個流落到江南的叫花,在饑寒交迫中昏倒,難友為他搞來一隻小母雞。可苦於沒有炊具,急難中,便仿效烤紅薯的方法,用爛泥把雞包起來,放入篝火中用柴草煨烤泥團,使其成熟,意外地發覺此雞異香撲鼻,十分好吃。從此,這一別致的煨烤法便傳開了。杭州廚師吸取中不斷加以改進,採用嫩雞、紹酒、西湖荷葉、腹中填料,進行精細加工,使烤雞香醇透味,終於成為人們喜歡的傳統名菜。
特點
:雞身白淨,肉酥離骨,食不嵌齒。
原料
:叫化童雞選用紹興、蕭山一帶的越雞。
調料
: 香菜 15克 大蔥 10克 姜 5克 大蒜 5克 料酒 15克 老抽 10克 花椒粉 5克 甜麵醬 20克 辣醬油 20克 白砂糖 3克 鹽 4克 味素 2克 香油 2克 植物油 120克 各適量
烹調過程:除去內臟,填入紹酒、姜、蔥等佐料,用豬網油、荷葉、箬殼分層包裹,用繩紮緊,再塗上用紹興酒腳、鹽水調和的酒罈泥,放文火中煨烤三、四小時而成。食時,當場打開泥團,香氣四溢。
做法
1.將雞宰殺、退毛,在雞左腋下開口,取出內臟,洗淨晾乾,拍斷雞腳、翅膀、腿骨、頸骨,用紹酒50克、醬油50克、蔥末和薑汁各少許醃20分鐘。另將雞肫、肝切成片,蔥、川冬菜、豬肉切成絲,加醬油、紹酒、白糖、味素炒熟收乾滷汁後,塞入雞肚內。再將蔥末拌以少許熟豬油,搽遍雞身。然後用豬網油(60克)將雞包好,再用荷葉包好,用小繩紮緊。
2.將封酒甏的泥敲碎加精鹽、黃酒和水拌成厚糊,平攤在濕布上,把包紮好的雞放在泥中間,再將濕布拎起,使泥牢固貼在雞上,然後換用廢報紙包沒,並在泥面上戳二三個小孔。將泥團雞(腹部朝上)放入烘箱,先用旺火烘烤40分鐘取出,用濕泥將小孔塗沒,再入烘箱烘烤30分鐘後,改用文火煨烤80分鐘(必須每隔20分鐘翻一次身)至熟。食時敲開泥巴,除去小繩和荷葉裝盆,連同花椒鹽、辣醬油一起上席。
烹飪技巧
1、要選用杭州地區特產的“越雞”(也叫蕭山大種雞)或其他優質品種,當年未下蛋的嫩母雞為佳,剖洗時必須在翅下開口,使填料不易倒出;
2、豬肉絲要肥瘦相間,以保持油潤可口;
3、折斷雞骨,不要將雞皮撕破;
4、醃雞時,中間翻動2至3次;
5、包雞的網油要厚薄均勻(沒有網油時,也可用批薄的膘油代替);
6、層層包紮要嚴緊,塗泥要均勻,使煨烤使時受熱均勻,以防出現煨烤焦或不熟的現象;
7、泥團雞放入烘箱,使雞腹朝上;
8、火候要掌握準確,高溫逼熟,中溫煨酥爛;
9、煨時注意保持泥團中雞腹朝上,以防漏油;
10、烘烤4至5小時,雞肉較爛,鮮美適口;
11、包紮和拌泥用的原料:紹酒腳100 克,酒罈泥3500 克,鮮荷葉2.5 大張,透明紙1 大張,細麻繩4 米,濕布1 塊,白報紙1 張,粗鹽75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