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烏干達是個多民族國家,全國有56個部族。1967年成為共和國之前,境內有布乾達、布尼奧羅、托羅和安科萊四個王國。公元1000年,布乾達已經是一個統一強盛的王國了。14世紀,布乾達成為最強盛的王朝,它的權勢曾擴展到尼羅河、維多利亞湖和坦尚尼亞邊境地區。卡蘇比王陵位於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這座王陵曾是從前布乾達王國穆特薩一世的古王宮,穆特薩一世和他的3個繼位者均埋葬在此,是布乾達王國的歷史見證。一道以常年翠綠的小竹子建成的籬笆環繞皇陵的四周,成為一道獨特的“綠色圍牆”;正中間是一個龐大的圓形建築物,遠遠看去像一座巨大的墳墓。
這座過去的王宮,屋頂由棕櫚樹葉編織而成,一根根粗粗的原木柱子縱橫交錯,支撐著整個皇陵,不用一個釘子,不用一條鋼筋,交叉處全用柔韌的藤條綑紮,歷經數十年,牢固如初。 柱子全用當地的一種樹皮包裹著,且每根柱子都代表著王國的一個家族。由於建築用的棕櫚葉經過嚴格挑選和特殊處理,這種茅草建築能防水遮陽,能保持室內常年涼爽宜人,且草味清香,具有驅蟲避邪之效。根據當地傳統習俗,在建造這種住房期間,建築師們必須遠離女色,婦女更是不能接近建築物一步,否則室內將常年漏雨。
卡蘇比陵內安葬著布乾達王朝最後幾個國王的遺體,墓內還存著布乾達君主們的個人用品——長矛、銅器、鐵器、羚羊皮、樂器等,還有穆特薩一世、王后道迪、克瓦和兒子穆特薩二世的照片。作為末代國王的穆特薩二世是在貧窮和寂寞中於1969年死於倫敦的。
令人驚奇的是,在皇陵內竟安放著一隻狗的標本——它那高大強壯的身驅,仍有幾分威武;它那棕色的毛仍有幾分光澤;它那圓睜的雙眼仍然炯炯有神,似乎它仍然活著。這頭豹子是穆特薩一世的寵物,據說頗有靈性,它就像一條馴服了的狗一樣整天圍著國王轉,泯滅了吃人的本性。可是當國王駕崩後,這頭豹子終於難以改變其身上的“斑點”,暴露出猙獰的面目,逢人就吃,以至於吃人成癖。因此,它被打死後做成標本,陳列在國王的亡靈前。一旁的玻璃櫃內陳設著一副名為“奧姆韋索”的非洲象棋:在一整塊厚木板上挖有32個小圓坑,共4排,每排8個,兩人對弈時每人各持32個黑圓籽,這種籽是當地一種樹的果實,這種棋是穆特薩一世最喜愛的遊戲。
基本信息
類別:世界文化遺產入選時間:2001年
所屬地區:烏干達
中文名稱:卡蘇比王陵
國家:烏干達
所屬洲:非洲
評選標準
標準(i):卡蘇比王陵的構思和建造是人類偉大創造力的傑出體現;
標準(iii):卡蘇比王陵是烏干達流傳至今的文化傳統的最強有力的見證;
標準(iv):卡蘇比王陵的設計採用最傳統的烏干達建築和宮殿風格,是烏干達宮殿建築群的典範,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烏干達建築發展的技術成就;
標準(vi):卡蘇比王陵承擔著體現烏干達歷史、傳統和信仰的重任,是烏干達重要的精神中心和王國最活躍的宗教中心。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巴乾達國王們的卡蘇比陵,位於坎帕拉的一座面積有30公頃的小山上,山上大部分以農業為主,當地人以傳統方式耕種著這裡的土地。山腰的中心地帶是過去巴乾達王國的王宮,建成於1882年,1884年以後成為皇家墓地。穹隆屋頂的陵墓主建築內有四位皇室成員的墓,都呈圓形。卡蘇比陵是最原始材料建築的典範,主要由棕櫚樹葉、蘆桿、籬巴條等材料建成。卡蘇比陵最大的意義不僅在於其建築,還在於其所體現的精神價值和信仰價值。
簡介
在東非烏干達境內維多利亞湖北岸,有一處山丘涌聚之地,叫做“坎帕拉”,在當地語中是“小羚羊之地”的意思。傳說這裡原是布乾達國王放牧羊群的牧場。坎帕拉稍南的門戈,就是布乾達王國的都城。如今的坎帕拉是烏干達的最大城市,於1962年被定為獨立後的烏干達的首都。當年的牧場早已變成了美麗的花園城市,不過,這美麗的花園仍然起伏在那大大小小的40多個山頭上。其中大山頭有7個,上面有寺廟、教堂和古老的王宮、陵墓等建築,著名的卡蘇比王陵(KasubiTombs)就在西部的卡蘇比山頭上。
