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子

反中子

反中子,是正電子的發現證實了狄拉克反粒子理論,一些理論物理學家開始認真對待這一理論。1934年泡利與克拉夫證明,即使不能形成穩定的負能粒子海,也會有相應的反粒子存在。於是人們就開始尋找其他粒子的反粒子。

概述

反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反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
中子的反粒子。它是1956年發現的。它的磁矩對於其自鏇是反號的。反中子與核子相碰可湮沒為π介子。 反中子(antineutron)是中子的反粒子,1956年,反質子被發現一年後,美國物理學家Bruce Cork發現了反中子,這種粒子的質量與中子相同,也不帶電荷,但反中子是由三個反夸克所構成,分別是兩個反下夸克和一個反上夸克,有別於中子的夸克。
反中子的磁矩也與中子相反,一般中子的數值為-1.91 µN,而反中子則為+1.91 µN,當中 µN 是磁矩中的常數。
由於反中子與中子一樣不帶電荷,因此要直接觀測反中子並不容易,但可看到它與中子湮滅成能量。
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

發現歷程

現時有人認為,中子與反中子互相振動是存在的,並在一種未知的物理定律下發生,並違反重子數量守恆的定律。 早在1928年,狄拉克便預言了反質子的存在,但證實它的存在卻花了20多年的時間。根據狄拉克的理論,反質子的質量與質子相同,所帶電荷相反,質子與反質子成對出現或湮沒,用兩個普通的質子碰撞便可獲得反質子,但反質子的產生閾能為6.8GeV。1954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倫斯輻射實驗室,建成了64億電子伏的質子同步穩相加速器,這為尋找反粒子提供了條件。1955年,張伯倫和塞格雷用上述加速器證實了前一年人們所觀測的反質子的存在。由於反質子出現的機會極少,大約每1000億高能質子的碰撞,才能產生數量很少的反質子,因而證實反質子的存在極為困難。1955年他們這個實驗小組測到60個反質子。由於偶然符合本底不大,記數系統雖不算好,但較為可信。
不久他們又發現反中子。儘管高能粒子打靶時也能產生反中子,但是由於反中子不帶電,更難從其他粒子中鑑別出來。他們是利用反質子與原子核碰撞,反質子把自己的負電荷交給質子,或由質子處取得正電荷,這樣,質子變成了中子,而反質子則變成了反中子。

簡介

中子
分類: 反重子
組成: 一個反上夸克、兩個反下夸克
系: 費米子
群: 強子
基本相互作用: 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
粒子: 中子
狀態: 已被發現
電荷: 0
自鏇: -1⁄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