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南京殯儀館始建於1937年,是舊中國最早的殯儀館之一。改革開放以前,南京的殯葬基礎設施十分落後,底子差,設備陳舊。位於清涼山的市殯儀館,被人們稱為“三破”(破房子、破爐子、破車子)。
1980年8月南京殯儀館由清涼山遷至安德門大街10號石子崗,占地面積66畝,建築面積9240平方米。經過20多年的不斷改造建設,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環境整潔,設施齊全,符合環保要求,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的現代化殯儀館。然而,經過時代的變遷,舊殯儀館已經不能滿足南京市城市發展的需求,面積小帶來的矛盾日益凸顯。由於容量小、設施老化,雖經多次改造,殯儀館現有規模和設施設備仍然無法滿足市民的治喪需求,與南京的城市地位也極不匹配。
2009年,南京正式啟動了南京殯儀館新館建設工程,並於 2012年4月4日清明節試運行。新殯儀館位於雨花台區鐵心橋街道馬家店村西天寺墓園旁,距新街口約15.6公里,2013年5月28日正式啟用。
南京殯儀館特點
服務功能齊全
南京殯儀館新館占地286畝,總建築面積50199平方米,總停車位850個。共建有不同規模檔次風格的告別廳18間(其中大禮廳2間,中、小禮廳各8間,可同時容納告別人員2000餘人),守靈套房24間,骨灰安放格位5萬個,配備了火化爐13台(其中綠色環保揀灰爐4台),接運車19輛;另配有專用電梯、新風空調、音視頻廣播、監控報警等先進設備和智慧型化系統,設定了祭拜區、祈福區、告別區等人性化功能區域。
為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設計了多種風格的禮廳、室內葬安放區;為給予市民更加人性化關懷,紀念環設有專門的祭拜區、祈福區,火化區設有可以全程陪伴、直到火化結束的包間;為使客戶治喪更為便利,還配備了餐飲服務、休閒茶社及商品超市等。
整體造型美觀
新館於位於金陵南郊,地處牛首山風景區,按照市政府“布局一流、規劃一流、建設一流、滿意一流”的建設目標,著重將自然地形、現代建築、使用功能巧妙結合,著力突出人文、園林、生態、現代的特點。
南京殯儀館新館是一個“人”字形結構,寓意“以人為本,以山為寢,天地人和”;在整體布局上,由“一條主軸,三段序列”,沿三面環山地形縱向展開,並分別形成山腳的悼念台、介於兩側山腰的守靈橋和環於主峰之周的紀念環三個主體建築。
節能環保
新館特別選在主城區下風口,為了不影響周邊民眾生活,新館在拆遷中主動將600米環評線拆遷範圍擴大到紅線外1公里,最大限度降低了新館運營對周邊環境和民眾生活的影響。為了有效控制“三廢”,新館引進國內最先進的環保火化爐,配備了最先進的除塵、淨化環保設備,通過對氣體的二次甚至三次燃燒,不會對環境、大氣造成任何影響,更不會破壞牛首山整體自然景觀風貌。
與此同時,新館還建有先進污水排放系統,雨污回收、利用系統,採用節電40%以上的新型LED燈管照明,預埋了更加省時、環保、價廉的天然氣管道,並實現館區綠化覆蓋率51%。
新館通過專業通道的科學劃分,確保了人屍分流、人車分流、館內職工與治喪客戶分流,不混雜、不交叉,在有效降低差錯發生率的同時,也極大地減少了環境污染。
所獲榮譽
多年來,為了減緩生者悲痛心情,成就逝者完美人生,南京殯儀館通過完善內部管理、倡導陽光服務、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服務品質,擁有了健全的組織領導,專門的監督機構,科學的規章制度,便捷的服務流程,形成了常抓不懈的長效機制,最大限度地確保了人民滿意。
2005年,南京殯儀館成為全國首家一次性通過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三項國際標準體系認證的殯葬事業單位。近幾年來,南京殯儀館連續被評為省、市民政系統“文明示範視窗”、南京市行風建設示範視窗單位,其下屬的化妝部、禮儀部、業務接待部、火化部、接運部分別榮獲了江蘇省“工人先鋒號”、江蘇省“巾幗文明崗”、南京市“五一巾幗標兵崗”、南京市“青年文明號”、南京市“工人先鋒號”等光榮稱號。
地址交通
地址電話
地址:南京市雨花台區大周路206號
24小時業務諮詢、上門服務、遺體接運服務電話:96444
公共運輸
①捷運1號線到安德門站轉公交710路
②捷運1號南延線到軟體大道站轉公交112路
③公交866路、710路到西天寺公墓站,112路到大周路南站(底站)
行車路線
①城東:城東幹道——機場連線線——繞城公路(寧丹路出口鐵心橋方向)——寧丹路——大周路(牛首大道)——南京殯儀館新館
②城西城北:揚子江大道—應天大街高架—鳳台南路高架—繞城高速二橋方向(鐵心橋出口下)—寧丹公路—大周路(牛首大道)—南京殯儀館新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