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歐洲

106 140 146

內容介紹

《另一個歐洲》是繼《不安的生活》和《傻世界,笨生意》後,何力主編的另一新書。介紹了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希臘和波蘭這些歐洲國家目前的經濟、生活狀態,以及經濟危機對其的產生的影響。深陷歐債危機,慵懶的義大利人正在重新奮起,西班牙人也在中國人的影響下走上了轉型之路,一枝獨秀的德國中小企業在危機中仍舊持續增長,作為危機導火索和受其影響最嚴重的希臘依舊享受著度假,幾乎沒受到危機影響的波蘭正勇敢地領導著歐盟走出經濟泥潭……透過《另一個歐洲》你會看到一個完全顛覆你想像的歐洲。
海報:

作者介紹

何力,從事傳媒行業24年,曾服務《中華工商時報》、陽光媒體集團;是《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周刊》的主要創始人;做過一段《財經》雜誌主編。2011年6月與王涌、李國卿等共同創辦《全球商業經典》。

作品目錄

目錄:
01 義大利——新歐洲人來了
歐洲時間
無論是《最後的晚餐》真跡、大衛像的原作,還是米蘭大教堂、巴黎聖母院,都彌補不了一些中國遊客對歐洲的種種失望,他們更希望看到新的、快的、直接的、犀利的、剛猛的,而不是舊的、慢的、迂迴的、隱晦的、含蓄的,而後面這些,恰恰是歐洲人珍視、試圖保留和呈現的。
04 中國人來了
理髮只是華人在義大利進軍的若干行業之一,在服裝業、採石業等行業,中國人都贏得了一席之地。除了吃苦耐勞,他們的秘訣是:靈活機動,效率優先。
07 “中國速度”
義大利人有深厚的技術底蘊,中國人有高速成長的市場,資本希望將這兩者聯繫得更緊密。
14 新新歐洲人
他們拚命,是為了讓下一代人不用那么拚命。義大利人的父輩又何嘗不是如此,今天的從容,是當年的辛苦換來的,而我們現在的倉皇,也將為未來賺取一些閒適。
20 到義大利“挖”人才
我覺得中國現在所處的時代和義大利20 世紀60 年代很像,那時候是義大利汽車設計的黃金年代。中國也將會湧現出一批很好的企業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 到10 年。
32 離開義大利
曾經有德國軍事愛好者如此評價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的話,就相當於德軍增加10 個師的力量;如果義大利與軸心國作對,站在同盟國一邊,就相當於德軍增加20 個師的力量;但義大利加入軸心國,德軍就必須耗費50 個師的力量去保護它!
39 西班牙——和中國人一起轉型
“經濟動物”
西班牙正深陷經濟危機的泥潭,但這裡的中國人卻在展示韌性和耐力:一家店倒閉了他們就再開家新的;拉低物價,跟其他族群爭地盤,直至全面接管這個地方。
44 故鄉與他鄉
鄭茂建說:“所有人都夢想到國外,隨便哪個國家都行。特別是當你是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時,你不會太擔憂未來,因為未來只能越來越好。”
49 轉型之路
當青田人從販夫走卒紛紛轉型為經營業主,開始形成一支獨立的經濟力量時,西班牙人驚奇地發現,近20 年的資本與經濟的全球化,已經完全改變了中國移民原本弱小的特性。
54 “中國人長生不死”
一個關於神秘中國人的段子說:西班牙人只看到中國人放下窗簾生產孩子,日夜拚命掙錢,但是很少看到中國人死掉——他們懷疑中國人“自己把自己吃掉了”。
58 歸程
行走在青田的街頭,鄭建茂這樣的歸來客已經多少感到有些陌生了。隨著農村向城市的轉變,與中國某些地方一樣,青田的農田被廢棄,城鎮沒有了新空間,這裡的生活習慣變得有些歐化,在行進的車中,人們可以看到路邊一閃而過的“巴塞隆納咖啡館”。
61 德國——厚重是一種力量
印象德國
德國人認為:好的社會能讓年輕人始終保持天真;壞的制度則會壓抑孩子的天性,令他們過早成人。
63 是時候談談德國了
提起德國,人們會立即聯想到諸如“嚴謹”“精良”,甚至“刻板”這樣的辭彙,但這只是抽象的概念。對於那些親身遊歷德國的人來說,第一感受恐怕只是一個字——“笨”。是的,有那么一點兒,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
67 重識德國製造
德國有相當多具有高品質和國際視野的中小企業屬於製造業。這不僅意味著產業競爭力,也代表了將生產與服務相結合尋求新解決方案的能力。對於我,這很重要,因為所謂虛擬的知識社會至今還未實現。工業與服務業間日益重疊,而高品質的工業服務只存在於工業中心,並不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
72 西門子的孩子
在西門子,從十幾歲開始學徒、完全由公司培養的員工被稱為“西門子的孩子”。對西門子的實地探訪讓我們感受到員工對企業的高度忠誠、企業對員工的友愛,這構成了硬體之外德國企業重要的核心能力。
78 “我們不把企業文化貼在牆上”
西門子家族已不是西門子的主要股東,但家族的精神氣質仍在這個國際化的現代企業中傳承。“我並不相信你僅僅通過閱讀一本書就可以認同並接受一個價值。它就像體育運動一樣,你需要不斷地去訓練、去練習。”娜塔莉說。
85 趕場
這套書很有趣,我們的合作者和讀者都是和我們有共同志趣的人,事實上,我們只為他們做書。讀者少……嗯,不過要那么多做什麼?
91 人,都是有出身的
