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應國

古應國,是西周早期周武王之子應叔的封國,距今已有3000餘年。其都城就位於今平頂山市市區。

古應國是西周早期周武王之子應叔的封國,距今已有3000餘年。其都城就位於今平頂山市市區。古應國以鷹為國徽為圖騰,在古應國貴族墓群中曾發掘出一應國國君王冠上的標誌-----白玉線雕鷹,又因古漢語"應"、"鷹"同源通假,故平頂山別稱"鷹城"。古應國是中國最早的造酒基地和酒禮文化發源地,堪稱"中國酒禮文化之都"。自酒祖儀狄造酒於"汝海之南,應邑之野"始,該地域酒禮文化日益發展並鼎盛於應國時期。應國酒成為周王朝專供禮酒、貢酒,堪稱最早的"國酒"。在古應國貴族墓群中發掘的萬餘件文物中,酒器酒具就有3000多件,大多為稀世珍品,足證當年酒風之興盛,酒禮之繁華。應國酒的創意即源於該區域酒禮文化和鷹城歷史文化。
【古應國在哪裡】
相傳,黃帝大破蚩尤後,為犒賞破蚩尤有功的應龍氏部落,特許應龍氏部落搬遷至自然條件優越的中原地區居住。於是,應龍氏部落輾轉來到一條河流中游北側的一處地方。應龍氏部落對此處十分滿意,決定留在此處,同時將東西流向的大河稱為滍水,將西邊的小河冠名為應水,應水西側的山取名應山,應龍氏部落的首領稱應侯。
不知過了多久,某一年暴雨連綿,應水暴漲泛濫,直接威脅著應國都城的安危。洪水退卻後,為了保住一方居住樂土,應傾一國之力,從外地取土(可能不忍心破壞附近的良田),在應水東側築起了近百米寬、四五米高、二三公里長的防洪大堤。此後,應氏後裔在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據史書記載,應國始為殷商所置。周武王滅商後將自己的第四子改封於此,稱應國侯。從此,應國成為姬姓的嫡系子孫諸侯國。春秋後期,楚國西侵,滅應國,應氏後裔大多遷居外地。至戰國初年,最後一支應氏後裔沿滍水東下,到南頓(今項城市)地界一個大河灣處拋錨上岸,築屋而居,僅有500多年的弱小應國在歷史的長河中泯滅。
由於年代久遠,弱小的應國時間短暫,建國前傳世文物僅有12件,以至於古應國究竟在何處,歷代史學家眾說紛紜,古應國所在地成為千年之謎。
揭開應國墓地的面紗
1979年的一天,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北滍村的磚瓦窯場在滍陽嶺(即原古應國的防洪大堤,修建白龜山水庫滍陽街搬遷后土嶺已失去作用)燒磚取土時挖出一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大小不一的青銅器和其他物品。憑著職業的敏感性,文物辦斷定此處應有大型墓葬群。1986年,河南省文物局派省文物研究所專業人員與平頂山市文管辦一起,對滍陽嶺古應國墓地進行了鑽探,初步發現自西周至漢代墓葬數百座。最初發掘的應國墓地一號墓,共出土文物千餘件,其隨葬主要器物組合為五鼎六簋,說明墓主人的級別較高。
緣於古應國墓地的重大考古發現,1987年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應國墓地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10月,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的專家到平頂山市,對文物辦部分館藏文物進行級別鑑定。專家們對古應國墓地出土文物讚嘆不已,給予很高評價。
經歷10餘年的考古發掘,古應國墓地共發掘墓葬300余座,出土文物上萬件,其年代為西周至東漢。鑒於應國墓地重大的考古發現,1996年,應國墓地從全國5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中脫穎而出,被評選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同世人藏了2000多年迷藏的古應國終於大白於天下。
應國古城今安在
因滍陽街被埋入白龜山水庫底,專家無法取得應國古城的實物資料,但不少專家斷言,滍陽街即是應國古城無疑,從應國墓地的發掘和史書記載的方位上均能證實這一點,從當地民眾的描述上也能證實這一點。
西滍村67歲的曹松陽說,應國墓地所在的滍陽嶺,其土質與本地土質也明顯不同,據說是從洛陽拉來的沙土,幾公里長的防洪大堤,若不是傾一國之力,誰有那樣的能力?
對古應國和滍陽街頗有研究的滍陽鎮工作人員何俊卿說,應國滅亡後,應龍氏家族和姬姓應侯家族陸續遷居外地,應侯府被別人占去,加上年代久遠,居住人更迭,房屋老化,以至陸續翻修,應侯府的占地也越來越小了。原來的應侯府肯定要大得多。
古老的應河水潺潺流淌,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遠方土梁為滍陽嶺即古應國墓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