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洪橋由來
南洪橋,位於四明山區餘姚市陸埠鎮境內,因早先作為南山鄉與洪山鄉分界線而得名,因處於陸埠水庫上游濕地,成為風景名勝。又見南洪橋
“春季到來綠滿窗,大姑娘……”鄉村的廣播遍布各個角落,剛通上盤山公路不久的四明山區,也是如此。還不是漢語國語普及的日子,除了這美妙的歌聲,除了說書與相聲,新聞播報大都以鄉音完成。陸埠區境內那么的多山村,原屬慈谿縣管轄,口音和餘姚有很大不同,加上山區十八音的說法,對於初聽廣播的山裡人來說,這是一樁新鮮事,也會嚼起舌頭學樣,常引得大夥鬨笑。我的兒童時代,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度過的。每年春節從外婆家拜完年回來,要是到了快做中飯的時候,廣播差不多就響了起來,一路上看到的村莊,炊煙夾著播報的鄉音,慢悠悠地似乎飄了起來。我似乎會沉浸在這樣的歡樂中,不過,只有到了南洪橋,才會感覺到家就在眼前了,橋頭的涼亭和溪流沖成的濕地,就像是一個標記。回家的路,並不穿過這座橋,涼亭處向左分出的一條小路,通往溪流對岸,盤過小山會有兩個小村莊,鄭家是我奶奶的娘家,青龍山是我姨父的家。
我常去的地方,就是青龍山,村子在山岙裡面,一條溪流淙淙而過,房子大多傍溪靠山而建。村口有一株大樟樹,與該村姓氏章姓諧音,一棵樹、一條溪、多間民房、一座山,還有樹下的幾個孩子,就成了這個村久久不能揮去的印象。那裡認識了很多同齡的夥伴,一起在溪里游泳,在水庫里釣魚,更多的時間是留在打彈子玩撲克牌上。我更喜歡的卻是看戲,在村子的中央,是一個大操場,搭個臨時戲台,戲就會三天三夜不停歇,村里採用這種方式出錢請戲班子來慶祝自己長輩的大生日。
有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裝,特別喜歡去青龍山看戲的時候穿,也不是出於好看,只是兩邊的大口袋可以讓我裝很多東西,阿姨會一個勁地在那裡放瓜子,還讓我手上拿幾截甘蔗。看戲的時候,我總會在第一排,跟老人們一起坐,坐久了就站,站在中間會擋別人的視線,我就站人群的旁邊,那是其他看戲小夥伴的領地,他們坐在樹堆上,看一會玩一會。看戲的準備工作還是要做,飯前我會到戲台上懸掛的小黑板上看夜場的內容,也會去後台,就是戲班子臨時住的民家去探班,看著她們吃飯休息的時候也是眼影紅紅一圈的,覺得很奇怪,像是生活不離戲,吃飯的時候也不卸妝。等我漸漸大起來,有了新的愛好,就很少去青龍山了。
這次從上海回來,路過南洪橋,看到了涼亭,我就想起過往的事情,於是下來走了一遭老路,鄭家和青龍山,還是這么熟悉。拜訪完年老的阿姨和姨父,我站在濕地邊,有一條木舟橫在水面上,風輕輕吹過,纜繩處傳來舟碰石岸的洞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