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書院

卜子書院

卜子書院,又稱西河書院、文學書院。是中國最早的固定教學的場所之一。

歷史沿革

史稱“卜子夏於西河設教,為魏文候師”。舊時芮城為魏國祖庭,故建卜子夏書院以為祀。因卜子夏在孔門屬文學之科,故名文學書院,又稱卜子書院。後廢。明萬曆四十年(1612)由知縣趙庭琰建於卜子夏書院故址。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庠生董建泰主持維修後復興。其書齋場圃遺址今為縣良種場占用,現保存完好,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背景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約前483年,卜子夏14歲,他來到魯國拜孔子為師,並相跟孔子周遊列國,是孔子後期學生中之佼佼者,“孔門十哲”之一。他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

子夏24歲學業結束後,經孔子推薦當過魯國的縣級官員。孔子去世後,卜子夏與別的弟子為孔子守孝3年,前476年,受晉國魏地卿大夫魏桓子及其孫魏斯的邀請來到龍門西河,在河津一帶創辦學校,受到國君和百姓的歡迎,從此,開始了55年的設教生涯。

子夏主筆編撰了孔子的言行集《論語》,成為儒家“四書”之首,又為《詩經》作序,為《易經》作傳,為《禮義》作文,完成了“五經”註疏。在其以後收徒授學中,創造了章句教學之法,即在文章中加標點符號,並分章分段分句講解,為儒學的興起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他設教的目的是修德啟智,保國安民;教學內容是經世之需,為人之道;教學方法是流動辦學,不拘於一郡一域。他以德育教育為先,要求學生忠於國家,忠於社會和人民,尊重賢人而輕視女色;事奉父母能竭力盡孝;事奉君主能不惜生命;與朋友相交,誠實守信。他倡導“有教無類”,不論出身貧富,凡入學堂求學,都因材施教;他甘守清貧,一生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簡單生活,把全部心血和精力用在教學上。卜子夏有許多弟子,其中就有10多位安邦定國的文臣武將,功昭史冊,傳頌至今。比如:法家李悝、西門豹、段乾木、軍事家吳起、政治家田子方、禽滑厘、史學家公羊高、穀梁赤等等。特別是魏國君魏斯,尊子夏為師,請教朝政,敬賢禮士,重視人才,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成為戰國時期一代明君。

卜子夏不但是弘揚儒學的宗師,而且文韜武略俱備,被魏文侯聘為國師。魏文侯採納卜子夏建議,招賢納土,改革變法,很快便國富民強。

相傳春秋戰國後期,秦國日漸強盛,一直想併吞其他六國。一日,秦王召集群臣商議攻打魏國之計。群臣都認為,兵馬未到,糧草先行,魏國與秦國一河之隔,占據黃河龍門大險,若其糧草充足,攻守條件皆備,此時不宜攻打;若其糧草缺乏,軍心必亂,此時攻打,可一舉成功。秦王聽取群臣意見,一面電兵魏國邊界,一面派暗探偵察魏國糧草底細。

魏王文侯得知這一訊息後心急如火,立即和群臣商議禦敵之策。當時,正值青黃不接,而且連年大旱,群臣深知國中糧草奇缺,惟恐秦兵侵犯,在朝堂之上,面面相覷,啞口無言。魏文侯在束手無策時,忽然想起足智多謀的老師卜子夏,乃親自登門請教禦敵良策。卜子夏其時正在西河設教,不少文臣武將都拜其門下,魏文侯也尊其為師。當魏文侯請教禦敵之策時,卜子夏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針鋒相對獻上“屯土充倉”之汁,使魏文侯頓開茅塞。魏文侯依照卜子夏之計,從汾河入黃處,由西北向東南延灘沙土壘起幾百個大土堆,土堆用葦席包裹,周圍插樹枝為柵,號稱“十里糧倉”。為對付秦國暗探,令守衛將士嚴把倉門,不許閒雜人員擅自入內,且在“糧倉”葦席上普撒一層穀物,引來群雀啄食,以假亂真。果然,秦國暗探遠望魏國糧倉如山,望不到頭,又見群雀紛起紛落,深信倉內糧食充足,乃回鹹陽稟報秦王。秦王與群臣誤以為魏國糧草充足,遂退兵罷戰。魏文侯與群臣得知秦國退兵後,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上上下下誇獎卜子夏獻計有功,乃奏請魏王嘉獎卜子夏。

卜子夏“囤土充倉”妙計為魏國積糧蓄草休養生息爭得了時間,魏文侯及群臣十分感激,對卜子夏愈加敬重,凡重大舉措,都要聽取他的意見。隨後,魏國將十里糧倉西北的第一倉稱為“倉頭”,東南最後一個糧倉稱為“倉底”。隨著歷史的推移,“十里糧倉”成了抵禦洪水的汾黃堤壩。“糧倉”大土堆痕跡猶存,“倉頭”和“倉底”也演變為現在的陽村鄉黃河邊的“蒼頭村”和柴家鄉汾河畔的“蒼底村”。

傳說卜子夏死在山東,人們把他的靈樞往老家抬。當時因為交通不方便,棺材重,路途遠,把大家累得汗流浹背,直喘粗氣。走到董楊門南地的時候,大家停下來歇息,這一歇不要緊,忽然颳起了狂風,直颳得飛沙走石、日月無光。風停以後,大家睜開眼睛一看,棺材不見了。原來狂風捲起了一個大土堆,把卜子夏的棺材埋住了。人們都說:“這是老天爺點的穴。”於是就把卜子夏埋在了董楊門村的南地。

註:庠生 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