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2004年被市教育局評為市德育先進學校,省級現代化示範國中教學質量優質學校,05年評為市先進單位,07年被推薦為“ 江蘇省文明學校”(已公示)。
學校積極推行素質教育,最佳化課程結構,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常年聘請外籍教師授課,強化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學生綜合素質逐步提高,參加各類競賽成績斐然。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有300多人次在參加全國、省、市、區各類競賽中獲獎。學校現有南、北、中三個校區,四個現代化實驗室及6個活動室,現有40個教學班共約1300名在校學生,教師130餘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占約85%,各級優秀青年教師62人,中學高級教師15人.
辦學成績
學校教學質量市區一流,在公辦學校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學校堅持因材施教,分層推進的教學特色,使不同潛質的學生受到全面的優質教育。2002年且超過同類校平均分41.24分,2003年中考質量較之2002年又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多人在600分以上,達省重點線200多人。2004、2005年中考總均分繼續名列全區同類校第一,學校實驗班中考班均分達572分,全區中考總分第一名考生出自該校,全校達省重點線學生占50%。2005年中考實驗班均分近570分。學校2004、2005、2006年連續3年榮獲白下區教育局首屆及第二屆、第三屆“中考教學質量評估”一等獎。2007年,學校繼2006年中考的基礎上,又取得優異成績。再次榮獲白下區公辦學校第一名。這已是連續第七次(2001-2007)獲得白下區中考第一名.07年中考,該校總均分605分,超市均分76分(市均分529分),學校690分以上高分有5人,680分以上23人,670分以上近50人,超四星級高中錄取線231人,達省重點中學錄取線75%。另外,學校王成龍同學以696分名列第一,王海計同學、許曉同學達南京外國語學校錄取線。學校辦學質量贏得較高的社會聲譽。2013年學校奪得南京市中考公辦校第一的桂冠。2004年學校組隊參加南京市首屆“四維杯中學生英語口語大賽”與南京外國語學校、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校區)、南京金陵中學分別榮獲前四名,2004、2005、2006年有多位學生榮獲國中物理、化學競賽省一、二等獎。06年南京市“好家長”作文競賽三人獲市一等獎,2005、2006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我校周寧桐、許曉同學分別榮獲全國一等獎,2006年另有5位同學榮獲全國二等獎,2007年我校初三年級施天怡同學榮獲南京市中學生演講比賽一等獎第一名。學校素質教育綻放出絢麗之花。2013年陳柏年同學708分奪得秦淮區中考第一名。
師資隊伍
學校隊伍精湛,人才輩出。學校遵循“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學習”的辦學理念,積極倡導成功教育,注意管理科學化、規範化和精細化,學生的養成教育特色鮮明,已形成了嚴謹規範、踏實誠樸的校風。學校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事業心強、愛生愛崗、工作勤勉、業務精湛、講求高效、業績突出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教師學歷層次高,現有7位在讀研究生,具有市區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近20人,中、高級職稱的教師達85.2%,另有多位教師被公派出國留學。學校曾培養出兩院院士、“兩彈”元勛任新民、前教育部長劉西堯、世界著名畫家劉宇一、知名作家葉兆言等優秀人才。
校史沿革
原校創建於:1904年。始名“承志”,址鎮江。後遷寧,更名“鍾英”。意乃“鍾阜育英才”。創建時為私立。初在戶部街,後擴遷中正街(現白下路大中橋至太平南路段)。
1912年遷往南捕廳。
1937年西遷安徽歙縣,後又分遷長沙、貴州、廣西,抗戰勝利遷回南京。
1954年遷至曾公祠(中山南路九條巷8號,現校區所在地)。
1956年改為公立,更名為“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學”。
2000年與南京三中合併,更名為“南京第三中學國中部”。
2004年初、高中分設,我校更為現名:“南京市第三初級中學”,同年被評為“省示範國中”。
2005年1月被評為“市德育先進學校”。
2014年5月恢復“南京市鍾英中學”校名。
2015年7月起,初一初二暫時搬遷至金鼎灣的原28中上課,時間預計為一年,初三在原校區上課。
曾公祠
校北部校區中的主體建築原為“曾公祠”,曾公祠始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為祭祀曾國荃的祠堂,曾國荃為曾國藩九弟,幫助其兄鎮壓太平軍起家。從光緒十年起,署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光緒十五年推恩加太子太保,十六年卒於官。贈太傅,特謚忠襄,下旨建專祠,即曾公祠。曾公祠位於中山南路與洪武路之間,前臨九條巷,後踞八條巷,坐北朝南,長99米,寬51米,占地面積5049平方米,建築面積6857.4平方米,計有35房屋間。主要建築為三進磚木結構的廳殿。第一進正門門口有一座十餘米高的“八”字形雕花磚砌牌樓,“山”字形脊頂覆以筒瓦,檐口下為磚雕斗拱,工藝精絕。兩根園形石柱拱門於大門兩旁,弧形券門高大壯觀。
曾公祠走廊
第二進為正廳,最後一進為大殿,均為五開間高大軒敞的屋宇。大殿殿脊高約十餘米,斗拱雕刻魚龍圖案,大殿有圓形朱紅大柱三十根,巍峨壯麗。
曾公祠內庭院
三進屋宇三間,間隔皆為24米,形成兩個大致正方形的院子,用長青石在院中築成通道。大殿地面有方磚,根據記載,方磚下原用鬆土排列作為底基,進行防潮。
曾公祠外走廊
二進三進大廳,後殿原配有雕花檐宇、畫棟、雕花窗和落地花格門窗(今唯後進大殿尚保留如上雕刻)。各進院中皆有兩廡和迴廊,迴廊今存朱紅圓柱48根,頗具清時建築風格。曾公祠始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一百多年來歷經滄桑。國民黨統治時期,曾做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地址。汪精衛在南京建立偽政權時,1940年漢奸常玉清又把此地作為安青同盟會會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方才改為學校。曾公祠東西兩側為曾氏後人住宅。尤其是兩側,後院辟有花園,園內假山池塘建築甚為考察。可惜日寇占領南京後,這一部分建築被改為殯儀館。輾轉變遷,現為彩色印刷廠一部分廠址,花園不復存在。1982年,曾公祠被定為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後,政府多次撥款維修。兩側廂房做了仿古重建,院子裡種樹栽花,砌假山,修水池,成為一座花園式清靜優雅的校園。現為鍾英中學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