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縣劇團
漢調桄桄劇團。1950年1月,在原同樂、聚樂、協和三班基礎上建立。初名民眾劇社,址設漢中市,借用馮廟氏舊箱。全社四十人,楊桂芳任社長。同年8月,因馮氏收回戲箱而散夥。1951年4月,楊桂芳招集原班三十餘人,於十八里舖創建新民劇社,歸南鄭縣政府所轄,楊桂芳仍任社長,馮永忠任副社長。1961年遷址周家坪,易名南鄭縣劇團。主要編劇有陳顯遠、孟學范。主要演員有:旦角楊桂芳、黃玉花、董隆彩,大淨馬忠福、吳隆仁、劉泰利、文漢斌,丑角杜文書(黑熊)、譚明生,鬚生李長發、王五泰、潘仕安,小生孫泰正、張少華和琴師任中賢、趙本義、朱新城,鼓板王璉、強志發等。從1957年始,幾次招生,脆團培訓,陸續培養出小生陶和清、趙華林、白敬民、孟志德,旦角許新屏、馬新芳、吳德芳、朱慧蘭、汪素清、宋德碧,鬚生劉保全、陳妙祥、楊庚民,淨角謝新俗,丑角李共華等多人。組成了整齊的演出陣容,全團人最多時達一百零八人。先後演出傳統戲《合鳳裙》、《盜銀壺》、《大名府》、《劈山救母》、《鍘美案》、《西廂記》、《陳妙常》等三、四百本。創作改編的歷史劇《囚新郎》、《梵王宮》、《帝王珠》、《金娥恨》、《鑌鐵劍》、《長青松》、《四醜夢》、《巧易新郎》、《映鋒劍》、《換花布》等三十多本。除1957年參加漢中專區戲曲會演,1959年前往寶雞、碑壩等地巡迴演出外,還將《帝王珠》、《宇宙鋒》、《鑌鐵劍》、《油鼎封侯》等劇,帶到新疆、山西、溫江、河南等地演出。“文化大革命”開始,劇團停演,演職人員下放勞動,劇團只留政治領導一人,炊事員一人,男女青年演員九人,青年音樂員七人,總計十八人,改名為南鄭縣文工團。1968年底,文工團又與文化館、電影站、書店合成“南鄭縣毛澤東思想宣傳站”,粉碎“四人幫”後,1977年劇團恢復改名為南鄭縣桄桄劇團,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