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中陽鄉處於全球經緯網位置:北緯38°50′,東經112°48′,位於原平市城區東北方向22公里處,東靠五峰山,西鄰滹沱河。東與白石、上莊鄉接壤,西與崞陽、薛孤、原平三鄉鎮隔河相望,北為蘇龍口鎮,南為子乾鄉。
由於本鄉是連線通往原平、子乾、蘇龍口、崞陽等鄉鎮的中樞紐帶,又處丘陵或半丘陵區,故歷史上素有“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既有八路軍開展游擊戰爭的根據地(今下神頭村曾為我八路軍根據地四區區公所的所在地),又有日偽軍盤踞的中莊、辛章炮樓據點。在那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中陽人民奮起抗日,保家衛國,不屈不撓,英勇抗敵,與日本侵略者曾展開過殊死鬥爭,有不少革命幹部和民眾為過捐軀,壯烈犧牲,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如“下神頭村的殺坡慘案”、“南神頭村的殺廟慘案”、“峙峪村的殺山慘案”等就是最有力的歷史見證,是最好德育教育基地。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時期,中陽鄉設為四區,區公所駐地在下神頭村,區長李保元,(下神頭人氏)。李保元同志壯烈犧牲後,區長由靳庭秀接任(孫家莊村人氏)。後改為六區,區公所設在南坡村,區長張稱心(白石儲士人氏)。
1954年撤區改鄉,鄉政府駐址在辛章村北的炸藥廠,名金花鄉。
1958年建社成立了人民公社,公社駐地遷址大陽村,名金花人民公社,1959年金花人民公社改稱為大陽人民公社,當時的書記為程巨德(南王就村人氏),主任張毅(蘇魯村人氏),所轄村莊南至峙峪,北至水溝(今速龍口鎮的水溝、南坡、南王就、北王就四個村都歸大陽公社所管轄)。
1961年人民公社遷址中陽村,逐更名為中陽人民公社,當時的書記張枚(辛章村人氏),主任蘇懷玉(下木章村人氏),由於公社駐址搬遷,北面南王就、北王就、南坡、水溝四個村子歸蘇龍口所轄。中陽人民公社所轄村莊南為峙峪村,北至大狼溝供25個村子。
1984年社改鄉,中陽人民公社更名為中陽鄉,當時的書記為李俊偉,鄉長蔡引田。
1997年撤鄉並鎮,中陽鄉未作變動。
1999年鄉政府遷址於臨河村東,原白公路旁,鄉名未變,任稱中陽鄉人民政府。當時書記為郭志榮,鄉長為李富平。
中陽鄉總面積121平方公里,總耕地45300畝,總戶數4500戶,總人口14500人(居民均為漢族),總勞力6653 個。轄25個自然村。
中陽鄉名的來歷,相傳,中陽村在明太祖時由洪桐縣大槐樹下前來樊姓兄弟三人,其中一人定居於此,按崞縣五陽之分,該村位居五陽之中,故名為中陽。所謂五陽,即:鹹陽、崞陽、南陽、大陽、中陽,鹹陽在北,崞陽為西,南陽處南,大陽偏東,中陽居中。
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中陽鄉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平均約6.05公里,總面積121平方公里,西部為滹沱河沖積平原,東部是丘陵半山區,依山傍水,形呈簸箕。東部主要山峰為五峰山,海拔1000米左右,系五台山的下院,改稱五峰聖地,今列入省級旅遊開發景點。西部緊鄰滹沱河,境內滹沱河流經全鄉20公里,河水可供全鄉13個村子灌溉農田15000多畝。
2、土壤狀況
