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戒[道教的十誡]

十戒[道教的十誡]

《十戒經》中的條文更大程度上體現的是中國傳統的倫理規範,具有鮮明的本土色彩。不過,這些倫理規範在傳統社會中和修道成仙無關,但是道教教義中,卻與修道成仙緊密相關。

由來

敦煌寫本中有不少《十戒經》傳授盟文,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直接書於《十戒經》後,第二種是只有盟文而沒有《十戒經》,第三種是和《十戒經》一起書於《道德經》的傳授盟文之後。

十戒經

敦煌寫本中的《十戒經》內容如下:

十戒經

天尊言:善男子、善女子能發自然道意,來入法門,受我十戒十四持身之品,則為大道清信弟子,皆與勇猛飛天齊功,於此而進心不懈退者,則超陵三界,為上清真人。

次弟子對師而伏

一者不煞當念眾生,

二者不淫犯人婦女,

三者不盜取非義財,

四者不欺善惡反論,

五者不醉常思清行,

六者宗親和睦無有非親,

七者見人善事心助歡喜,

八者見人有憂助為作福,

九者彼來加我志在不報,

十者一切未得道我不有望。

次說十四持身之品,

與人君言則惠於國,

與人父言則慈於子,

與人師言則愛於眾,

與人兄言則悌於行,

與人臣言則忠於上,

與人子言則孝於親,

與人友言則信於交,

與人夫言則和於室,

與人婦言則貞於夫,

與人弟子言則恭於禮,

與野人言勸於農也,

與沙門道士言則止於道,

與異國人言則各守其域,

與奴婢言則慎於事。

天尊言:修奉清戒,每合天心,常行大慈,願為一切,普度厄世,慊慊尊教,不得忠(中)怠,寧守善而死,不為惡而生,於 是不退,可得拔度五道,不履三惡,諸天所護,萬神所敬,長齋奉戒,自得度世。

十戒中的“不煞(殺)”、“不盜”和佛教十戒類同;而“不淫犯人婦女”則和佛教“不淫”有區別,佛教認為性行為本身就是“淫”,道教十戒只強調不淫犯別人的婦女;“不欺善惡反論”和佛教的“不妄語”不完全相同;“不醉常思清行”,並不禁酒,佛教則要求不飲酒;而第6~8條戒文則不見於佛教十戒,這說明道教十戒並非完全襲自佛教;十四持身之品則幾乎是儒家倫理的翻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