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技術主義

反技術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的批判技術消極作用的一種文化思潮。反技術主義試圖建立新的文化價值觀,以消除技術活動與人類文化之間的衝突。美國學者W·F·奧格本在《關於自然界和文化的社會變革》(1932)中提出著名的“文化滯後”現象。他認為,技術發展比社會制度變化的速度快,社會文化總是落後於技術變革,這將引起不協調現象;反技術主義是“文化滯後”的表現,力圖將技術納入人們所能接受的文化價值體系。反技術主義主要從兩方面批判技術發展:一是從生態學觀點抨擊技術對環境與資源的破壞力,二是從人道主義觀點抨擊技術正在日益失去人性。例如,1932年英國作家愛爾德斯·赫胥黎出版了小說《勇敢的新世界》,藝術家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表現了大生產裝配線沒有一點人情味的狀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版了許多集中表現反技術主義思想的著作,如《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等。技術悲觀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也表達了反技術主義傾向。對此,美國學者馬戈利斯(Margolis)指出:“正是由於人類的個體是文化的產物,由於不能把文化歸結為物理世界,由於文化和自然界都不能提供足以指導人類正確生存的行為規範和規則,所以可能出現無法控制的技術威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