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新聞

參與式新聞

“參與式新聞”這一概念源起於美國,英文名為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articipatory”的含義是“提供參與的機會、供人分享的”,參與式新聞即指普通公眾可以藉助現代數碼和網路技術主動地加入到傳播活動中。

發展歷程

國外

20世紀90年代,在國外部落格新聞開始興起,它源於德拉吉對美國總統柯林頓性醜聞的報導,

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期間,曾經做過《紐約日報》記者的奧布瑞頓開設了一個名為“回到伊拉克”個人網站,向訂購他的伊戰新聞的網民收取一定的費用,他利用這些費用完成他到伊拉克的新聞採制,被稱為“第一位專業化的部落格戰地記者”、“第一位獨立的網路記者“。

國內

在國內,自2003年“木子美現象”後,部落格開始為人們認識,此後開始進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和生活。

2006年的“兩會”報導中,部落格成為一個關鍵字。各媒體的一些名記者、名主持人紛紛開設了自己的部落格,如王小丫的“小丫跑兩會”部落格等,籍此徵集民眾感興趣和關注度高的選題。在人民網專門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開設的“兩會部落格”中,有六位政協委員和兩位人大代表開設了自己的部落格,以傾聽民聲、蒐集民意和傳達民意。由此,中國的“選民”突然發現可以與他們的代表“零距離接觸”和“互動”了,此舉被網民和媒體盛讚為“拉近了兩會同民眾的距離”。除個人部落格外,各種網路社區、論壇、BBS等,都可以成為參與式新聞的發布和傳播平台。

近年來,被稱為“個人媒體”的部落格(亦即“網路日誌”,台灣稱之為“部落格”)近年風生水起,即是網際網路技術條件下促生的參與式新聞的一種典型表現。

社會評價

在丹·吉爾默(Dan Gillmor)的著作《We the Media》一書中,把參與式新聞定義為一個或一群公民,蒐集、報導、分析、散播新聞和信息的積極行動,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獨立的、可信的、準確的、廣泛的、切合需求的信息。 把民治和民享看做是這種草根新聞的根本特點。

較早研究這一新聞傳播現象的紐約大學新聞系主任Jay Rosen認為,網路技術為參與式新聞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天地,因為讀者和觀眾現在有更豐富的可供選擇的新聞來源渠道,他們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喪失對傳統新聞媒體的敬畏。

傳播模式

參與式新聞的傳播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一是客群主動參與主流媒體的新聞傳播

這類模式一方面表現為主流媒體或其記者建立自己的網站或部落格網頁,而客群則通過電子郵件或直接發貼對某些新聞事實作評論或補充;另一方面表現為客群直接參與到主流媒體的報導中去,如有些報紙為某一新聞活動策劃徵集“市民記者”參與報導,

如2005年9月29日《南京晨報》刊登的一則啟事:“十運盛會即將來臨,南京晨報現招募200名‘十運市民記者’,您願意抓住這個機會加入我們的報導隊伍,用您手中的筆記錄盛會一景嗎?職責:負責報導與十運會有關的社會新聞;要求:身體健康、關注十運、新聞敏感性強,有一定的寫作功底,吃苦耐勞並服從晨報統一調度……”

2006年《三峽商報》自4月27日徵集10名“市民記者”現場播報各地黃金周旅遊新聞,大家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報名者眾多,市民記者的報導也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和關注,他們想知道從普通人角度出發而報導的新聞事實。《南京零距離》等一些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則鼓勵和支持那些擁有DV機的民眾自己拿起攝像機,拍攝下身邊的新聞,提供給他們,甚至聘請了一些素質較高人士作為特約記者,從而能夠 “短平快”地把新聞現場零距離地呈現在螢幕上。

二是在各大新聞信息網站或綜合網站的部落格板塊或社區新聞、BBS、論壇上,網民上傳自已的文字或視頻、音頻的原始資料,發表自己的評論,發布自己耳聞目睹的新聞事實。

三是獨立的參與式新聞網站

如韓國的OhmyNews(我的新聞)網站,一個主要由業餘記者提供新聞的網路媒體,它高舉“每一個市民都是記者”的旗幟,在韓國掀起了市民個體參與新聞報導的浪潮。網站創辦時,業餘記者數是727人,現在已經有38000人以上,包括大學生、教師、白領、家庭主婦,每天有150-200條市民記者寫就的新聞發布在OhmyNews上,平均每篇文章有3500條評論。