在德國生活的這段時間,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國家永遠與你在一起”。這感受既來自於你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不可避免的互相簡單歸類,更多則是當別人評價你所屬的國家時,你內心受到的觸動。
99 娜塔夏
記憶不可磨滅,即便在另外一個國家或者另外一種制度中生活多年,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但你依然會不斷地回頭去望。
103 希臘——迷失在自由中
歐洲的起點或終點
希臘人是異常智慧的民族,他們在公元前5 世紀就已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為整個西方甚至世界現代文明奠基。但他們似乎只破解了謎面,沒有謎底。謎底是:人是智慧的,但不知道自己無知;人是自由的,但不知道自由有限。
106 假如俄狄浦斯王再生——誰是兇手?
“現代瘟疫”降臨了,希臘是否還有俄狄浦斯王,將罪責追查到自身,承認自己是自己的罪人,解救城邦?只有希臘能夠救希臘。我感到遺憾的是,現代希臘人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他們不屑於像古代希臘人那樣反省自身,追究自身的罪責。認識自己,才能解除“瘟疫”,把“危機”轉化為“機會”。
117 今日蘇格拉底的問題——反省自己
走出經濟危機,希臘人應該回到古老的智慧中,反思自身的局限,承擔自身的責任,像蘇格拉底那樣認識自己,像俄狄浦斯王那樣承擔責任,將正義置於自由與義務的前提上,協調好個人自由與國家自由的關係,否則,希臘人自由了,希臘國家卻不自由;當然,國家不自由,個人最終也無法自由。
127 俄底修斯之旅——在陽光與黑暗之間
這個生活在廢墟之上的國家,既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又是西方文明的邊緣;既是西方文明的起點,又是西方文明的終點。它表現西方文明的優勢,也深藏著西方文明的缺陷。希臘指示出西方文明的致命點,就像“阿喀琉斯之踵”,那既是他強大力量的來源,也是他致命的弱點。
140 波蘭——歐盟新希望
新歐洲 舊歐洲
波蘭與希臘,一個是歐洲的中心,或許是空洞的中心;一個是歐洲的起點,也可能是終點;一個是倖免於歐洲經濟危機的國家,因為“倖免”而得意,一個是陷於歐洲經濟危機最深的國家,因為“不幸”而怨怒。
146 要得多,就要做得多
按波蘭人的看法,希臘發生的經濟危機是希臘人自己製造的。你怎么對待工作,生活就怎么對待你,這是常識。波蘭經濟繁榮,卡密勒事業成功,都是因為懂得這個常識。
151 波蘭即歐盟?
波蘭是個大國,這一點請不要誤解,它與德國、法國、西班牙並列為歐盟四大國,在版圖、人口上都有一比。而且波蘭是歐盟中最成功的前社會主義國家,目前也是歐盟經濟的支柱。2008 年經濟危機爆發,歐盟那些“老歐洲”國家都焦頭爛額,唯獨波蘭穩健發展,波蘭是歐盟的希望。
158 波蘭沒有經濟危機?
波蘭人必須比老歐洲國家的人努力,否則就過不上老歐洲人的生活。卡密勒可能是最忙的波蘭人,而波蘭人可能是最忙的歐洲人。
162 消失在歷史中的波蘭
大凡在歷史上留下的建築,都不是突飛猛進大幹快上的。現代人都是些可憐的“工蟻”,永遠拆了蓋,蓋了拆,讓所有的建設最終都成為破壞。現代人已經不會延續了。
169 波蘭機會
卡密勒說過,波蘭人與中國人最大的不同是,波蘭人都是個人主義者,不好合作;中國人是團隊精神者,善於合作。我暗自覺得卡密勒不太了解中國了,中國人的團隊精神不是善於合作,而是慣於被領導。
179 波中家庭
這是一棟二層小樓,原本是獨棟“別墅”,後來尤德良的大伯在旁邊接蓋了一棟,就成了中國所謂的“聯排別墅”。在這條寂靜的小街上,尤德良的家有些特別,樓上樓下都掛著中國的紅燈籠,這是個波蘭的“波中家庭”。
184 波中婚禮
這位波蘭邊遠小城的普通電工胸懷世界,他說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應該對世界負責,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典範,下面是中國的政治;如果中國處理好國家富強與人民幸福的關係,如果中國處理好不同民族之間的關係,那么世界和平繁榮就有了可參照的榜樣。
189 別樣的歐洲
小城故事
信任無處不在。絕大部分瑞士人一般不會出國購物或採購外國品牌。這種普遍的以本國產品為傲的情愫,也是相互依存的信賴關係的體現吧。
196 糧食,一個烏克蘭商人的生意
“大約15 年前,城市化進程在烏克蘭大規模出現,人們離開了農業,去追逐‘快錢’。當時蘇聯體制下的集體農莊剛剛解散,最快的賺錢方法就是賣地。因此有不少年輕人離開了村莊,去學金融、計算機等時髦的行業。”不過,在她看來,現在的烏克蘭正出現一股回流。
204 法國人的平等基因
計票的過程,完全是人工的,靠筆和紙完成的。最後計算選票總數的時候,工作人員掏出一個袖珍計算器在那裡啪啪算著。中間算錯了,重來一次,工作人員頭上有些冒汗,最後總算把數給對上了。隨後,另一位工作人員掏出手機,向市級選舉委員會報告結果。投票站主持人最後把所有選票裝進一個手提箱裡,步行送到選舉委員會去。
212 俄羅斯式民主親歷記
“關鍵是,即使有自由表達和示威,我們還是擺脫不了專制。而且還可能是接下來12 年繼續的專制。普京看起來想在那個位子一直坐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