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敦煌寫本中有不少《十戒經》傳授盟文,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直接書於《十戒經》後,第二種是只有盟文而沒有《十戒經》,第三種是和《十戒經》一起書於《道德經》的傳授盟文之後。
十戒經
敦煌寫本中的《十戒經》內容如下:
十戒經
天尊言:善男子、善女子能發自然道意,來入法門,受我十戒十四持身之品,則為大道清信弟子,皆與勇猛飛天齊功,於此而進心不懈退者,則超陵三界,為上清真人。
次弟子對師而伏
一者不煞當念眾生,
二者不淫犯人婦女,
三者不盜取非義財,
四者不欺善惡反論,
五者不醉常思清行,
六者宗親和睦無有非親,
七者見人善事心助歡喜,
八者見人有憂助為作福,
九者彼來加我志在不報,
十者一切未得道我不有望。
次說十四持身之品,
與人君言則惠於國,
與人父言則慈於子,
與人師言則愛於眾,
與人兄言則悌於行,
與人臣言則忠於上,
與人子言則孝於親,
與人友言則信於交,
與人夫言則和於室,
與人婦言則貞於夫,
與人弟子言則恭於禮,
與野人言勸於農也,
與沙門道士言則止於道,
與異國人言則各守其域,
與奴婢言則慎於事。
天尊言:修奉清戒,每合天心,常行大慈,願為一切,普度厄世,慊慊尊教,不得忠(中)怠,寧守善而死,不為惡而生,於 是不退,可得拔度五道,不履三惡,諸天所護,萬神所敬,長齋奉戒,自得度世。
十戒中的“不煞(殺)”、“不盜”和佛教十戒類同;而“不淫犯人婦女”則和佛教“不淫”有區別,佛教認為性行為本身就是“淫”,道教十戒只強調不淫犯別人的婦女;“不欺善惡反論”和佛教的“不妄語”不完全相同;“不醉常思清行”,並不禁酒,佛教則要求不飲酒;而第6~8條戒文則不見於佛教十戒,這說明道教十戒並非完全襲自佛教;十四持身之品則幾乎是儒家倫理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