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口授讀音:kǒu shòu
注音:ㄎㄡˇ ㄕㄡˋ
釋義:
(1) [instruct orally]∶口頭傳授
(2) [dictate]∶口說而由別人代寫
相關文獻
(1)《漢書·藝文志》:“仲尼 思存前聖之業……有所襃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唐 韓愈 《答殷侍御書》:“前者蒙示新注《公羊春秋》,又聞口授指略,私心喜幸。”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四回:“執事以冬十二月丙戌日出兵,寡君聞從者驅馳甚力,恐俟詞命之修,或失迎犒,遂口授下臣,匍匐請罪,非有他也。”
吳晗 《燈下集·古人讀書不易》:“只能憑老師口授,自己筆記。”
(2)《三國志·蜀志·王平傳》:“ 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
《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下》:“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 小秦說:‘……你認為這樣好,就這樣辦。你口授命令吧。’”
劉賓雁 《本報內部訊息(續篇)》:“總編輯叫他寫三篇社論,口授了社論的中心內容。”
示例
修煉瑜伽的歷史是如此悠久,根據瑜伽師父們說,瑜伽科學和文化是在無法追憶的遠古時代由瑜伽師父口授給弟子代代相傳的。按照現代歷史學家的看法,瑜伽是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前在印度發源的。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學生對鄉土歷史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民間傳說、長輩對後輩的耳傳口授等零散渠道獲得的,因而無法對冼夫人這個歷史人物形成理性認識。
口授歷史的評價
在文字產生之前(這裡指可見形式的語言符號),歷史的傳播主要依靠口授。當時有一種官職叫“瞽史”,瞽就是盲的意思,瞽人眼睛不好,但是記憶力很好,如果耳朵不是很差,別人說過的話,留意記下來,保存在腦海里,再傳給下一代人,一代接一代,這樣的人就擔任了記錄歷史的使命,是最早形式的“史官”,所以叫“瞽史”。瞽史記錄和流傳歷史,雖然給後人提供了許多精彩的資料,但是這樣完全憑藉口授腦記的記錄流傳形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容易造成歷史的失真。說出來的話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一句話經過幾個人甚至幾代人的傳播,無疑會使信息丟失或失實。舉例說,第一代人告訴第二代人,“項成是項高的一個兒子,羅蟬是項高的妻子。”第二代人可能告訴第三代人“項成是項高和羅蟬的兒子。”這就可能造成信息失真,因為項成不一定是羅蟬的兒子,項高可能還有另一個妻子。再舉例說,第一代人告訴第二代人,“甲和乙聯合打敗了丙。”第二代人可能告訴第三代人,“甲和乙親如兄弟,聯合打敗丙。”再過幾代這句話則可能變成“甲乙兩兄弟聯合打敗丙。”在歷史上無論瞽史多么公正、客觀地傳播歷史,在幾百幾千年的悠長歷史中,總難避免把瞽史自己對語言的主觀理解融入到歷史記錄中。對歷史的這種傳播是一條直線上的接力跑,每代人只能從上一代人那裡了解更古老的事實,無法直接詢問幾百年前的經事人。口授式作品的評價
另外,這種口授式作品也有其缺憾,就是難以精確地 表達某種精緻的思想。相對於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在表達情感與訴求方面是有其 所長的,但在表達理性思維成果方面又有其所短。口頭表達的大多是已經形成書面文字的思想,真正即興的思想火花雖然偶爾也會在口頭表述時進發,但畢竟很少,大多是重複書面文字的內容。這也是我對自己的口授式作品並不十分上心的一個理由。專利信息
口授系統
申請專利號 97190285.2專利申請日 1997.01.24
名稱 口授系統
公開(公告)號 1185854
公開(公告)日 1998.06.24
優先權 1996.2.12 EP 96200328.1
申請(專利權) 菲利浦電子有限公司
地址 荷蘭艾恩德霍芬
發明(設計)人 H·博爾德爾
國際申請 PCT.IB97/00048 97.1.24
國際公布 WO97.29578 英 97.8.14
專利代理機構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