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卒妻怨
河湟戍卒去 ,一半多不回。
家有半菽食 ,身為一囊灰 。
官吏按其籍 ,伍中斥其妻 。
處處魯人髽 ,家家杞婦哀 。
少者任所歸,老者無所攜 。
況當札瘥年 ,求粒如瓊瑰 。
累累作餓殍 ,見之心若摧 。
其夫死鋒刃 ,其室委塵埃 。
其命即用矣,其賞安在哉 ?
豈無黔敖恩 ,救此窮餓骸 。
誰知白屋士 ,念此翻欸欸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河湟(huáng):黃河與湟水。此處指湟水流域及湟水注入黃河處的黃河兩岸地方。河湟地區,自唐肅宗時起為吐蕃侵占。後來,唐朝在此地多次與吐蕃發生戰鬥。湟,湟水,黃河支流,源出青海,在甘肅注入黃河。
⑵家:指戍卒的家。半菽(shū)食:連豆葉粥都吃不飽,只能吃半飽。一說:以蔬菜拌雜糧為飯食。菽食,同“藿食”,以豆葉為食。菽,同藿,豆葉。
⑶身:戍卒自己。一囊灰:士卒陣亡之後,燒屍骨為灰,以布囊盛之。
⑷按:止,此處作“註銷”解。其,與下句的“其”同義,代陣亡的士兵。籍:名冊。
⑸伍:古代軍隊中五人為一伍,此處代軍隊。斥:逐。
⑹處處魯人髽(zhuā):指因為戰士陣亡多,所以穿喪服的婦人也多。魯人髽,《禮記·檀弓》:“魯婦人之髽而吊也。”髽,婦人喪髻。
⑺杞(qǐ)婦:杞梁之婦。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齊大夫杞梁隨莊公伐莒,戰死,莊公往吊其妻。《禮記·檀弓》篇也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又據《列女傳》記載,杞梁戰死,其妻哭於城下,城為之崩,既葬之後,其妻赴淄水而死。此處的“杞婦”指代陣亡戰士的妻子。
⑻少者,老者:指陣亡戰士家中的老小。任所歸:任其所歸,任其所往,指無人過問,無人贍養。攜:與上句的“歸”同義,過問、贍養的意思。
⑼札(zhá)瘥(chài)年:瘟疫流行之年。札,瘟疫。瘥,病。
⑽瓊瑰:美玉。累累:相連不絕的樣子。
⑾餓殍(piǎo):俄死的人。
⑿摧:摧折,摧裂。
⒀死鋒刃:死於刀槍之下。鋒,槍鋒。刃,刀刃。
⒁室:本指妻室,這裡泛指家人。委塵埃:拋棄於荒野溝壑。委,委棄。
⒂安在:何在。
⒃豈:難道。黔敖:卷秋時齊國人,曾於饑荒之年施捨米粥,救濟饑民,事見《禮記·檀弓》篇。
⒄窮餓骸:飢餓將死亡的人。
⒅白屋士:貧士。白屋,不施丹采之屋,為貧賤者所居。
⒆念:想。欸欸:嘆息聲。
白話譯文
士卒因戍邊去河湟,戍卒一半多都陣亡。
家中沒人可以吃飽,戰死後骨灰裝布囊。
官吏銷他冊中名字,軍中逐出他的妻房。
處處寡婦穿著喪服,家家寡婦多是哀傷。
家中妻小無人過問,家中父老無人贍養。
顆顆米粒有如珠玉,又值瘟神降下災殃。
餓殍一個接著一個,見此不覺淚水沾裳。
家人死去棄於溝壑,戰士斃命於刀槍下。
使命完成生命獻出,哪見官府給予獎賞!
難道無黔敖施恩惠,救活饑民美名大揚。
誰知白茅屋有貧士,見此不覺心痛斷腸。
作品鑑賞
此詩揭示了晚唐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忍。廣大陣亡戰士為國捐軀,他們的妻兒老小卻得不到應有的撫恤,在災荒和瘟役的殘酷歲月里苦苦掙扎,生活在死神的陰影中。
這首《卒妻怨》寫的是陣亡士卒妻子們的怨恨。
這首詩從一個戌卒去河湟戌邊寫起,這位士卒在戊守河徨地區時死去,官吏立即在花名冊中勾銷了他的名字,趕出了他的妻子,斷絕了對他家屬的贍養。這些描寫指出了唐代統治者只知道強迫士兵為其賣命,而毫不關心戰死士兵家屬的死活。接著,詩人擴展他的視野,從更廣泛的角度描寫了社會的面貌。社會上瘟疫流行,米價昂貴,顆顆米粒如同珠玉,天下饑饉,餓殍遍地。而統治階級除驅使人民遠戍河湟之外,連一點表面的樣子也不裝,對完成了使命獻出了生命的士兵一點獎賞也沒有,對在死亡線上紛紛倒斃的饑民一點小恩小惠也不施。從這些描寫中,表明了唐代的統治者是吃人的豺狼,他們才真正是這場災難的製造者,詩人對這場社會災難的製造者十分痛恨,無情地揭露他們,大聲地痛斤他們,而對人民,詩人則流出了同情的眼淚,詩人在詩中說自己“心若摧”,說自己“翻欸欸”。他面對如此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發出了痛心的長嘆,通過“卒妻怨”的形式為民請命,為陣亡的戌卒鳴冤。
全詩語言樸實,行文自然,毫無雕飾之態,字裡行間滿是哀傷憤激之情,晚唐社會的黑暗衰朽,統治階級的殘忍、不顧人民死活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詩人以自己的良心代民立言,無情地揭露了這一目不忍睹的社會慘狀。一個社會到了統治者視人命如草芥,不顧人民死活,人民已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的時候,這個社會也就到了需要改朝換代的時候了,《卒妻怨》反映的正是這樣一種真實的社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