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各行各業均有所敬奉的神,這些所謂“神”,大多是歷史上的真人。關於音樂這一行,有“十二音神”之說。
羅公遠
羅公遠(618-758),唐代道士。又名思遠。彭州九隴山(今四川彭縣)人,一說鄂州(今湖北武昌)人。築室修煉於漓元治中,常往來青城、羅川之間,與張果、葉法善齊名。
黃幡綽
一作黃幡綽。唐時人,生於涼州(今甘肅武威),宮廷樂師。宋代陝西同州《霓裳羽衣曲》石刻傳系根據其手書翻刻。其擅長“參軍戲”,入宮30多年,侍奉唐玄宗。他性格幽默,善於口才,曾經用滑稽風趣的語言,諫勸玄宗不要輕信安祿山,應該疼愛自己的兒子(唐肅宗);提醒他注意安全,不要在馬上打球摔壞了身子,得到了玄宗的賞識和信任。當時人說,唐玄宗一日不見黃幡綽,龍顏為之不悅。
綿駒
綿駒,春秋時高唐人,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國家級歌星。他弟子眾多,形成浩大的民歌隊伍,對古代民間歌舞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部分傳唱作品被孔子收入《詩經》,可見其影響之大,後被奉為“音神”。
王豹
春秋時衛國人,善謳。居於淇 ,而河西之人化之,亦善謳。另有《封神演義》同名人物。
相傳王豹是古時“十二音神”之一,有“韻吟王豹”之美譽。所以《孟子》說:“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
石存符、沈古之
《唱論》記載:竊聞古之善唱者三人:韓秦娥、沈古之、石存符。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第七章《詞林須知》第二節提出了五位古代善歌者,即秦青、薛譚、韓秦娥、沈古之和石存符。
孫登
孫登(生卒年不詳),字公和,號蘇門先生,道家重玄學派學者。汲郡共(今河南輝縣市東五里固圍村東二里)人。長年隱居蘇門山,博才多識,熟讀《易經》《老子》《莊子》之書,會彈一弦琴,尤善長嘯。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於他。著有《老子注》、《老子音》亡佚。
葉法善
葉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太素、羅浮真人[1],括州括蒼縣(今浙江省麗水市)人。葉法善郡望是南陽郡,占籍為松陽卯山懷德里,鄉貫是栝州松陽。據傳葉生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卒於唐明皇開元十年(西元722年),一說屍解於開元八年(720年),地曰景龍觀。年一百又七歲。無病而終,羽化成仙,墓址在今麗水市境內。
古邑松陽相沿傳說,葉法善道教音樂,用自家原有的道樂和官方道樂相互替換,既保留了官方宮廷音樂的原貌,又融進傳統鄉土氣息的道樂風格。如流傳至今的《月宮調》與頗待論證的《霓裳羽衣曲》、《正凡》與《紫微送仙曲》等,其手法,既巧妙地避諱官方制度的麻煩,又使人們樂於接受和認可,使人百聽不厭。這確實體現了葉法善的音樂才華和非凡的音樂創造智慧。
韓娥
韓娥是春秋早期韓國(此韓國非戰國時期之韓國)一個善於歌唱的女子。一次韓娥經過齊地,沒了盤纏,店住不成,吃飯也成了問題,極盡悽苦。不得已,韓娥就在齊國的雍門賣唱,那歌聲圓潤婉轉,那神態悽美動人,感動了無數路人。她不但容貌美麗,嗓音優美,而且她的歌聲感情濃郁,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聽到她的歌聲的人都深深地陶醉。
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秦青
古代傳說人物,戰國時秦國人善歌以教歌為業。
據《列子·湯問》記載,秦青曾收薛譚為徒。薛譚未盡得其藝欲辭歸。秦青送行至郊外,臨別時引吭高歌,聲震林木,響遏行雲。薛譚聞之大驚,乃放棄回歸之念。
薛潭
薛潭傳說中的人物,戰國時秦國著名樂師,相傳是樂律大家秦青的徒弟。
薛潭在應招入宮為秦景公歌樂途中墜馬身亡而死,秦景公得知“一代名嗓”墜馬身亡大為哀嘆,遂下令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