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奧一號

被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列為今年“一號工程”的“南澳Ⅰ號”打撈工作在風雨中起錨,2010年4月8日傍晚,水下考古隊員冒雨登上“南天順”打撈作業船,開始船上生活。9日晨“南天順”將離開前江灣,奔赴沉船地點,若條件允許,考古隊員可能展開水下作業。

南澳1號古船

(Nan'ao 1 ancient ship;South Australia 1, Old Ship)。
南澳1號古船[1],簡稱“南澳1號”,是2009年09月26日在中國廣東汕頭市南澳島縣舉行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啟動儀式上宣布對此前被名為“南海Ⅱ號”的明代古沉船進行正式更名,理由是根據考古精確命名慣例,以其發現地為名,也是結合當地政府和公眾的意見和報請國家文物局同意的。 

古沉船被發現歷史回顧

南澳為“海上絲路”要衝,汕頭南澳島地處閩、粵、台三省海面交叉點,遼闊的海域是東亞古航線的重要通道,海上交通十分方便,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鮮各國,向東可抵達菲律賓群島,向南越過南海,直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等南洋各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使南澳海域不單為國人南船北上或北船南下必經之中轉站,更為外國船舶來華於粵海入閩海,或閩海入粵海之門戶,“為諸夷貢道所必經” 。史載:“鄭和七下西洋,五經南澳”。南澳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譽。唐宋以來,中國海上貿易日益興盛,輸出物資以絲綢,陶瓷為主,所以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作“陶瓷之路”。南澳Ⅰ號的發現證明了汕頭南澳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進行貿易的重要場所,也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或叫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國際貿易貨物的轉運,集散中繼站與必經之路。
南澳縣是一個海島。在南澳島東南三點金海域的烏嶼和半潮礁之間,2007年,有漁民潛入海底作業時無意發現了一艘載滿瓷器的古沉船。2007年5月25日、26日,南澳縣雲澳邊防派出所根據線報,兩次抓獲非法打撈水下文物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其中10件是國家三級文物。經廣東省文物鑑定站鑑定,這批文物主要為明代瓷器。
這片海域立即被監控起來,廣東省文化廳緊急調集10名水下考古人員組成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隊,委派海洋救撈作業船舶趕赴現場,控制沉船點,並向國家文物局、廣東省政府作了報告。
在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隊對沉船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勘探,完成了水下摸探、採集和測繪工作,繪製出外圍文物分布圖、沉船平面總圖和沉船縱、橫剖面圖,獲取了大量的影像資料,採集外圍文物近800件,加上漁民上交的200多件,總數超過1000件,並將此沉船命名為“南海Ⅱ號”。
結合考古勘探資料分析,初步判定該沉船的年代為明萬曆年間,船載文物主要為明代粵東或者閩南及江西一帶民間瓷窯生產的青花瓷器。
由於這是南海海域繼“南海Ⅰ號”之後,發現的又一艘保存較完好,滿載珍貴瓷器的古代沉船,為便於區分,2007年6月9日省文化廳主持召開的“沉船搶救保護工作匯報會”上,被正式定名為“南澳Ⅰ號”。

南澳1號古船地理位置

南澳1號沉船位於南澳縣東南三點金海域的烏嶼和半潮礁之間,距南澳島最近距離約2海里。

南澳1號古船探查

考古勘探資料證明,沉船保存較好,水深約27米,船體大部被泥沙覆蓋。
根據暴露出來的隔艙板和船體上部凝結物的狀態判斷,古船處於正沉狀態,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初步判斷古船長度不小於25.5米,寬度不小於7米。古船的上層結構已不存在,但隔艙和船舷保存狀況較好。由於船體表面覆蓋有泥沙和大塊凝結物,船體和文物受腐蝕和人為因素破壞較小,初步判斷除船體中部的兩三個艙體外,沉船其它部分及艙內船貨保存較好。
經水下考古人員初探,沉船上船上貨物散布範圍長約28米,寬約10米,裝載的瓷器至少有1萬件,甚至多達6萬件。
初步斷定該沉船的年代為明萬曆年間,船載文物主要為明代粵東或者閩南及江西一帶民間瓷窯生產的青花瓷器。

