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學研究集刊

印度文學研究集刊

《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6輯)》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內容包括:成長在西天 定居在東土,迦梨陀娑筆下的羅摩傳奇,詩人的宗教不是宗教,泰戈爾的自然觀與自然詩,戈爾政治抒情詩深度解讀,泰戈爾的散文詩及相關理論比較研究,泰戈爾給中國文化名人的三首贈詩,泰戈爾短篇小說敘事藝術探微,從現實走向理想的悲歌等。

基本信息

媒體推薦

引言
成長在西天 定居在東土——閻王形象的塑造和演變
劉安武
提起閻王,迷信的人頗有點心驚膽戰;就是不迷信的人,頭腦里也會閃現出一個恐怖的形象。閻王這位人物,特別是他的大名,已經深入生活的各個領域。形容一個人威嚴可怕,往往稱他為活閻王,詛咒或威脅某人時就會說送他去見閻王。還有成語:“閻王注定三更死,誰能留人到五更。”這裡面就包含著閻王不講情面的嚴厲態度了。閻王是陰間之王,地獄之主。自從他隨著佛教從西天到東土以後,他慢慢在民間站住了腳,扎了根。在各種敘事文學中,有關他的故事多了起來。他的形象越來越本土化了,或者說中國化了,可是民間還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印裔血統呢?
既然閻王是隨佛教到中國來的,當然他的祖籍是在印度。在印度古代梵文里這個詞是Yama,閻摩,加上王的稱號raja,羅闍,成了閻摩羅闍,取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成了閻羅或閻羅王,或者稱閻摩王,簡稱閻王。他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一千幾百年成書的《梨俱吠陀》里,那時他還是一個職務不大明確的天神。他出現以後,被後來的婆羅門教(公元八世紀後稱印度教)納入其諸神體系中。在梵書、森林書、奧義書這幾種書中,有關他的記載多了起來,但他的性格特徵還不鮮明,還沒有大量的故事出現。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大量出現是在兩大史詩和往世書中,特別是在《摩訶婆羅多》和《摩根德耶往世書》中,這時已經到了公元後幾個世紀了。有點令人奇怪的是十八部往世書問世以後,梵語文學作品中就很少有他出現了。梵語文學走向衰落和印度各個地方語言的文學作品相繼出現以後,他仍然是那樣不被人提及。幸好他早就長途跋涉來到了東土,活躍在中國的敘事文學特別是小說故事作品之中。
閻摩的出生 吠陀時代
最早在《梨俱吠陀》里,有幾首詩歌是寫有關閻摩或歌頌他的,還有些詩提到他。從這些詩歌中可以知道一點閻摩的身世,他是太陽神毗婆藪的兒子,他的母親是製造之神陀濕多的女兒。可是太陽神的這個妻子後來失蹤了,又有一個同貌者給太陽神做妻子,也生了孩子。這簡單的身世為後來的神話傳說充分展開留下了很大的餘地。另外,閻摩是第一個死去的人,也就是必死的人類的始祖。死者到達祖靈所去的地方就會見到他,他有束縛人的腳鐐和套索。他還有兩個使者,即長著四隻眼睛的兩條狗,跟隨他的左右。在歌頌他的詩句中,有祈求他接受獻給他的酥油和甜食祭品,還希望他引導亡靈向天神求得延年益壽。總之,在專門歌頌閻摩的詩中,其形象還比較模糊,還不如另一首閻摩和閻蜜的對話詩所表現出的形象那樣清晰。對話詩的內容是閻蜜主動向閻摩求愛,要同他“在一處,在一床,同臥起”,而閻摩反覆勸她“愛他以外的別人”。最後閻蜜還念念不忘要和閻摩建立“非兄妹”的關係。無疑,這是一首兄妹的情詩,可能是遠古混亂的血統婚姻走向非血統婚姻時留下的痕跡。在遠古的傳說中,兄妹通婚的事實在一些民族中是存在的。如猶太人的《舊約聖經》中的亞當和夏娃,我國古代的伏羲與女媧,日本的《古事記》中也有兄妹結婚生育後代的故事。在一首曾標明為歌頌閻摩的詩(第十卷第一三五首)中,記有一個名叫無覺的婆羅門少年,奉父命去拜會閻摩王,回來後他告訴父親拜會閻摩的經過。他說閻摩在大樹下與諸天神開懷暢飲蘇摩酒,還有諸祖靈也在那裡。閻摩住的地方是天界的一座宮殿,他的生活非常舒適,聽演奏樂器和唱誦詩歌。
……

