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簡介
千佛岩位於南京棲霞山棲霞寺東北側山崖上,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
佛像現存515尊,佛龕294個,號稱千佛岩。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
據史料考查,南京市棲霞山千佛岩的石窟佛像,較山西省大同市雲崗石窟遲三十一年,但比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早十七年,故千佛岩被譽為“江南雲岡”名聞中外。而名人石刻始於南朝,其分布相對集中於鳳翔峰,中峰、東峰的諸景點。
千佛岩中“三聖殿”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
歷史沿革
梁大同元年(504年),又傳佛龕頂上出現佛光,因而齊梁兩朝封建貴族如齊文惠太子蕭長懋、豫章文獻王蕭嶷及臣民以為佛祖顯靈,競相捐資鑿石造像,號稱千佛而得名千佛岩。
佛像有坐有立,大有數丈,小僅盈寸,造型精美,與大同雲岡石窟南北齊名。千佛岩在宋明兩代,曾有修葺和增刻。岩壁上還有宋陸游九言所書的“古千佛岩棲霞寺”七個楷書大字。
受損情況
據古文獻記載,這裡曾有過一尊很精緻的佛像,堪與雲岡和龍門石窟媲美。但由於這裡的石質屬石英砂岩,易於風化,致使這裡佛像的藝術價值有所折扣。
清鹹豐年間,千佛崖遭嚴重破壞。1925年,棲霞寺住持若舜等人用水泥把部分造像塗繕,並“施唇以朱,畫眼以墨”,以便觀瞻。“文化大革命”中,千佛岩又遭破壞。現存造像515尊,,約有200尊左右、佛龕100座左右完好外,部分已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