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筆譯理論研究

口筆譯理論研究

本書的論述著眼於強化口譯跨語言文化的社會傳播功能,集中探討了話語結構、話語意義、話語效果和話語機制四個核心問題。

作者簡介

劉宓慶(1939.11—)畢業於北京大學,曾在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組任專業翻譯,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執教,並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其基本理論思想屬於功能學派。

目錄 寫在前面——寄語口譯友人和學子

引論

第一章 維根斯坦的語言觀與翻譯

1.0 概述

1.1 遵守規則與駕馭規則

1.2 意義取決於使用

1.3 生活形式:意義使用的基本依據

1.4 結語

第二章 口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翻譯傳播行為

2.0 概述

2.1 媒介功能的強化:操控權的轉移

2.2 口譯語言遊戲的在場的不在場

2.3 口譯語言遊戲的當下性

2.4 口譯傳播有其本身的語境化特徵

2.5 聽覺意義解碼功能的前沿化

2.6 結語

第三章 口譯傳播的認知論證

3.0 概述

3.1 口譯理解的關鍵:聽覺解碼

3.2 口譯反應論的認知論證

3.3 口譯中非語意義解碼的認知論證

3.4 同聲傳譯的認知剖析

3.5 口譯理解理論的認知論證

3.6 對口譯中記憶的認知分析

3.7 結語

第四章 口譯的對策論

4.0 概述

4.1 口譯的基本策略:解釋

4.2 對應是一個範疇

4.3 形式的功能觀

4.4 口譯中的原語效應問題

4.5 口譯中的文化翻譯對策

4.6 口譯中的推理策略

4.7 口譯心理調控對策

4.8 結語

第五章 口譯的方法論

5.0 概述

5.1 闡釋或疏解

5.2 同步或伴隨VS分切或拆譯

5.3 明說與暗說VS直接與間接

5.4 增與刪VS繁與簡

5.5 融合與提煉

5.6 方法與效果

5.7 結語

第六章 回顧與展望

6.0 概述

6.1 翻譯研究的多維化、整體化格局

6.2 翻譯學研究方法必須改革

6.3 建立翻譯研究的“化中心”

6.4 建立翻譯事業的統籌中心

6.5 翻譯學發展的前景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