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簡介
永豐鎮古蓬村位於廣東省德慶縣東北部,距離永豐鎮約三公里,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古村落。
古蓬村現有2000多位村民,其中的1500多位男丁都姓陳,他們同有一位名為陳文慶的祖先。該村始建於明朝嘉靖年代,成村於清中前期,現存約300座古老民居,形成一個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古蓬村坐北向南,建在坡度較小的坡地上,建築物較為齊整,縱巷較直,大小巷道均用石頭鋪就,是名符其實的“石頭巷”。在古建築群中,有15間火磚祠堂和一間四層高的青磚瓦木結構的太平樓,其他多為民居。
古村特色
保存16座明清祠堂
據古蓬村的《陳氏族譜》,該村的始祖來自遙遠的中原,宋開禧元年(1205年)正月,由於金兵入侵中原,世居中原的陳世興和弟弟陳仁興逃難來到廣東南雄珠璣巷,他們在此地停留休整後,攜子繼續南遷,輾轉來到德慶縣儒林坊(今德慶縣城內)。
到了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八月,陳仁興的第九代孫陳文慶遷徙到德慶縣永豐鎮古蓬村。由此可見,古蓬村已有455年的歷史。
由於陳文慶的後人在明清時期為官者較多,他們當官發財後紛紛回鄉大興土木,先後建起了280多幢民居,6座書室,還修建了文慶陳公祠、伯甫陳公祠等16座祠堂,其中5座修建於明末時期,11座分別修建於清初至清末。
明代祠堂別具一格
陳文慶的後人由於在外地為官,他們在明代修建的祠堂跟中原一帶的祠堂差不多,祠堂頭進門面採用的是平面、無飄檐的建築風格,而不是嶺南地區祠堂常見的凹斗式。
在古蓬村的大大小小明清祠堂中,有伯甫陳公祠、秀枝陳公祠、文慶陳公祠等等,其中明代萬曆年間修建的伯甫陳公祠規模最大,建築工藝最為精湛。
伯甫陳公祠是一幢三進的明代建築,記者進入頭進房屋的大門後發現,第二進和第三進房屋中間都有一個大天井,每個天井的防火牆上都有壁畫和雕像,圖案是花鳥和人物。
與許多古村落祠堂的建築風格不同的是,古蓬村伯甫陳公祠每進房屋之間都建有一個六級的台階。據該村七旬老者陳榮沐介紹,“這個台階的寓意是希望後人步步高升。”
伯甫陳公祠還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很多年以來樑上沒有灰塵,屋內沒有蜘蛛結網,也沒有蒼蠅和蚊子。”
碉樓450多年巍然不倒
在德慶縣永豐鎮古蓬村,與伯甫陳公祠同為明代萬曆年間修建的古建築還有一座碉樓,當地人稱之為“太平樓”、“八卦樓”。
據古蓬村的幾位長者介紹,將這座明代碉樓稱之八卦樓,“是因為它有8864個視窗。”
由於古蓬村的富貴之人太多,自然會引來土匪的關注和襲擊。該村的陳氏祖先為了抗擊土匪,將碉樓修建得固若金湯,庇護了古蓬人的人身財產安全。
這座碉樓樓高四層、30多米高。它不僅外牆完好無損,顯得堅不可摧,記者走入它的內部,發現室內的建築和設施同樣比較完好,木樓梯、木地板和柱子、橫樑等還是修建時的模樣。
這座碉樓的入口大門只有兩米高、60厘米寬,只能容一人通過。門框採用的是1米多厚的花崗岩,第一道門是一扇20多厘米厚的鐵門,第二道門是30多厘米厚的堅硬木門。
這座碉樓的首層牆壁有1米多厚,第二層到第四層牆壁的厚度逐層遞減,但是頂樓的牆壁還有近80厘米厚,碉樓每層樓的四周都遍布內寬外窄的八字形射擊孔、瞭望窗。土匪如果沒有大炮等重武器,要想攻入碉樓,根本就不可能。
湧現父子為官佳話
由於古蓬村陳氏祖先重視教育,明清時期不斷有人中舉,考上國學生、貢生和監生,其中許多人當上了大官,留下了爺孫和父子都為官的歷史佳話。
據古蓬村《陳氏族譜》記載和村中長者口述,在清代,古蓬村陳氏族人出現了布政使陳朝瑄、陳顯天,還有功軍頂帶陳秉堅、陳秉錫等官員,“清代康熙年間,我們村的7世祖陳朝瑄當上了布政使。到了清代乾隆年間,他的孫子陳顯天也當上了布政使。”
在古蓬村的陳氏祠堂前,記者看到幾塊清代的舉人桅桿石,其中一塊立於清道光年間,上面雕刻的字型清晰可辨,立石者為陳家歷及其弟弟陳漢邦。
150多年過去了,陳家歷和陳漢邦早已故去,但是他們當年同立的桅桿石保存了下來,與他們的後人一同見證著古蓬村的過去和現在。
古屋特色
村裡有雕樑畫棟“鑊耳屋”50多座和紅磚古大屋150間,祠堂、書室18間,其中明代祠堂5間。這些古屋祠堂上都刻有龍獅和各種獸類,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牆上頂部有很多彩色繪畫,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鮮艷的花鳥圖案,還配有許多古詞古詩,巧奪天工,美輪美奐。據村民陳榮沐介紹,相傳在宋寧宗開禧元年乙丑正月,陳仁興與胞兄陳世興從南雄府保昌縣牛田坊珠璣巷,攜子遷居肇慶府德慶州儒林坊。直到第九代(即九世)的“文”字輩於明嘉靖三十六年乙卯八月遷居古蓬村。至今已有480多年歷史。該村歷史上曾出過文武志士。其中出了爺孫兩人和父子三人履職處以上官職。如十六世陳朝瑄與孫子陳顯夫(十八世),爺孫兩人先後任布政經歷職銜。後來,外出官人回古蓬村大興土木,先後興建了翹莊陳公祠、承天陳公祠、宜遐陳公祠、文厚陳公祠等祠堂。
歲月滄桑,百年洗禮,如今大部分祠堂依然保存完好。當我們步入由青磚建造的翹莊陳公祠時,只見這300多平方米的二進三開式古祠堂氣宇軒昂,庭院寬敞,建築形式皆為灰瓦頂,室內外方磚鋪地。每座建築的門枕石保存較好,雕刻精美,內容有花鳥、動物等浮雕圖案,盡顯明清代古民居建築特色。古蓬村古民居群為南方典型的居民建築,數量多,對研究明清兩代民居的布局、雕刻技法、建築形式提供了最直接的實物資料。
至今,大部分居民已經遷到古村前面的新村居住,但仍有少部分居民居住在祖輩留下的古大屋裡,延續著古老雋永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