圖書目錄

成長在西天 定居在東土——閻王形象的塑造和演變 劉安武
迦梨陀娑筆下的羅摩傳奇 吳文煇
詩人的宗教不是宗教——試談《吉檀迦利》中的宗教、神和泛神論 張朝柯
泰戈爾的自然觀與自然詩 郁龍余
泰戈爾政治抒情詩深度解讀 孟昭毅
泰戈爾的散文詩及相關理論比較研究 張思齊
泰戈爾給中國文化名人的三首贈詩 白開元
泰戈爾短篇小說敘事藝術探微 周 驊
從現實走向理想的悲歌——評泰戈爾的象徵主義戲劇《郵局》 冉東平
從《俄國書簡》看泰戈爾思想的先進性和超前性 董友忱
“享樂是文學的靈魂”——淺論泰戈爾對文學藝術特徵的認識 魏麗明
同向審美 異質追求——淺說泰戈爾與川端康成 喬麗媛
論泰戈爾 姜景奎
從現代主義走向後現代主義 戈富平
沉默的女性 劉曙雄
人性的泯滅——評克里山·錢達爾的中篇小說《金錢的傷痕》 孔菊蘭
對教派主義的深層思考——簡評皮濕姆·薩赫尼的長篇小說《黑暗》 鄧 兵
一朵盛開在不毛之地的玫瑰——解讀《割草的女人》中的穆里婭 郭 童
論普列姆昌德小說創作的特色 劉登東
莫亨·拉給什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廖 波
淺析蘇非派與文學 唐孟生
印度兩大史詩與《三國演義》、《水滸傳》 胡吉省
中世紀北印度帕克蒂運動興起的歷史文化背景 李德木
論印度神話中的人文關懷 史錦秀
印度文化對藏族文化的影響 降邊嘉措