卡蘇比王陵是布乾達國王的陵墓。布乾達王國是烏干達歷史上最強大的王國。據傳說,它興起在16世紀末。19世紀下半葉,布乾達王國發展到鼎盛時期。一般認為,布乾達王國在18世紀發展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不過還存在相當數量的奴隸。這些奴隸都是從旁邊的國家中掠奪來的,特別是南面的布杜國是一個很大的奴隸來源地,所以在布乾達的語言中,乾脆就用“布杜”來表示奴隸的意思了。奴隸的處境非常悲慘,可以被自由買賣,可以被主人任意打殺。據當時的一個英國傳教士講,有一個奴隸只因為無意間打翻了一葫蘆酒,就被酋長殺了。“人祭”在布乾達也長期保持著。每逢重大節日,就要用大量的活人作祭物。穆特薩一世(1856~1884年在位)在1856年登基時,就砍掉了幾百個奴隸的腦袋。奴隸的地位雖然低下,但只要他們同自由農民結了婚,他們的兒女就能取得布乾達自由民的身份並享有自由民的一切權利。
背景
由於缺乏文字記載,相傳布乾達王國興起於16世紀末,烏干達是個多民族國家,全國有56個部族。1967年成為共和國之前,境內有布乾達、布尼奧羅、托羅和安科萊四個王國。公元1000年,布乾達已經是一個統一強盛的王國了。14世紀,布乾達成為最強盛的王朝,它的權勢曾擴展到尼羅河、維多利亞湖和坦尚尼亞邊境地區。
據英國的探險家斯皮克——第一個來到布乾達王國的歐洲人——描述:在那裡,像英國驛道一樣寬廣和筆直的道路,穿過茂盛的草地,爬上起伏的群山。居民的茅屋和花園也很乾淨整齊。斯皮克讚美布乾達人穿著漂亮,寫道:同盛裝的布乾達人比起來,我的模樣顯得很不好看。他們穿著整潔的樹皮袍子,好像是最好的黃色燈芯絨,摺縫筆挺,像燙過似的,外面還披上用小羚羊皮縫成的東西作為上衣,縫合精緻,英國工匠所能做到的也不過如此。國王的服飾更為考究,當時在位的是穆特薩一世,他的衣飾的“明亮、整潔和精緻”給斯皮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富饒的布乾達王國使外國侵略者垂涎欲滴。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阿拉伯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先後湧入布乾達。他們一面傳播宗教,一面藉此掩護進行無恥的掠奪和擴張。布乾達的統治者在明爭暗鬥的各派傳教士的左右下發生了激烈的鬥爭,使國勢日漸衰落。雖然當時曾有兩任國王先後覺察到了傳教士活動的危險性,並為此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但由於勢力強大的伊斯蘭教徒的反抗以及王國內部的爭權奪位,1896年,整個烏干達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建立
卡蘇比王陵是布乾達國王的陵墓。布乾達王國是烏干達歷史上最強大的王國。據傳說,它興起在16世紀末。19世紀下半葉,布乾達王國發展到鼎盛時期。一般認為,布乾達王國在18世紀發展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穆特薩一世是第一位察覺到危險的國王,也是第一位葬入卡蘇比王陵的國王。卡蘇比王陵所在地原是穆特薩一世的王宮,建於1882年。穆特薩去世後,遵照他生前的意願把他葬在了宮內,王宮從此改為王陵。
地理位置
卡蘇比王陵位於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這座王陵曾是從前布乾達王國穆特薩一世的古王宮,穆特薩一世和他的3個繼位者均埋葬在此,是布乾達王國的歷史見證。一道以常年翠綠的小竹子建成的籬笆環繞皇陵的四周,成為一道獨特的“綠色圍牆”;正中間是一個龐大的圓形建築物,遠遠看去像一座巨大的墳墓。
歷史
