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白下區政協

政協白下區委員會成立於1961年,並於同年12月舉行區政協第一屆第一次全體會議。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主要職能,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出現了更加生動活潑的局面,為推進全區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政協白下區委員會成立於1961年,並於同年12月舉行區政協第一屆第一次全體會議。十年動亂期間,區政協組織受到衝擊,停止辦公。1980年恢復區政協,8月召開了第三屆區政協第一次會議。目前的區政協第九屆委員會是2003年1月產生的。從第一屆到第六屆區政協每屆任期3年,從第七屆區政協起,每屆任期為5年。區九屆政協主席:季守法;副主席:朱從兵、靖傳華、周波、周翠花(女)、樊有維;秘書長:吳國強。
第一、第二屆區政協分別由14個界別組成,有委員75名,常委15人,設4個工作組。第三屆區政協由13個界別(工商聯界別取消)組成,有委員113名,常委21人,設6個工作組。第四屆區政協有委員118名,常委23人,設6個工作組和1個委員會。第五屆區政協由14個界別組成,委員增加到139名,常委25人,設10個工作組和1個委員會。第六屆區政協有委員148名,常委25人,設8個專門委員會。第七屆區政協界別增加到15個,有委員155名,常委26人,設8個專門委員會。屆中1995年5月南京市區劃調整,雨花台、棲霞兩區10名政協委員隨區劃轉入。第八屆區政協界別增加到17個,委員增加到175名,常委27人。機構調整為6個專門委員會,第九屆區政協取消農業界,界別設定為15個。由於2002年南京市區劃調整,委員增加到206名,常委28名,設6個專門委員會,即:經濟科技委員會、教衛文體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社會法制委員會、僑台民族宗教委員會和提案委員會。其中5個專門委員會設有駐會專職主任。第一、二屆區政協未設辦公室,日常工作由秘書長主持。第三屆區政協開始設辦公室,目前區政協辦公室下設秘書科、調研信息科、綜合科三個科。
從1961年區政協成立到1966年“文革”這一時期,當時由於受“左”的路線影響,第一、二屆區政協主要是貫徹“又團結、又鬥爭”的方針,積極推動各界人士學習毛主席著作,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興無滅資”的階級鬥爭教育,提高自我改造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積極性。其基本任務是一學習,二改造。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統一戰線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人民政協的工作重點也隨之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第三、四屆區政協協助區委在統戰工作上大力撥亂反正,推動為委員落實政策工作;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積極開展經濟諮詢服務,為企業發展牽線搭橋;積極開展祖國統一聯誼工作,努力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第五、六屆區政協根據全國政協七屆常委會1989年制定的《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暫行規定》,相應制定了《政協白下區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暫行規定》、《政協白下區委員會工作規則》、《工作委(組)工作規則》、《提案工作條例》等一系列制度、規定、辦法。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使政協的各項工作開始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軌道。
1994年3月,全國政協八屆二次會議以中共十四大精神為指導,對《政協章程》作了部分必要的修改。1995年1月,總結人民政協工作的新經驗,將《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暫行規定》修訂為《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正式通過施行。中共中央為此向各級黨委發出通知,要求各地認真執行,為切實推進政協履行職能的規範化、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1994年中共白下區委專門召開全區政協工作會議,總結、交流了政協工作經驗,對各級黨政領導如何主動開展政治協商、自覺接受民主監督以及政協工作如何開創新局面提出具體要求,推動了區政協工作進一步發展。第七、八屆區政協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五大和全國政協《規定》精神,在中共白下區委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民主、團結兩大主題,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主要職能,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出現了更加生動活潑的局面,為推進全區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