文摘

明代煙霞散人所著《鍾馗斬鬼傳》和雲中道人著《鍾馗平鬼傳》是兩部中篇小說,都是寫鍾馗自刎後成神斬鬼平鬼的故事。雖然故事情節不同,這兩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鍾馗,不過閻王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他是斬鬼平鬼事業的組織者,是鍾馗的堅強後盾。
也許明人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這部長篇小說中所寫閻王的故事最長,閻王的形象更為鮮明。這部小說快接近尾聲時,有一名叫王明的小校作為探路者來到一座城池,就是豐都國的豐都城。他意外地看到他十年前死去的妻子劉氏在洗衣,妻子引他到現在她的家裡。原來她已經和崔珏判官成親了,即在《西遊記》中給唐太宗暗暗添壽的崔判官。有一次崔判官在閻王面前清點亡靈時,說有一個拘錯了,要送還陽,這拘錯了的即王明的妻子劉氏。崔判官沒有讓這個美貌婦人還陽,卻把她帶到自己家裡讓她作了自己的妻子。開頭劉氏不乾,說為什麼不守信用,不送她還陽,指責當官的言而無信。崔說什麼有信無信,“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古往今來,莫不如此”。最後劉氏無可奈何地做了他的妻子。現在自己原來的丈夫來了,怎么辦呢?她只好詭稱是自己的胞兄來了。於是崔判官帶這位“妻兄”遊了陰司各處,包括地獄、十殿閻王殿,還看了八府,即篤孝之府、悌弟之府、忠節之府、信實之府、謹禮之府、尚義之府、清廉之府、純恥之府,這八府只比天堂稍次。閻王遣鬼使找崔判官複查案件,這些案件涉及許多亡靈。崔判官說,有冤死的,一定要昭雪,一定要讓當事者償命,當年真命天子唐太宗也償了命呢(這點是他健忘,還是他添的壽呢!)!《西洋記》中描寫的閻王殿上通天界,下通地獄。令人感興趣的是“八大府”,這八府是天界的補充,是為廣大正人君子提供享受的地方。正人君子的亡靈不能一窩蜂似地擁向天堂,那裡是沒有辦法容納得了的。設計八大府作為天堂的補充顯得更合理了。因為好人上天界,壞人下地獄,這兩種人的安排是比較簡單的,這是人群中的兩極,都是極少數,但大多都是中間人,不是純好,也不是純壞,有好有壞,或者說主要是好,次要是壞,即是有某種程度罪過的好人。這些人進天堂不夠條件,擠不下,那怎么辦呢?到地獄去,更不應當,安置在八大府里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這確實是小說作者的一個創造。在《西遊記》里,在崔判官偷改生死簿的問題上,閻王受矇騙,並不英明,也並不明察秋毫或者說有點失職,在《西洋記》中,在劉氏問題上,閻王同樣也失職了,這多少有損閻王嚴明公正的形象。
在明代馮夢龍編的短篇小說集“三言”和明末凌漾初著的“二拍”里,也有有關閻王和陰間地府的故事。如《喻世明言》中的《鬧陰司司馬貌斷獄》就寫了判斷因果報應的案例。故事說有一秀才司馬貌,東漢靈帝時人,神童,平生不得志,到了五十多歲還是秀才。他抱怨政治腐敗,賣官鬻爵,沒有公正、公平可言。一天酒後,寫《怨詞》一篇,又題八句詩,其中有“我若作閻羅,世事皆更正”。這驚動了夜遊神,獲得了他在燈下燒的《怨詞》,奏聞玉帝。玉帝本欲加罪,太白金星說,他口出大言,必有大才,叫他當閻羅試試看,如審判斷獄公正、清明,可以折罪不予追究。如果不行,則懲治他,讓他口服心服。果然他被閻羅天子請去,讓他當六個時辰的閻羅王。他想,這點時間可能無所作為,不如從積案開始。他翻出了三百多年前的陳案:①原告:韓信、彭越、英布,被告:劉邦、呂氏,忠臣被殺事;②原告:丁公,被告:劉邦,恩將仇報事;③原告:戚氏,被告:呂氏,專權奪位事;④原告:項羽,被告:王翳、楊喜、夏廣、呂馬童、呂勝、楊武,乘機逼命事。他宣布開庭,諸方各自陳詞,又傳訊了蒯通、許復、蕭何等。經過審理,最後他宣判:韓信,忠臣,為了報仇投生為曹操,位及人臣以
酬其功勞。劉邦投生為獻帝,任曹操欺凌;呂后投生為伏皇后,讓曹操勒死;蕭何投生為楊修,讓曹殺掉;英布投生為孫權;彭越投生為劉備,都享受榮華,成為國君;讓蒯通為諸葛亮;許復為龐統;樊噲為張飛;項羽為關羽;後兩人皆凶死,因為樊噲縱妻助呂氏為虐,項羽不該殺害秦王子嬰和火燒鹹陽。戚氏為劉備的正宮甘氏,如意為劉禪,丁公為周瑜,項伯、雍齒為顏良、文丑。王翳等六人為關雲長過五關所斬的六將……決斷公正、英明,閻羅王嘆服,奏聞玉帝。玉帝令他改名不改姓,投生為司馬懿,收拾天下殘局。這篇作品為歷史人物鳴不平或發泄不滿,用因果報應的思想觀念來表現善惡褒貶。人們讀《西漢演義》、《三國演義》,對其中一些人物總有自己的好惡。一般說來,這位老秀才代表了廣大民眾的心聲。比如人們同情韓信,他在對蒯通說“相君之面,位不過封侯;相君之背,貴不可言”時,難道他不懂么?然而仍決心為劉邦打天下,卻遭到懷疑、嫉恨,導致呂后下毒手。而那位曾怕失去韓信而追回他的蕭何,即人們說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後來的行為難道不讓人憤慨么?在這篇作品裡;司馬貌作為人世間的人,並沒有取代閻羅王,只是代理他行了十二個小時的職權。