烏干達王國的經濟比較發達,農業、手工業都達到了一定水平。據英國的探險家斯皮克——第一個來到布乾達王國的歐洲人——描述:在那裡,像英國驛道一樣寬廣和筆直的道路,穿過茂盛的草地,爬上起伏的群山。居民的茅屋和花園也很乾淨整齊。斯皮克讚美布乾達人穿著漂亮,寫道:同盛裝的布乾達人比起來,我的模樣顯得很不好看。他們穿著整潔的樹皮袍子,好像是最好的黃色燈芯絨,摺縫筆挺,像燙過似的,外面還披上用小羚羊皮縫成的東西作為上衣,縫合精緻,英國工匠所能做到的也不過如此。國王的服飾更為考究,當時在位的是穆特薩一世,他的衣飾的“明亮、整潔和精緻”給斯皮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富饒的布乾達王國使外國侵略者垂涎欲滴。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阿拉伯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先後湧入布乾達。他們一面傳播宗教,一面藉此掩護進行無恥的掠奪和擴張。布乾達的統治者在明爭暗鬥的各派傳教士的左右下發生了激烈的鬥爭,使國勢日漸衰落。雖然當時曾有兩任國王先後覺察到了傳教士活動的危險性,並為此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但由於勢力強大的伊斯蘭教徒的反抗以及王國內部的爭權奪位,1896年,整個烏干達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穆特薩一世是第一位察覺到危險的國王,也是第一位葬入卡蘇比王陵的國王。卡蘇比王陵所在地原是穆特薩一世的王宮,建於1882年。穆特薩去世後,遵照他生前的意願把他葬在了宮內,王宮從此改為王陵。
建築結構
卡蘇比王陵四周環繞著用非洲大象草編織的籬笆,大象草全部倒置斜插,表示院內主人已不在人世。陵地內有7座大小不等的圓錐形草房。最大的一座高約10米,底面直徑15米,這裡埋葬著布乾達王國的最後4個國王,被布乾達人視為聖地。這座草房正中高懸一塊特大的褐色樹皮布,恰似一道螢幕,將房間一分為二。螢幕前是祭祀或瞻仰者盤坐的地方。螢幕下邊有一個隆起的平台,上設4個象徵性的國王墳塋,墳前掛著他們生前用過的長矛、大刀和盾牌。螢幕後邊是4個國王的墓地。
王陵庭院兩側的4座草房原是王后和妃嬪居住的宮室。在布乾達王國,國王擁有許多妻妾。因為他要從每個氏族中至少選擇一個女子作為嬪妃。不過,往往只有出身於本氏族的嬪妃所生的兒子才會被選舉為國王的繼承人。雖然,布乾達王國王位的繼承已按父系,但過去按母系繼承的痕跡仍然留存著。太后,王后以及由眾公主中選舉出來的大公主都在王國里占據著顯赫的地位,擁有很大的權力。
還有一座草房是禁軍的住處。大門左側的草房則是鼓室,這裡保存著象徵王國政權的二三十個形狀各異的大小獸皮御鼓。在大門右內側,原有一個長方形的火爐。國王在世時,幾十名御鼓手在鼓室中晝夜不停地擊鼓;幾十個御爐工則在火爐邊夜以繼日地保持爐火的常燃不熄。不絕於耳的鼕鼕鼓聲和終年燃燒的熊熊火焰標誌著國王的健在和王國的興旺。國王一旦駕崩,則鼓息火滅;待到新王登基,則重新擊鼓點火,那咚咚的鼓聲和熊熊的火焰又再一次夜以繼日地響著、燃著。1967年,王國廢止,這御鼓和火爐也隨之終止了自己的使命,而成為陳列的文物,向遊人靜態地展示從前王國生活的一個側面。
失火
2010年3月16日,位於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的世界文化遺產——卡蘇比王陵3月16日晚失火。
據報導,王陵內的主建築——一座高約10米、直徑約15米的圓錐形茅草房仍在燃燒,由經過特殊處理的棕櫚葉覆蓋的屋頂已經燒光,剩下的木質框架仍然冒著火光。
現場聚集了大量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民眾。不少人對消防隊未能挽救這座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表示不滿,並向消防隊員和維持治安的警察投擲石塊,現場氣氛一度緊張。烏警方發言人朱迪斯·卡巴庫巴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證實,大火大約發生於當晚8時40分,失火原因目前(截止2010年3月17日)尚未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