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預測與轉化研究

危機預測與轉化研究

《危機預測與轉化研究》以危機的預測、應對和轉化為主線,介紹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後作者對國內外重大經濟問題的研究。《危機預測與轉化研究》分為四部分:一是2007年對通貨膨脹和世界經濟形勢的預測,在準確把握通脹趨勢的同時指出農民工返鄉現象,並斷言世界經濟將面臨三十年來最為嚴峻的形勢;二是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應對危機的內外經濟政策;三是在世界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對危機轉化為機遇的歷史規律、理論依據和現實條件的論證;四是對後危機時期若干問題的討論。

出版信息

作 者:程偉力,譚凇 著

出 版 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7-1

頁 數:206

字 數:235000

印刷時間:2011-7-1

開 本:16開

定 價:¥29.00

內容簡介

程偉力和譚凇編寫的《危機預測與轉化研究》以危機的預測、應對和轉化為主線,介紹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後作者對國內外重大經濟問題的研究。《危機預測與轉化研究》分為四部分:一是2007年對通貨膨脹和世界經濟形勢的預測,在準確把握通脹趨勢的同時指出農民工返鄉現象,並斷言世界經濟將面臨三十年來最為嚴峻的形勢;二是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應對危機的內外經濟政策;三是在世界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對危機轉化為機遇的歷史規律、理論依據和現實條件的論證;四是對後危機時期若干問題的討論。

作者簡介

程偉力,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同譚凇合作的有關文章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成果要報》採用並獲通報表彰。譚凇,東興證券巨觀經濟分析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主持課題獲中國證券業協會2008年度科研課題三等獎。

目錄

2007年初春,世界經濟呈現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般的繁榮,殊不知,一場現代人從未經歷的危機正在悄然走來。2008年中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國際金融市場驟現呼啦啦似大廈傾的悲壯,西方經濟逐漸陷入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淒涼。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筆者也寫下了一些膚淺的觀察和思考。在一個閒暇的周末發現這些散亂文章存在一條主線,遂產生集結成冊的想法,定名《危機預測與轉化》。

本書分為四部分:一是預測危機,二是應對危機,三是轉化危機,四是對後危機時代若干問題的討論。文章順序主要按寫作時間排列,這也同事後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的軌跡一致。 第一部分是2007年對通貨膨脹和金融及經濟危機的預測。一般而言,通脹是金融危機的先行指標,它是研究危機的起點也是重點,我們的研究也就從這兒開始。

2007年五一節期間,筆者著手研究流動性過剩問題,得出一個在當時看來危言聳聽的結論:通貨膨脹必然出現、資產泡沫最終會被刺破。無巧不成書,假期結束之後以豬肉代表的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通脹成為經濟運行中最為突出問題。此時農產品被廣泛認為是誘發通脹的罪魁禍首,結合早年務農經歷和對通脹的膚淺理解,筆者否認了這一說法,隨後又進一步論述了該輪通脹成因和發展趨勢,並指出一旦世界經濟蕭條將會出現大量農民工失業現象,這一預言次年年底不幸變為現實。

在對通脹研究告一段落之後,我們把研究重點轉向了世界經濟,研究方法上秉承經濟學大師熊彼特的理念,即綜合採用經濟理論、經濟統計和經濟史探索經濟發展規律。當年秋天,在分析新興市場經濟體形勢之時強調了歐洲國家金融風險,這一風險至今仍未得到有效化解。然後,總結了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發展規律,同時對未來發展趨勢做出了悲觀預測,並於2008年2月18日在中國證券報上發布了題為《世界經濟將面臨三十年來最嚴峻形勢》的短文。換言之,一場全球性的嚴重危機隨時可能來臨。

2008年9月15日,以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為標誌,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已開發國家率先受到衝擊;不久,東歐國家除波蘭之外均陷入危機和衰退之中,我國也出現農民工返鄉現象。危機之於學者恰如戰爭之於士兵,如何應對危機成為經濟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在這一背景下,本書第二部分應運而生。該部分包括兩篇論文和一篇研究報告,首先對危機發展趨勢做出了判斷,提出了對內十項經濟政策;然後借鑑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提出了對外經濟政策;最後完成了中國證券業協會課題《中國經濟周期研究及應對周期調整的方案》,系統提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方案,該課題榮獲2008年度三等獎。

2008年年底,我們有幸查閱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楊家榮先生等老一輩學者所著的《蘇聯怎樣利用西方經濟危機》,這本1984年出版、紙張完全泛黃的陳年舊書在沉寂24年之後遇到了最能體現其價值的時機,在借鑑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以激動的心情撰寫了《蘇聯利用西方經濟危機的經驗及啟示》,本書第三部分由此展開。

考察歷次重大經濟危機,可以看出危機和機遇總是如影隨形,於是我們接著發表了《危機轉化為機遇的國際經驗及啟示》。把歷史的視野延伸500年,會發現這次危機是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標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面臨重大發展機遇,這種變化有其歷史規律、理論依據和現實條件。在世界經濟處於最困難的時期我們寫下了《世界經濟格局演變及我國政策取向》一文,2009年6月《經濟要參》將這篇頗具爭議的文章用作特稿。9月18日,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其言語簡潔,但寓意深刻。當從中央電視台聽到這句話時,筆者一方面感到我們的研究結論是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另一方面覺得對危機的研究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

第四部分是對後危機時期諸如通脹、匯率、勞動力供給等問題的思考,這些問題同樣存在挑戰與機遇、壓力與動力的相互轉化的可能。

本書所選文章全部在公開出版物上刊登,除文字問題之外,對原文結論和預測結果不作調整。為說明寫作背景、檢驗預測效果、探討研究方法及今後研究方向,成書時每篇文章都添加了簡短的評論。

如何提高預測的準確性、政策的前瞻性,做到為之於為有、治之於未亂乃至化危為機,是當代經濟學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由於筆者才疏學淺,對經濟現象的認識尚處於盲人摸象階段,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斧正。

第一部分 預測危機

一 2007年國際金融市場疑影重重

二 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影響與化解措施

三 農產品漲價是誘發通脹的元兇嗎?

四 對當前我國通貨膨脹成因的深入分析

五 新興市場國家物價上漲原因、治理措施及其啟示

六 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金融風險需要防範

七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經濟的兩次擴張看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及我國的對策

第二部分 應對危機

八 當前世界經濟困境的成因、發展趨勢及我國的政策取向分析

九 從美蘇經濟崛起看“次貸危機”背景下中非合作前景

十 中國經濟周期研究及應對周期調整的方案

十一 各國政府抗擊“次貸危機”新風暴的政策特點和可能效果

第三部分 危機轉化

十二 蘇聯利用西方經濟危機的經驗及啟示

十三 危機轉化為機遇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十四 世界經濟格局演變及我國政策取向

十五 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全球經濟衰退中繼續保持增長

十六 當前國際直接投資特點及我國政策建議

第四部分 後危機時期相關問題研究

十七 通脹的歷史溯源和前瞻:貨幣、商品及資產價格

十八 結構性通貨膨脹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借鑑意義

十九 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

二十 不宜以人民幣升值抑通脹

二十一 貨幣升值的理論分析和國際經驗

二十二 使用外匯儲備對外投資應注意的問題

二十三 當前跨國公司在華發展戰略及其影響分析

二十四 堅持獨立自主發展道路,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