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情時刻:中國歷史節點上的人和事

危情時刻:中國歷史節點上的人和事

《危情時刻:中國歷史節點上的人和事》主要內容: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幾經起伏,中央大國幾度沉浮,而每一次總能夠在一髮千鈞時轉危為安,不就是因為有這么一批大好兒郎? 生的誘惑太多,死的決斷太難!而只有執著於一份理想和情操的人,才會於死中不死,於毀滅中永生,這個人是屈原。豫讓只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原則,將一個義字高高托舉在一切準則之上,並以生命作為殉葬。古往今來,除了豫讓,你幾乎再也找不出一個這樣的國土了。劉琨在這樣的時候,與眾多的同時代英雄一樣,幾乎成為中華好男兒最後的輓歌!無論何時,一個民族最優美的歌謠,都是那些最苦難的心靈之弘的顫音,是那些最顛簸的命運之神的呼號。歷代王朝,末世之時,總是沉疴已重,須用虎狼之藥。而虎狼之藥下去,只有兩種結果——生存或毀滅。中國歷史上,生存的例子,至今還沒有出現過。一個落泊的英雄屹立不倒時,依然散發著一種閱盡了滄桑的力量。這種力量,也許就來自太多的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危情時刻:中國歷史節點上的人和事》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羅盤,原名羅會文,男,1961年月12月出生,湖北仙桃市人,復旦大學新聞系學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長期從事報告文學和散文寫作,其長篇報告文學《塔克拉瑪乾,生命的輝煌》獲1991年度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長篇報告文學《特別關注,寫給中國人民的故事》獲正泰杯報告文學獎,列為2005年中國報告文學閱讀排行榜榜首。近年出版作品有《歷史不容許沉默》、《走過昨天》、《生命的輝煌》、《血祭金砂》、《特別關注,寫給中國人民的故事》等。

圖書目錄

序:巔峰之上
生命的慷慨
——一個古代部落消失的故事
在地獄尋找豫讓
——春秋末期“士為知己者死”著作權所有者的刺殺行動
最苦最難是執著
——戰國時代屈原的命運及價值取向
我的高傲你永遠不懂
——漢朝國難當頭時的王昭君
劉琨死後無奇士
——劉琨駐守太原1700周年祭
王勃:隻影向誰去
——唐初不得意的才子
東出長安向虎狼
——晚唐之亂與顏真卿生命的最後一年
末世忠良幾何
——晉梁三垂崗戰役千年祭
因為愛,所以痛
——北宋一群女將的心路
誰到寧武不斷腸
——明末最慘烈的一戰
冰與火的對決
——大清兵器天才的悲劇命運
出不入兮往不返
——清末一個武舉人的選擇
朗月清風遊俠心
附錄:感恩的心
母親
我是你的輪迴
借我一腔激情
永遠珍藏的處方箋
少年的憧憬
那一天的寒冷之後
有詩的日子不寂寞——讀寓真詩文感懷
後記