中陽鄉境內居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總時數2811.6小時,年平均氣溫8至9℃,積溫3000――3000℃。一月最冷,七月最熱。無霜期150天左右,秋霜約十月上旬開始,春霜月五月上旬結束,年降水量387毫米左右,春季多風少雨,故十年九旱。全鄉土壤多屬粘土,沙土或沙壤土。經濟類型以農為主,兼營果樹生產及鄉鎮企業。農作物種植主要適宜:高粱、玉米、小麥、穀子等以及其他小雜糧,經濟作物以葵花、甜芽、油料為主。林果有:杏、梨、果、桃、紅棗、核桃等各種乾鮮果。與同川三鄉鎮並有“東山搖錢樹”之美稱,系全市水果產區之一。年產量達 1358 噸。其中名優特產為井溝大杏國外馳名,本地黃梨暢銷全國,神頭紅果、大蔥獨具風味,練家崗黃米全市聞名。
3、本地礦產資源主要為鐵、矽,但未作開發。
4、主要自然災害:本鄉由於既有平川,又有丘陵,所以旱、澇、雹、蝗、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均有發生,一般丘陵區多為旱災或水土流失,平川多為澇災或蝗蟲。
經濟狀況
1、種植業
①糧食作物
a、玉米 42138畝,產量 16653 噸。
b、高粱182 畝,產量 70 噸。
c、穀子1729畝,產量 258.6 噸。
d、豆類246 畝,產量20.6 噸。
e、薯類263畝,產量20.6噸。
f、其他小雜糧 592畝,產量 87.9噸
②蔬菜作物
a、蔬菜214 畝,產量450噸。
b、瓜類25 畝,產量44噸。
③經濟林
a、大杏產量 534噸。
b、梨產量347 噸。
c、果子219 噸。
d、紅棗 226 噸。
2、養殖業
大畜存欄 984 頭,出欄204 頭,經濟效益 76 萬元。
羊存欄 13799隻,出欄12536 只,經濟效益 601萬元。
生豬存欄 1628 頭,出欄 3548 頭,經濟效益 610萬元。
家禽 30779 萬隻,年產蛋 20.5 噸,出欄17990 只,總收入30 萬元。
在規模養殖園場建設上,全鄉共發展百隻養羊大戶 96 個,10頭以上養牛大戶3 個,規模養雞場 14 個,奶牛場兩個。
3、林業方面:歷年綠化面積累計達到23000 畝,山林面積6500 畝,退耕還林 0 畝。
五、人民生活
2007年全鄉人均純收入達 2874 元,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向富裕邁進。
六、基礎設施
1、過境公路有原白公路和崞大公路,橋樑有紅旗大橋、崞陽大橋、魯能鋁業大橋為紐帶聯通原平市區與崞陽鎮。
2、通鄉公路:路經本鄉境內20公里的原白公路與崞大公路分別於年又得到了重新硬化,通村道路,全鄉25個村有 25 個村的道路硬化,總長87.8 公里。今年又有下神頭、南神頭、中莊、西莊等四個村的道路正在硬化,總長10 公里。
3、水電及郵電通訊設施。
全鄉25個自然村,有 17 個村安上了自來水,基本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全鄉共有機井 132 眼,其中配套可利用的有117 眼,灌溉面積20792 畝,電灌站2 處,灌溉面積 5000 畝。建移動、聯通信號發射塔3 個,輻射率達 65 %。
七、社會事業
1、本鄉共有國小 20 所,其中學2所,在校學生1130 名,教師110 名。
2、本鄉現有鄉級醫院一座,擁有醫務人員 10 名。建村級醫療衛生所19 個,共有醫護人員25 名。鄉醫院院址在中陽村,屬集體性事業單位。
3、文體設施及傳統文體活動。
本鄉歷史悠久,古蹟甚多。主要有建於唐末宋初的五峰山壽寧寺,有建於唐朝,用料新奇(枸棋柱),結構科學的練家崗惠濟寺。在文體設施方面,鄉設有文化站,村組建起四個文化大院,即:大陽、辛章、練家崗、上封村文化大院,活動項目有:彈、拉、唱、剪紙、麵塑、琴、棋、書、畫等。
4、列入省級重點保護的五峰山壽寧寺文物古蹟已申報批准為省級旅遊開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