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卡夫卡小說全集:變形記(中短篇小說集)》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裡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這正是著名小說家卡夫卡的天賦之所在。
作者簡介
作者:(奧)卡夫卡(Franz Kafka)
媒體推薦
基本的雙重意義就是卡夫卡的秘密之所在。要想理解荒謬作品,必須清點一下這些悖謬手法。
——加謬
本書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說,其中《變形記》|《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門前》、《飢餓的藝術家》、《鄉村教師》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們均採用象徵、隱喻、誇張等手法,情節生動,語言簡潔流暢;故事怪誕離奇,無確定的時間和地點,無前因後果,給人以夢幻、神秘、奇特的感覺。作品的主人公幾乎都處於一種身不由己的境地,他們在離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標,但往往又以失敗而告終。
圖書目錄
第一輯生前問世之作
1.觀察
公路上的孩子們
揭穿一個騙子
突然去散步
決斷
山地遠足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地向外眺望
回家的路
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為男騎手們考慮
臨街的窗戶
想當印第安人
樹
不幸
2.判決
3.變形記
4.在流放地
5.鄉村醫生
新律師
鄉村醫生
在劇院頂層樓座
往事一頁
在法的大門前
豺狗和阿拉伯人
視察礦山
最近的村莊
—道聖旨
家長的憂慮
十一個兒子
殺兄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
6.飢餓藝術家
最初的憂傷
小婦人
飢餓藝術家
女歌手約瑟芬或耗子似的聽眾
第二輯散落髮表,未被作者本人收入
集子裡的短篇小說
1.和祈禱者的談話(已收入第三輯《一次戰鬥紀實》,從略)
2.和醉漢的談話(已收入第三輯《一次戰鬥紀實》,從略)
3.巨大的噪聲
4.騎桶人
第三輯短篇小說遺作
1.一次戰鬥紀實(A稿、B稿)
2.鄉村婚禮籌備(A稿、B稿、C稿)
3.鄉村教師(巨鼴)
4.布魯姆費爾德,一個上了年紀的單身漢
5.橋
6.獵人格拉胡斯
7.中國長城建造時
8.叩擊莊園大門
9.鄰居
10.雜種
11.日常的困惑
12.有關桑丘·潘沙的真相
13.塞壬們的沉默
14.普羅米修斯
15.城徽
16.海神波塞冬
17.集體
18.夜
19.拒絕
20.關於法律問題
21.徵兵
22.考試
23.兀鷹
24.舵手
25.陀螺
26.小寓言
27.回家
28.起程
29.代言人
30.一條狗的研究
31.夫婦
32.算了吧
33.論譬喻
34.地洞
35.副檢察官
36.中國人來訪
37.一個有虛榮心的年輕大學生
38.祖父的講述
39.在閣樓上
40.遺產
41.角斗沙場
42.獵人格拉胡斯
43.紅彼德
44.我的兩隻手
45.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附錄
1.布雷齊亞觀飛機
2.致父親
3.卡夫卡生平和創作年表
圖書序言
這卷《變形記》主要根據德國保爾·拉貝編纂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說全集》(費合爾出版社,1969年版)譯出,共87則中短篇小說,其中包括卡夫卡在世時發表過的44篇,其餘40多篇作者生前未發表的短篇作品大部分都見諸於八本所謂“八開本筆記本”和其他筆記本,以及散文篇什中。但拉貝的這部“中短篇全集”其實並不算全,譯者這次又從上述各種筆記本和散頁文字中譯出10餘篇,以便讀者對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創作風格有更全面的了解。需要說明的是,《布雷齊亞觀飛機》譯自馬克斯-布羅德所著《卡夫卡傳》中的“附錄”。嚴格地說,這是一篇遊記,但它是一篇卡夫卡早期重要的作品,故收錄在本卷中。而《一次戰鬥紀實》和《鄉村婚禮籌備》則從漢斯一蓋爾德‘科赫所編費合爾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卡夫卡全集》(12卷)第五卷《一次戰鬥紀實》和第六卷《中國長城建造時》譯出。這個1994年版本,即所謂的“校勘本”和其他筆記本,以及散頁篇什中原來的樣子分十二卷加以刊印,所以其中一些作品,因未經編纂就和別的版本有所不同,於是,本書中《一次戰鬥紀實》和《鄉村婚禮籌備》便分別有了A、B和A、B、C稿,這種形式在其他眾多“卡夫卡小說集”或“小說選”中譯本里,還是從未有過的,因此本書亦為我國最全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集”;它對我們了解kafukaesque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探索卡夫卡創作思想的形成軌跡和脈絡,是有極大幫助的。
卡夫卡的第一批作品(第一輯《觀察》中的一些短篇)是一些簡單的內心獨白,作者只是表達了自己的印象和感覺。從1912年的《判決》開始,卡夫卡的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期和旺盛期。卡夫卡本人既沒有完成,也沒有編輯他的大部分作品。他的三大部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和《城堡》全都是未完成作品,由他的摯友馬克思·布羅德編輯出版,只有那些生前發表的作品才是他所完成的惟一達到正常故事篇幅的敘述文字。
不少評論家認為,卡夫卡的作品可稱之為“由隱喻偽裝起來的精神自傳”,這是不無道理的。在1914年8月6日的日記中,卡夫卡特別提到這一點。他認為自己想表達“夢幻式的內心生活”的意識已經阻礙了他所有其他興趣和才華,成為惟一能使他得到充分滿足的品性。確實,卡夫卡作品的夢幻性給每一位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謎一樣的暗示是這些作品最顯著的特點,它們就像夢一樣逼著人們去作出解釋,但又不提供答案,而且絕不是夢的簡單複製。若是孤立地看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的任何一篇作品都會使讀者困惑不解,但是如果把它們聯繫起來看,並考慮到他個人的狀況,那么那些形象的性質和含義就清楚了。個別作品就會變成同一個主題——作者的內心自傳——的各種變形,成為這個主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梯。
評論家們普遍認為,卡夫卡成熟作品有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在他成熟後的第一階段(1912—1914),主人公壓制自己的內心真實,但真實卻災難性地爆發出來——譴責、判決並毀滅他,產生了卡夫卡最具戲劇性、最流行的關於罰與死的極富感染力的小說——《判決》、《變形記》、《訴訟》以及部分《在流放地》,而《失蹤者》則是“天真的”、“烏托邦”的相對物。第二階段(1914—1917)從《在流放地》開始以及後來收集在《鄉村醫生》里的一些寓言式小故事,其中包括《在法的大門前》和《致某科學院的報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