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介紹
7月11日,德國國寶級樂團“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在上海音樂廳舉行了音樂會,在各國球迷紛紛從德國返回時,柏林愛樂的演奏家們也順勢將德國的美妙音樂帶到了上海,讓來自德國的鏇風延續。“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是柏林愛樂樂團中歷史最悠久也最出色的室內樂組合,在卡拉揚擔任音樂總監時期,由樂團大提琴手Rudolf Weinsheimer策劃組成。成立之初即為電台轉播而錄製大師格倫克(Julius Klengel, 1859~1933)的作品“讚美詩”(Hymnus),這正是為十二把大提琴的編制所作的曲子。由於來自媒體與大眾的反應十分熱烈,“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自此展開密集的演出行程,更努力拓展演出曲目。現在的“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是一支嶄新的年輕隊伍,首席大提琴福斯特(Georg Faust)說道:“儘管我們希望以更廣泛的曲目吸引不同的聽眾群,但仍會朝著一貫的藝術性發展。”
成立30多年,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不斷嘗試超越所有可能的極限,曲目變化多元,不論是列於首選的古典曲目,亦或是改編甲殼蟲樂隊的經典名曲,甚至帶有南美風格的探戈等樂曲,都在十二把大提琴的弓弦之間,呈現出超越原曲的特殊風味。甲殼蟲樂隊的名曲“昨天(Yesterday)”在12把弓弦的全新詮釋下,成現出另一種超越原曲、屬於大提琴的特殊風味,堪稱其跨界經典之作。
優秀的音樂合奏團,其團員各個傑出而獨特,但極少數合奏團能像“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攬到如此與眾不同的音樂家:首席福斯特(George Faust)精通“風水”,並享受與妻兒、寵物於柏林郊區的家居生活;科萬特(Ludwig Quandt)不但熱衷於環保議題,更是一位昆蟲學家,對蜻蜓尤其在行;施瓦爾克(Dietmar Schwalke)喜歡設計和製作家具;教堂建築是杜芬(Richard Duven)的最愛;團員中以模仿指揮及政治人物著稱的伊格爾布林克(Chirstoph Igelbrink),同時是優秀的鋼琴家和編曲家;林尼克爾(David Riniker)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長號演奏家;曼寧格爾(Olaf Maninger)和多位其他團員都是運動愛好者;年紀最輕的韋伯(Knut Weber)是雪板運動教練;勒米施(Nikolaus Romisch)熱愛跳水;門京(Martin Menking)研究商務與金融市場;最資深的團員迪塞爾霍斯特(Jan Diesselhorst)是位美食大廚;勒爾(Martin Loehr)則是魔術專家。
十二把大提琴的組合在古典音樂史上是少見的。未嘗沒有人嘗試模仿類似的組合,可惜都沒有成功,因為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不只是有十二把大提琴,更有十二位一樣優秀傑出的獨奏家坐在琴後。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可是說是代表了目前世界上大提琴組合的最高水平。
專輯介紹
以探戈大師皮亞佐拉三首為天使所寫的探戈舞曲展開全片,“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在2006年的這張新專輯以音樂探索音樂中最具性靈和宗教的一面。藉由各個時代、宗教的音樂,在十二把大提琴的音色中,勾勒出一個讓人洗滌塵俗,獲得升華的音樂聖地。在三首皮亞佐拉的天使探戈之後,他們邀請到靈魂樂和爵士樂歌手喬思琳史蜜絲、爵士小號手馬可斯史托克豪森(現代作曲家史托克豪森之子)、以及柏林廣播合唱團共同演唱他們這套音樂風格涵蓋十六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各種不同風貌的樂曲。片中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爾特的「兄弟」一曲,曾被國內的「雲門」舞集用在舞作「竹舞」中,相當有名,而片中這份十二把大提琴的改編版,則是帕爾特親自為該團在一九八二年改編,並由他們首演的。而史托克豪森的「小品」則是他特別為該團創作的爵士樂曲,片中也特別邀請到他一同來演奏小號的部份。
“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發行的每張專輯都獲得了非常高的肯定。他們成功地遊走在跨界和古典的邊緣,不讓他們的音樂風格受到限制,從巴哈、文藝復興的音樂到最新的哈利波特電影主題曲,乃至邀請柏林愛樂指揮賽門拉圖爵士共同來唱饒舌歌,他們都能展現讓人為之亮起會心一笑的演奏。這張新輯,他們更大膽得引用了更多的古典音樂,拉開全片的音樂風格和層次,讓對比顯得更為強烈。改編自卡利西密神劇「耶夫塔」、門德爾頌神劇「伊萊賈」中的合唱段、以及德布西鋼琴前奏曲中的「沉沒的教堂」和威爾第四首聖樂小品中的「聖母頌」等,都讓人耳目一新,即使是最神悉古典音樂曲目的愛樂者,也會為之眼睛一亮。而平常不接觸古典音樂的樂迷,則能從這些不受音樂風格限制的改編中,獲得靈感和新音樂型態的衝擊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