對於自然觀,對自然即對物質世界的看法,泰戈爾大大超越於前人。在印度,正統派吠檀多哲學和非正統的佛教哲學都認為,世界並非真實存在,而是一種“摩耶”(Mayd,幻空)。這種“摩耶”論在印度各階層的影響根深蒂固,是他們處世行事的思想依據。泰戈爾遵從傳統哲學,相信梵我一如,但他同時也尊重科學,且有相當豐富的科學知識,結交了不少科學家朋友。這使得他在同儕中高人一籌。至少在科學問題上,他比甘地高明。如甘地認為印度地震是神的懲示,泰戈爾則反對這種不科學的說法。應該說,泰戈爾的自然觀基本上是科學的。他認為世界是真實的,是實際的存在,而不是幻空。這就擯棄了傳統的“摩耶論”。而且,他對摩耶論者進行了不留情的抨擊:“誰這樣虛偽地渲染,竟敢把一切——人類的偉大世界、正在發展的人類文明、人類這無窮無盡的努力、為了贏得權勢的勝利而越過深深的痛苦、極大的歡喜、內外無數的障礙物——稱為不真實呢?”
在泰戈爾筆下,世界是如何真實存在的呢?
首先,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大自然充滿生機。他說:“創造之初,地球是冷酷的,不育的;見不著憐憫生物的任何徵兆。地震頻繁發生,岩漿噴濺,大地瑟瑟顫慄。某一天,森林女神不失時機地向大地的庭院派遣了女使者。她那方嫩綠的披紗朝四周鋪展,遮掩了大地赤裸的羞臊。不知過了多少年,受到生命之神款待的綠樹青藤姍姍來臨,但動物尚未誕生。林木忙於準備迎迓招待動物,為它們籌措解餓的糧食和納涼所需的綠陰。火是森林最貴重的禮品。森林後來把從陽光中採集的火,獻給人類。文明至今舉著火炬闊步向前。”雖是文學語言,但描述的是生命發展史。地球、岩漿、森林、動物、火、人類,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毫無空幻可言。在一首詩中他又這樣寫道:“在茹卜那倫的河岸上,我起來,清醒著:這個世界,我承認,不是一個夢幻。”
顯然,泰戈爾對摩耶論的超越,是接受了科學的宇宙觀、進化論影響的結果。泰戈爾對科學是嚮往的,他多次將自己的詩集獻給科學家,送自己的兒子出國學習農學。在《土地女神》一文中,他還呼籲印度農民和科學建立友誼:“科學的陽光照耀印度農業的日子來到了。現在不是農民獨家單幹的年月,農民要與學者、科學家密切合作。農民的犁鏵光翻土是不夠的,也應與民族的智慧、知識和科研建立友誼。”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是印度近代史上傑出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幾乎涉足了文學藝術的每一個領域,並且取得多方面的藝術成果。1913年他因英文
詩集《吉檀迦利》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東方民族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作家,他的詩歌理所當然的是他贏得世界性聲譽的基礎。但是泰戈爾不僅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家。甚至還擅長繪畫、音樂、戲劇:小說創作伴隨著他的詩歌創作,貫穿了他整個的藝術生涯:他一生寫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百餘篇短篇小說:在泰戈爾之前,印度短篇小說還處於萌芽階段,正是泰戈爾使得印度的短篇小說在印度現代文學中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一些文學史家指出“泰戈爾不愧為孟加拉短篇小說的真正創造者”,“優秀的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泰戈爾自己也說過:“這些短篇小說一向是我的寵兒。”
《黑褲》和《侮辱》中所描繪的女性形象是底層婦女痛苦的生存狀態的一種變異,她們的痛苦談不上超越了傳統的鄉村婦女所遭受的痛苦,甚至比她們失去的還要多,而得到的也永遠無法用來撫平她們心靈上的傷痕。明都的這些作品總體上說是反映社會現實的,而且是反映真實的社會現實的。因此,當明都受到責難時,他卻說:“如果你們不了解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個時代,就請讀讀我的小說。如果你們不能容忍我的小說,那就意味著這個時代是不能容忍的。”對於陷於火坑的女性,明都的見解也有獨到之處。“遺憾的是,男子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總是把自己恥辱的斑點歸結於淫蕩女人的壞心眼。事實完全與此相反,女性中不論是職業的還是非職業的妓女,儘管從事賣淫的黑色交易,但百分之九十九的心裡比起男子來要乾淨。現在的制度下,男子掌握權利,淫蕩的和貞潔的女性永遠受壓迫,男子有權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在另外一個地方,明都還指出“一個人的肚子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說妓女是女性沉淪的典型形象的話,那么它的原因不僅與她們的社會地位有關,更與她們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有關。印度社會的狀況正是如此。