文摘

初夏赴湖北宜昌之南的秭歸新縣城,幾乎是清一色嶄新的樓群。曾經遠久的傳說,曾經悠遠的歷史,在這個簇新的縣城,已經了無蹤跡。是啊,由於上個世紀的葛洲壩水利工程和三峽大壩水利工程,長江三峽的水位兩次抬高,秭歸縣城兩度遷移,每一次的遷移,地勢都更高了些,建築物也更新了些。新縣城郊區的鳳凰山上,新修的屈原祠,與眾多的建築不同,青磚青瓦,飛檐斗拱,依然蒼蒼,依稀讓我可以看到曾經輝煌過、偉岸過的那個魂魄。
遠遠的,屈原的青銅像傲立著,苦澀而滄桑的面容,似乎在一次次問天。屈子面前,一首首悲傷的騷辭,如電光石火,亦如遠處的江水,奔流而過!人生如此的短暫,只有後人堆塑的青銅,永遠保留了他的執著、他的堅韌!
大約公元前300多年,戰國時期。屈原從鄂西的這片山區走出來,書僮挑著他的竹簡,僕人掮著他的行囊。香溪河岸,一個貴胄子弟,就要到東邊的楚都郢都做官去了,去施展他的人生抱負了。
順著香溪河,年輕的屈原,一邊吟著詩辭,一邊看著河山。出香溪,入長江,他乘一葉扁舟,順流而下,三四天后到達荊州,然後登上兩匹馬拉的車子,往郢都(今江陵縣內)而去。那個年代,享受兩馬拉車,是士大夫和貴胄的禮遇呢。由此看來,楚王對屈原,心儀久矣!
屈原以詩人的浪漫情懷入仕了。入郢都之前,他的騷辭,已炙之人口,他也因此得到了楚王的器重。懷著浪漫人仕的這個詩人,將詩辭的美麗和華麗,付諸於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涼。屈原之前的數千年,屈原之後的數千年,政途和官場,本來就兇險而詭詐。可是,詩人屈原,卻是偏向虎山行,於荊棘叢中,拿出了他“美政”的主張。今天我們知道,春秋戰國,多為無義之戰,戰無義,君無義,臣無義。彼一時也,群雄並起,個個唯利是圖,人人刀槍相向,周禮已廢,綱常已亂,末世來臨,浪漫與美麗,成為那個時代罕有的奢侈品。屈原來了,就帶著這與世俗迥然不同的東西,也帶著許多的不合時宜。有時候,許多最美麗的東西,往往就不合時宜,特別是末世之時,所有的腐朽都會瘋狂張揚,所有的美麗都會徹底摒棄。
屈原生平的資料並不多,確切的記載,應該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儘管史料記載不多,但屈原的作品,處處洋溢著他的“美政”理想,成為這一理想的實錄。他說,“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賢能的人選拔上來,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屈原不僅拿出美政的理想,而且始終如一的堅持著,執著著。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其人格和意志,真是“可與日月爭光”。屈原始終不變,從楚威王到楚懷王,又從楚懷王到頃襄王。然而,太過高潔的理想,往往是會受到太多的中傷的。國王煩他,因為國王是人;大臣煩他,因為大臣更是人。你那樣的美其政而清其廉,人家還吃什麼?人家還貪什麼?屈大夫太多的浪漫和太過美好的願望,觸怒了太多人的利益,剩下的,只能是大伙兒一塊兒想策,一塊兒想策狠狠地排擠他,遠遠地流放他。
屈原曾兩度流放。兩度流放,都是因為他太堅持自己的主政思想,雖然這思想是正確的。他的堅持,為君所不容,為臣所不容。第一次流放是公元前296年,秦說客張儀由秦至楚,瓦解齊楚聯盟,結成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第二次是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完全絕望,要么放棄理想,要么為理想而殉葬,他選擇了後者。
屈原是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而抱石投江的。他沒法子將理想付諸現實,只好用生命作為理想的祭祀!
世間最苦最難的,莫過堅守一份理想,莫過於堅持一份情操。古往今來的歷史,有多少人沒有過這道坎?還需要一一列舉么?生的誘惑太多,死的決斷太難!而只有執著於一份理想和情操的人,才會於死中不死,於毀滅中永生,這個人是屈原。記得我年輕的時候,同北京師範大學的美學教授于丹談論詩文,於教授說,屈原之後無詩人。聽到這話,我真的從心底贊同。
文如其人,而且人文如一,只有屈原做到了。看看他流放途中的《涉江》,就知道他是何等的高潔,“披明月兮食寶露”,何其清雅高貴;看那首為將士壯行的《國殤》,就能知道他是何等的堅定,“首身異兮為鬼雄”,何其果敢與無悔;看那首期許中的《漁父》,就能知道他是何等的堅韌與執著,“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何等的清高自傲。屈原之為屈原,由此可見一斑。
太多的執著,就會有太多的磨難。昏君的呵斥,小人的讒害,流放的悽苦,風雨的侵蝕,也許對屈原這樣的偉人算不了什麼,可是,理想的陷落,抱負的東流,那是何等的折磨著他的靈魂!屈原沒有採取迂迴,沒有選擇大智若愚,沒有隱其鋒芒改為阿諛奉承以待時機。他選擇迎難而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悲於此,亦壯於此,烈於此。這也成就了屈原的偉岸與高潔。
所有的高潔,來自於最卑鄙的襯托;所有的偉岸,來自於最鄙夷的烘托。當屈原的高潔與偉岸彪炳青史的時候,昏君和小人的寡廉鮮恥,也永遠釘在了歷史的青銅器上。“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千年後辛棄疾的《破陣子》,寫著自己,依稀寫照了屈原,因為那時的辛棄疾,正好也在湘中的飛虎營,正好也懷著不能報國的鬱悶。據說辛棄疾曾船到秭歸,他遙望屈祠,因不能上岸拜謁而抱憾不已。歷史浩浩,成敗如煙雲過眼,成敗中留下的人格,卻永如磐石,屹立不倒,偉者愈偉,偽者愈偽。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回首我們這些芸芸的眾生,看看我們這個紛繁的俗世,只有屈原的青銅像,依然那樣凜然,那樣悽苦,那樣不屈地問天。