價值取向

新聞價值是指一個事實本身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和各種素質的總和②,是人們衡量新聞的尺度和標準。新聞價值取向,則是指實踐主體在進行新聞的採訪、製作、編輯等活動中遵循的以相應價值為衡量標準的判斷和決策方向。也就是說,是對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及時性、趣味性等新聞價值諸要素的側重與取捨。對於這些非職業新聞工作者的參與者來說,他們對於所發布的新聞信息的價值判斷是以接近性為第一要素,即與他們在地理、心理、職業、年齡等方面較為接近 ;其次是對趣味性的追求,是他們感興趣的、也是他們認為會引起其他人的興趣和關注的,再次是對及時性的追求,儘快地把自己掌握的新聞信息發布出去,但由於不像報紙、電台、電視台那樣有截稿時間等等的限制,不發布也不會對自己有何不利,所以時效性並不是他們最為看重的;至於重要性、顯著性,他們有自己的判斷標準,而這個標準有時和傳統媒體的會大相逕庭。另外,一般而言,他們對新聞真實性的把關也不會像正規媒體那樣嚴格和苛刻,也不會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深入的調查研究。

報導方式

對參與式新聞的傳播主體來說,他們對新聞信息的報導可以採取他們願意採取的任意方式、任何體裁、任一角度和立場,他們沒有傳統媒體對新聞報導方式的束縛,文言或白話、方言或國語、書信體或對話體、倒金字塔還是章回體,完全隨心所欲、一吐為快,可以盡顯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

引發思考

大量的事實證明:新技術產生的新媒介使普通公民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參與新聞傳播的能力,他們可以藉助手機、部落格、播客、BBS等新的傳播平台,發布自己親眼見到的、親身感受到的、親手拍攝下來的新聞,表達他們最直接、最真實的觀點。而在全世界範圍內,這一類來自“草根記者”的重大突發事件的報導已經產生了全球性的轟動效應,如美國的“9·11”事件、東南亞的海嘯、英國倫敦的捷運爆炸案等等,這些突發事件中第一時間發出的現場新聞報導都來自普通民眾而非職業記者。據美聯社報導,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後,有3000個普通民眾向美國航天管理部門和《達拉斯晨報》,提供了他們的目擊材料,包括文字、照片和影像,而之前當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初次出現致命故障的時候,是美國的一家線上論壇首先披露了這一信息,比美聯社對此發的電訊稿早了11分鐘。

參與式新聞的出現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潮流。Grassroots媒體網的創始人丹·吉爾摩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以往的歷史由新聞記者撰寫,但現在的歷史由人民大眾書寫,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改變。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新一代媒體將顛覆傳統媒體扮演的角色”,新一代媒體顛覆傳統媒體扮演的角色這句話有危言聳聽之嫌,傳統媒體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和力量。但可以預言:在未來的新聞事業中,傳統媒體的專職記者和一群出色的業餘報導者將會形成共生共存的關係,民眾在他們的部落格或播客中所提供的信息將會成為傳統媒體一個生生不息的、巨大的新聞信息源,在去年的哈爾濱松花江水污染造成的停水事件中,杭州的《都市快報》就連載了東北一市民的部落格日誌,作為對這一新聞事件的真實反映。那么由此帶來的必然結果是來自普通民眾的新聞和言論在新聞傳播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與此同時,新聞傳播效果會具有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相應地新聞媒介組織對新聞傳播的控制也會越來越難,這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新聞傳播現象。

同時,由於普通民眾新聞職業素養的缺乏,以及職業道德和職業準則的監管缺失,非職業新聞工作者參與新聞傳播,難免使新聞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對這些積極參與新聞傳播的草根民眾來說,如何在新聞傳播活動中遵守法規、加強自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術媒介,提高對新聞信息的選擇和辨別力,增強對新聞信息的采編製作能力,是每一位參與新聞傳播的公民都面臨的問題,這就又牽涉到了加強民眾的媒介素養教育問題。

參與式新聞的出現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傳統主流媒體如何利用這些新的個體傳播活動,更好地使參與式新聞與傳統媒體的新聞互補互動;傳統的新聞價值觀和新聞事業內涵會不會由此改變;沒有職業道德規則的界定及行業、協會紀律的管理,將由誰來約束和規範這些個體傳播者的傳播行為,普通民眾的媒介素養教育亟待提上日程等等,都是應當引起新聞傳播學界和業界甚至是全社會關注的新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