不同於“南海Ⅰ號”打撈作業方案

水下考古專家經過勘探,已經掌握了沉船附近海底地貌的平面、剖面圖。“南澳Ⅰ號”沉船保存較好,船體大部被泥沙覆蓋。根據暴露出來的隔艙板和船體上部凝結物的狀態判斷,古船處於正沉狀態,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初步判斷古船長度不小於25.5米,寬度不小於7米。
勘探測量數據顯示,這艘古沉船上貨物散布範圍長約28米,寬約10米。古船的上層結構已不存在,但隔艙和船舷保存狀況較好,由於船體表面覆蓋有泥沙和大塊凝結物,船體和文物受腐蝕和人為因素破壞較小,初步判斷除船體中部的兩三個艙體外,沉船其他部分及艙內船貨保存較好。
根據“南澳Ⅰ號”沉船的特點和環境狀況,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准的打撈方案,本次考古工作採用了不同於“南海Ⅰ號”的作業方式。考古隊將首先在船體上部及船體附近區域布設水下探方,然後按照水下考古作業流程逐層進行考古清理、測繪、攝影和文物提取工作,預計整個考古發掘工作持續到今年的12月中旬。
發掘結束後,編寫和發表考古發掘報告,今後的文物保護可分多個課題分別進行研究及保護報告的編寫。
[編輯本段]啟動打撈工作
目前,廣東省博物館專門調撥的1500萬元考古打撈資金已經到位,支持本次打撈行動的廣州打撈局“南天馬/德華”船組仍未到位,水下考古隊潛水打撈設備也不甚充足,20多名水下考古隊員也已抵達,因此相信打撈行動並不能在26日打撈儀式啟動後有實質性展開。
“南澳Ⅰ號”打撈工作,由於天氣原因,打撈船今日將無法抵達沉船海域。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准的打撈方案,本次水下考古工作將採取不同於“南海Ⅰ號”的作業方式。廣東省考古隊一位專家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預計考古發掘工作將持續到今年12月中旬,雖然沒有颱風影響,但隨著冬季臨近,打撈海域的風力會逐漸加大,這會對水下考古打撈工作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但因為氣候因素,年內實際留給水下考古隊員僅餘約兩個月的打撈時間。 
對於即將打撈上岸的文物,廣東、汕頭以及南澳縣多方文保單位已經著手開展接收工作。尤其南澳縣文物局,更騰空一間百平米上下的展廳改造成洗鹽池,準備對打撈上來的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並最終予展示。

守護故事

明代古沉船被發現
南澳縣是一個海島。在南澳島東南三點金海域的烏嶼和半潮礁之間,有漁民潛入海底作業時無意發現了一艘載滿瓷器的古沉船。2007年5月25日、26日,南澳縣雲澳邊防派出所根據線報,兩次抓獲非法打撈水下文物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經廣東省文物鑑定站鑑定,這批文物主要為明代瓷器。
這片海域立即被監控起來,廣東省文化廳緊急調集10名水下考古人員組成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隊,委派海洋救撈作業船舶趕赴現場,控制沉船點,並向國家文物局、廣東省政府作了報告。
在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隊對沉船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勘探,完成了水下摸探、採集和測繪工作,繪製出外圍文物分布圖、沉船平面總圖和沉船縱、橫剖面圖,獲取了大量的影像資料,採集外圍文物近800件,加上漁民上交的200多件,總數超過1000件,並將此沉船命名為“南海Ⅱ號”。
結合考古勘探資料分析,初步判定該沉船的年代為明萬曆年間,船載文物主要為明代粵東或者閩南及江西一帶民間瓷窯生產的青花瓷器。

守護官兵不辱使命

南澳縣雲澳邊防派出所27名邊防官兵,在守護“南澳Ⅰ號”的856個日日夜夜裡,出動公邊艇近2000次,勸離不明作業船隻近百艘,驅趕可疑船隻超過2000艘。
發現“南澳Ⅰ號”後,第一次出警駕駛摩托艇的是葉金輪,他曾經長期駐守在打撈船上,平均每天要出艇四五次,來回十幾航次,被戲稱為“海上專職司機”。如今,他參加援藏已有一年多,可每次打電話回到邊防派出所總要問一下“南澳Ⅰ號”的情況。
“安保任務結束後,最想關掉手機睡一覺,睡醒後對妻子和兒子說聲對不起。”忙碌了兩年多的雲澳邊防派出所所長朱志雄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