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冢
burial mound
在英格蘭,對應此詞的是 barrow,原義為「土丘」;在蘇格蘭是 cairn,義為「錐狀石堆」;在歐洲及其他地區,其對應形式通常是 tumulus,與barrow同義。
在西歐及不列顛群島,古冢最初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早期(4000BC∼AD600)之間。英格蘭的墓室,很少是在土丘之下挖掘的,而是圍於土丘之內,與地中海地區類似古冢結構不盡相同。
古冢是日本早期一大顯著特徵,西元3∼6世紀,即取名古墳時代(Tumulus period)。日本古冢有些頗為巍峨壯觀,土丘狀如鍵孔,周圍有壕,為皇族及權貴的墓地。最大古墳之一是4世紀仁德天皇的陵寢,位於大阪附近的堺城之郊,墓長486公尺(1,594呎),高35公尺(115呎)。
古冢是大約西元前1000年到西元700年間北美洲中東部印第安諸文化的特徵之一。數量最多、氣勢最雄偉的古冢在密西西比河及俄亥俄河兩河谷之內,為巨型錐狀或橢圓形墓丘,周圍築有高大土堤。修築這類冢墓的早期居民,一度曾被認為是一個不尋常的先民群體,即所謂築堤人(Mound Builder),在文化發展階段上要比有史時期的印第安諸部落更為先進,然而這些古冢現在都被畫為霍普韋爾和阿登納諸文化(參閱霍普韋爾文化〔Hopewell culture〕條)。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及大湖區一帶,有些晚期的印第安古冢都築成動物形狀和其他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