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驛

”苦水堡雖然以驛站定型,卻有城池的規劃。 苦水街堡驛,以一條街縱貫全城堡。 苦水街堡驛城以鐘鼓樓為中心,分南、北二街。

簡介

苦水街,古代以苦水灣命名,民間又有蘭州灣一說。苦水街之得名源於苦水堡的建築而成的。有街必有城堡,有城堡必有街。這是中國地名緣由的必然規律也。苦水堡者,據《永登縣誌》中這樣記載:“苦水堡,以驛站為據點,大明洪武十二年(1380)築造。”苦水堡雖然以驛站定型,卻有城池的規劃。難登大雅之堂卻以鄉土觀念謂之城也,難入陽春白雪卻以下里巴人謂之堡也。以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的定義來講:苦水堡的選址抑或建築都是富有靈性和音韻的。
在今苦水街,苦水堡驛城已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中毀於一旦。在筆者的考查中,今苦水街的街巷卻基本上是保持著原苦水堡驛城的原貌,一條街縱貫南北,兩旁曾經有明清時代的商鋪、古宅、花車轅林立,至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基本上還有建築尚存。後在修建民宅中被拆除,逐漸消失。

六大奇觀

苦水街堡驛,座北面南,堡城呈正方形,以正見大,以方見圓。有模有型,有稜有角。城高三丈五,底寬二丈五,頂為一丈,周圍二里,為一奇也。南北訇然開兩洞,洞以道行,謂之城門。南北城門以瓮城為模式,復城門均面西,主要用於防禦能力體系。為二奇也。城圍二里地,外有護城河環繞。護城河之水源的補充一說是皇渠灌溉之水,二說是苦水堡城四角落曾開鑿有四眼井泉,井泉湧出永不枯竭的地下水形成護城河之水源。(據筆者考研:現苦水街的苦水堡遺址西城河就有兩眼井,水量極其旺盛,尤其以西城壕西城角的井眼為佳,井之水湧出井台,汩汩流淌匯成溪水。東南角的東川坡下(今苦水街國小校門前)也有一眼井今猶存,水量也頗為旺盛。而唯獨東城角未曾有一眼井的存在。遙想當年苦水堡城高壕深,有西城壕的兩眼井泉之水的補給,這護城河的水源也就採用了周而復始的循環模式,謂之以樞應環。)南北城門的護城河之上各建有吊索橋一架,可自由收放。供行人車輛通過。為三奇也。苦水街堡驛,以一條街縱貫全城堡。這一條街即是街道又是古絲綢之路,合二為一兩者兼容並包,並有“前街綢緞布匹,後巷倉房廟宇,上街油鹽百貨,下街菸酒磨盤,橫巷祠堂民宅,豎街糧油諸行。”的分布規模之狀,實為稀奇。一街十二巷,街以鋪面商號林立,巷以深宅老院徑通。苦水街堡驛內曾有這樣的傳說記載:“南通街北通街,南北通街通南北;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尤以青石街巷,明清建築,隱現古樸古韻,盡在苦水街堡驛城。是為四奇也。 苦水街堡驛城內有廟宇佛殿高聳而立。以一城主宰的北城樓玉皇樓閣為代表,背北面南,統一領導地形成苦水街堡驛城的黃天厚土。雖說南城樓有大佛樓閣,卻以背南朝北位居第二,在苦水人的宗教信仰中有“副教”之一說。由此可得,苦水街堡驛城以本土化的道教為主要的宗教信仰。從玉皇樓閣至三清閣,從娘娘廟至母子宮,歷歷在目。雖說有李佛殿香火旺盛,卻以儒家文化為首,然自古佛道為一家,是為五奇也。 苦水街堡驛城以鐘鼓樓為中心,分南、北二街。南、北二街各祀奉有土地山神,以“二月二”鬧社火酬神為例,土地山神的祭祀儀式迥然不同。各祀奉有善財護神。以南、北二街在城外建造官員樓(又名關爺樓)和財神廟,供奉香火以乞求神靈保佑得以財源茂盛,是為六奇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