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451 年由東羅馬帝國皇帝馬吉安和女皇普爾凱麗婭在君士坦丁堡附近卡爾西頓召開的基督教世界性主教會議,史稱第四次公會議。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解決了三一論問題後,基督論即成為4~5世紀神學爭論的中心。主張一性論(基督在“道成肉身”後即只有神性而不具人性)的代表人物優提克斯被448年君士坦丁堡教會會議判為異端,優提克斯利用政治關係唆使皇帝提阿丟斯二世於449年召開以弗所會議(即後世天主教會所謂“強盜會議”)進行翻案。提阿丟斯二世死後,其繼位者馬吉安和女皇普爾凱麗婭為迎合當時在東西方教會中均占優勢的二性論派(主張基督具有神、人二性),以平息帝國境內的教會爭端,召開了此次有 600餘名主教參加的公會議。羅馬主教利奧一世也派代表出席。會議推翻了“強盜會議”的決定,重申以前三次公會議的結論,再次將一性論斥為異端,並革除優提克斯教籍。會議接受利奧一世的“教義書信”,規定基督為三位一體的第二位,有真實的神性和真實的人性;其神人二性“不混、不變、不分、不離、同存於一個位格之中”。這就是被後世大多數教會承認為正統基督論的最初公式,稱“卡爾西頓信式”。會議提高了羅馬主教的地位,同時又批准君士坦丁堡牧首在東方教會中的領導地位。但羅馬教會對後者始終不予承認,此乃為東西方教會長期分裂的癥結。
歷史背景
當時有不同的基督論產生,東方教會出現了混亂。猶提乾用“基督一性論”宣稱基督只有一個位格,卻只有一個神性,因基督的人性已被神性蓋過。由於地方會議未能平息此主張,東羅馬皇帝馬仙召集舉行此大公會議。與會的大部份是東方教會的主教,西方教會只有教宗委任的三位。會初,大家一致通過接納尼西亞信經、李奧一世(又稱大利奧)的《大卷》及區利羅寫給聶斯脫里的信件,視之為基督論的正統。猶提乾因其主張,被會議定為異端。在羅馬皇帝馬仙和政府代表極力要求下重定了信仰告白,最後制定了《迦克墩信經》。
會後兩年(即公元449年),猶提乾為了翻案,故以政治關係唆使當時在位的狄奧多西烏斯二世於召開了一次以弗所會議(後世稱為強盜會議)。但當狄奧多西烏斯二世去世後,此次以弗所會議的結果隨即被後來的會議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