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卡夫卡小說全集:失蹤者·訴訟》編輯推薦: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卡夫卡小說全集:失蹤者·訴訟》收錄了卡夫卡的兩部經典作品以供讀者賞析。
作者簡介
作者:(奧)卡夫卡(Franz Kafka)
媒體推薦
卡夫卡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的時代的關係。
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奧登(英國詩人)
圖書目錄
譯本序
失蹤者
司爐
舅舅
紐約近郊鄉村別墅
通往拉美西斯之路
西方飯店
魯濱孫事件
避難
俄克拉何馬露天劇場
附錄
1.殘稿
2.原出版者後記
訴訟
被捕
先與格魯巴赫太太后與比爾斯特納小姐
談話
初審
在空蕩蕩的審訊室里大學生 辦公室
鞭笞手
叔叔萊妮
律師工廠主畫家
商人布洛克解聘律師
在大教堂里
結局
比爾斯特納的女友
檢察官
去埃爾莎那兒
同副經理的鬥爭
房屋
看望母親途中
原著出版說明
附錄
1.作者刪去的段落
2.《訴訟》第一版後記(1925)
3.《訴訟》第二版後記(1935)
4.《訴訟》第三版後記(1946)
5.馬爾科爾姆·帕斯萊伊的補充說明(1993)
序言
《失蹤者》(Del Verschollene),又譯《美國》(Amerika),是卡夫卡文學創作處於旺盛期後於1912年至1914年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卡夫卡生前沒有去過美國,但他對那裡的社會狀況頗有興趣,也經常提到他的“美國小說”,馬克斯·布羅德據此把這部小說題為《美國》。但卡夫卡在他的日記中提到它時又稱《失蹤者》。1994年11月由德國菲舍爾出版社出版的此書即以後者為書名。這個譯本也照此起名。
比起後期兩部長篇小說來,《失蹤者》用筆較輕快,色彩較明亮,更加滿懷希望。此時卡夫卡的藝術個性似乎尚未完全定性,所以他還有創作一部狄更斯式的小說的想法。然而,其時卡夫卡已是寫出了《判決》、《變形記》等名篇的作家,在短篇小說創作中已顯露出的藝術特色,在這部長篇小說中也露出了端倪,例如主人公被拋棄與被損害的境遇,他的孤獨感與陌生感,以及作者對環境描寫的怪誕情趣,等等。因此,這部作品在卡夫卡的創作整體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書中的第一章《司爐》,作者曾將其抽出作為短篇小說單獨發表,可見作者對其何等珍視。
在這裡,我們不妨引述卡夫卡的一則日記,其中有一段是評論這部長篇小說的,從中也可以看出卡夫卡在批評狄更斯所採取的既欽佩又尖銳的語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從不因看到一個詩人的優點就頭暈目眩得看不到陰暗面,在看到一個人在另一方面公開表現出來的壞習慣和缺點的同時,他從不對此人的優點視而不見。這一頁的日記是這樣寫的:
狄更斯的科波菲爾,箱子的故事,令人高興和令人著迷的人,低賤的工作,莊園的情人,骯髒的房屋,等等(《司爐》明顯地模仿了狄更斯,計畫中的長篇小說尤甚)。據我現在看來,我的意圖是寫一部狄更斯式的長篇小說,僅僅是多了些更明亮的燈光,這是我從時代中提取出來的,還多了些更黯淡的燈光,這是我自己加上的。狄更斯的豐富才思,它毫無顧慮地洶湧奔流,但因此就有了可怕的軟弱無力的地段,他在這些地方只是疲倦地將已經獲得的東西亂攪一氣。荒唐的整體之印象是不純的,一種文體上的不規範。情感泛濫的表現手法的後面是冷酷無情。這是一些粗糙刻畫性格的原木,在每一個人那兒都人為地打入了這種原木,沒有這種原木狄更斯就沒有能力攀緣到他的故事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