後記

命運雖然不是自己可能選擇的,但命運的安排,有時卻是一件幸事。就我來說吧,我連做夢都沒有想過會到山西工作。可是,有一天,一張薄薄的文書,將我從遙遙千里之外派駐了山西。派駐山西,真的成為命運安排的一件幸事。
山西以五千年的文明令人驚嘆,山西以鑽石般的友情令我折服。正是在山西的工作中,在山西朋友們的縱酒闊論中,我感染了山西無窮的魅力和無限的風采。有時候,我們冷不丁在酒桌上談些歷史的陳穀子爛芝麻,也許,好酒而又不勝酒力的我,在三杯下肚後過分地張揚了自己肚子裡的那點兒史事吧?然而,山西的朋友們卻真的一腔誠意一番熱心地勸我寫下這些。名滿天下的大作家張平,曾搖動酒杯對我說:“這么好的故事,你為啥不寫下來啊?”專攻油畫史的大腕劉淳,此時正兼領《黃河》雜誌的副主編,也借著七分酒意說:“寫吧,《黃河》對你敞開大門。”鼓勵我寫這些的,激勵我寫這些的,催促我寫這些的,還有大法官、大詩人李玉臻,名著《煤炭聲響》的作者劉存瑞,大評論家謝泳,我的好友張發,我的好兄弟瑛冰、安洋、關明……這些好友,因為目前還有許多正擔任要職,我不便一一列舉,免有自誇之疑。但,感謝之心,感激之情,始終在我的心中,始終是我堅持寫下來的原動力。
在山西講述歷史,我是惶恐的。五千年文明的山西,幾乎為我們的歷史捧出了每一出關鍵的大戲,為我們的民族捧出了無數的經典英雄。若無山西,又何談五千年文明的偉岸?若無山西,又何談五千年國土的恢弘?我寫這本關於國土的悲歌,許多就是山西人,許多人曾在山西浴血浴淚過。那個以國土自詡以國土報君的豫讓,是山西人;那個明知不可為而卻要以全家殉節的周遇吉,是山西人;那個持劍北行力挽狂瀾的劉琨,曾在山西整整十一年……山西給了他們一展國土風采的舞台,山西也讓他們可以名垂千古。這,也讓我更加熱愛了山西。
一次次行走在太行呂梁之間,一次次感受五千年國運的滄桑起伏,一次次回味歷史煙雲中的士人們,我是動情的,是激動的,我也希望自己執筆時可以冷峻。這,也許我沒有做到。
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這本書,是為山西而寫,是為山西的朋友們而寫。我的山西的朋友們,智慧聰穎而又寬厚仁慈,銳意果決而又溫良恭儉。他們是上天對我的恩賜,是人生的財富,也會是未來歷史的財富。
調離山西的那一天,車出晉城,回望山西,就如回望歷史一樣,偉岸的身軀依然挺立,寬闊的胸懷依然慈祥。太行呂梁,如果可以,我真的願意做你的一片石,一棵樹……
如今,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但是,山西,你已在我的血液中,在我的生命里。