序言

成長在西天 定居在東土——閻王形象的塑造和演變
劉安武
提起閻王,迷信的人頗有點心驚膽戰;就是不迷信的人,頭腦里也會閃現出一個恐怖的形象。閻王這位人物,特別是他的大名,已經深入生活的各個領域。形容一個人威嚴可怕,往往稱他為活閻王,詛咒或威脅某人時就會說送他去見閻王。還有成語:“閻王注定三更死,誰能留人到五更。”這裡面就包含著閻王不講情面的嚴厲態度了。閻王是陰間之王,地獄之主。自從他隨著佛教從西天到東土以後,他慢慢在民間站住了腳,扎了根。在各種敘事文學中,有關他的故事多了起來。他的形象越來越本土化了,或者說中國化了,可是民間還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印裔血統呢?
既然閻王是隨佛教到中國來的,當然他的祖籍是在印度。在印度古代梵文里這個詞是Yama,閻摩,加上王的稱號raja,羅闍,成了閻摩羅闍,取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成了閻羅或閻羅王,或者稱閻摩王,簡稱閻王。他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一千幾百年成書的《梨俱吠陀》里,那時他還是一個職務不大明確的天神。他出現以後,被後來的婆羅門教(公元八世紀後稱印度教)納入其諸神體系中。在梵書、森林書、奧義書這幾種書中,有關他的記載多了起來,但他的性格特徵還不鮮明,還沒有大量的故事出現。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大量出現是在兩大史詩和往世書中,特別是在《摩訶婆羅多》和《摩根德耶往世書》中,這時已經到了公元後幾個世紀了。有點令人奇怪的是十八部往世書問世以後,梵語文學作品中就很少有他出現了。梵語文學走向衰落和印度各個地方語言的文學作品相繼出現以後,他仍然是那樣不被人提及。幸好他早就長途跋涉來到了東土,活躍在中國的敘事文學特別是小說故事作品之中。
閻摩的出生 吠陀時代
最早在《梨俱吠陀》里,有幾首詩歌是寫有關閻摩或歌頌他的,還有些詩提到他。從這些詩歌中可以知道一點閻摩的身世,他是太陽神毗婆藪的兒子,他的母親是製造之神陀濕多的女兒。可是太陽神的這個妻子後來失蹤了,又有一個同貌者給太陽神做妻子,也生了孩子。這簡單的身世為後來的神話傳說充分展開留下了很大的餘地。另外,閻摩是第一個死去的人,也就是必死的人類的始祖。死者到達祖靈所去的地方就會見到他,他有束縛人的腳鐐和套索。他還有兩個使者,即長著四隻眼睛的兩條狗,跟隨他的左右。在歌頌他的詩句中,有祈求他接受獻給他的酥油和甜食祭品,還希望他引導亡靈向天神求得延年益壽。總之,在專門歌頌閻摩的詩中,其形象還比較模糊,還不如另一首閻摩和閻蜜的對話詩所表現出的形象那樣清晰。對話詩的內容是閻蜜主動向閻摩求愛,要同他“在一處,在一床,同臥起”,而閻摩反覆勸她“愛他以外的別人”。最後閻蜜還念念不忘要和閻摩建立“非兄妹”的關係。無疑,這是一首兄妹的情詩,可能是遠古混亂的血統婚姻走向非血統婚姻時留下的痕跡。在遠古的傳說中,兄妹通婚的事實在一些民族中是存在的。如猶太人的《舊約聖經》中的亞當和夏娃,我國古代的伏羲與女媧,日本的《古事記》中也有兄妹結婚生育後代的故事。在一首曾標明為歌頌閻摩的詩(第十卷第一三五首)中,記有一個名叫無覺的婆羅門少年,奉父命去拜會閻摩王,回來後他告訴父親拜會閻摩的經過。他說閻摩在大樹下與諸天神開懷暢飲蘇摩酒,還有諸祖靈也在那裡。閻摩住的地方是天界的一座宮殿,他的生活非常舒適,聽演奏樂器和唱誦詩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