序言

到西藏看起伏的群山,我感覺就像一幅中國歷史的映象畫。大起大落,轉輾綿延。一會兒攀上藍天白雲的巔峰,一會兒滑入萬劫不覆的谷底。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這么走過來的。這樣的大悲大喜,這樣的大幸大痛,這樣的大起大落,幾乎成了我們的命!我們就在這樣的命運中輪迴!
我們往往很容易地攀上了巔峰。歷史上,從大亂而到大治,從大治而到大繁榮,30年就夠了。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用了三五十年就達到了,就到達了他的巔峰。
令人悲哀的是,我們的巔峰總是曇花一現。與漫長的黑暗時代相比,與漫長的戰亂時代相比,與漫長的分裂時代相比,我們所謂的巔峰歲月,真的是曇花一現,白駒過隙,短而又短。而且,每一次的巔峰之後,總是以更加悲劇化的情節和更加悲劇化的方式,滑向更加黑暗的谷底:經濟大衰敗,人口大銳減,國土大分裂,文明大倒退。繁華過後,繁華落盡,一切又成夢!
巔峰過後,我們從來沒有更上一層樓。從來沒有。
國運就是如此的悲涼,朝代的巔峰成了朝代滅亡的起點,歷史的巔峰成了歷史上升進程中一道邁不過的坎。
國土,就是些在巔峰之後奮起一爭的人,是些奮起一搏的人。為國,為君,為民,他們要挽狂瀾於既倒,他們要帶骨血赴地獄。有勇氣,有智慧,有能力;願獻身,願作為,願赴難。然而,他們幾乎沒有一次可以挽回了歷史。悲涼的國運,加上悲哀的國士抗爭,成為一部令人肝腸斷裂的悲劇!
中國不乏曾經的仁人志士,中國不乏曾經的輝煌燦爛。中國為什麼在一次次巔峰後快速滑入了谷底?而且,沉淪在谷底的時間,總比巔峰的時間長出許多?為什麼?為什麼??
歷史,用一次次的滑落,已經回答了我。一個昏濁的帝王,一個叛逆的大將,一個搗蛋的農民,一個落第的秀才,一個入侵的外族,等等等等,這,是暫時的原因,更是表象的原因。真正滑向谷底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是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一塵不變的王朝制度。我們的玩法總是不曾變化,不曾變革。既定的遊戲規則已經僵死,幾個挺身而出的國土,又能改變什麼?又能扭轉什麼?誰敢在歷史的節點上挺身而出,誰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劇英雄。當然,他們留下的財富,是一次又一次用他們悲劇的命運撫慰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面對歷史而思考,思考我們的出路在哪裡,思考我們如何才可以在巔峰之後不再沉淪。
我們讀史,更多的是習慣於同我們的作歷史比較,更多的是去做縱向的分析。回首我們的過去,我們當然是進步了,文明了,發達了,闊了,有錢了。這,還用比嗎?如果我們的今天尚不如我們的昨天,那我們究竟在幹些什麼?那真的是白吃白喝白活了。一頭今天的豬,尚且會比昨天的豬胖呢!我們讀史,不習慣於同我們的周邊比較。其實,讀史,應該有兩個坐標的,一個是時間,即我們的昨天和今天。這是我們習慣的,熟悉的。還有一個坐標,是空間,即我們的裡面和外面。這是我們不習慣的,不熟悉的。讀史,最好將這兩個坐標同時比對。同一時間,我們在做什麼,人家在做什麼;我們做成了什麼,人家做成了什麼。這樣,我們可以知榮,我們更可以知恥。知恥者,勇也。勇者無懼,勇者無敵。
我們曾經領先許多,我們現在落後更多。我們的外面強力變革,我們的裡面塵封不動。幾個仁人志士,嘆何如哉!
巔峰之上,我們再經不起滑落了,再經不起那樣悲涼的輪迴了。
巔峰之上,我們是強力變革的時候了,不要沾沾自喜,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粉飾太平。
巔峰之上,只要我們圖變革圖創新,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峰連峰,一路高歌向高原!
讓國土的悲劇永遠終結,讓民族的命運永遠高昂。這,才是我們應有的國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我們太需要一次長久的勝利,太需要久久地站立在巔峰之上。我們太需要了!

編輯推薦

《危情時刻:中國歷史節點上的人和事》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目錄

序:巔峰之上
生命的慷慨
——一個古代部落消失的故事
在地獄尋找豫讓
——春秋末期“士為知己者死”著作權所有者的刺殺行動
最苦最難是執著
——戰國時代屈原的命運及價值取向
我的高傲你永遠不懂
——漢朝國難當頭時的王昭君
劉琨死後無奇士
——劉琨駐守太原1700周年祭
王勃:隻影向誰去
——唐初不得意的才子
東出長安向虎狼
——晚唐之亂與顏真卿生命的最後一年
末世忠良幾何
——晉梁三垂崗戰役千年祭
因為愛,所以痛
——北宋一群女將的心路
誰到寧武不斷腸
——明末最慘烈的一戰
冰與火的對決
——大清兵器天才的悲劇命運
出不入兮往不返
——清末一個武舉人的選擇
朗月清風遊俠心
附錄:感恩的心
母親
我是你的輪迴
借我一腔激情
永遠珍藏的處方箋
少年的憧憬
那一天的寒冷之後
有詩的日子不寂寞——讀寓真詩文感懷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