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上,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電影發展被分為三個階段,即:十七年電影、“文化大革命”十年電影與新時期電影。而“十七年”電影特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這一段歷史。在這一時期,新中國電影確立了“人民電影”的服務對象、敘事構架、歷史視角和美學範式,誕生了大量優秀作品,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奠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電影的堅實基礎,也為後人開拓了深闊的理論空間。
藝術特點
1949年-1955年:
1、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真實、樸素、充滿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
2、當時的影片創作從生活出發,從人物出發,大膽創造,“提倡從紀錄片基礎上來發展我們的故事片”,影片結構比較自由,不很戲劇化。
1955年-1958年:
1、向生活的各個方面拓展。
2、藝術上大膽突破。
3、風格、樣式上也比較豐富多彩。
1958年-1960年:
1、反映歷史真實,將時代精神融入革命歷史題材之中。
2、創作方法與時代相一致。
3、影片藝術質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長。
1960年-1966年:
強烈地追求創新。
存在的問題
1958年-1960年:
1、相當一些影片幻想脫離現實,革命浪漫主義成了外加的表面的東西。
2、現實主義創作深化方面受挫,反映現實生活的、尤其是反映知識分子生活的影片較少。
3、從劇作方面看,夏衍同志《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等書在當時影響較大,主要論述了戲劇式結構的電影,沒有提及其他結構樣式。
主要作品
1949年-1955年:
《中華女兒》:1949年上映,顏一煙編劇,凌子風導演。
《三毛流浪記》:1949年上映,陽翰笙編劇,嚴恭與趙明導演。
《烏鴉與麻雀》:1949年上映,陳白塵編劇,鄭君里導演。
《腐蝕》:1950年上映,柯靈編劇,黃佐臨導演。
《白毛女》:1950年上映,水華、王濱與楊潤身編劇,水華與王濱導演。
《趙一曼》:1950年上映,于敏編劇,沙蒙導演。
《鋼鐵戰士》:1950年上映,成蔭編劇,成蔭導演。
《上饒集中營》:1950年上映,馮雪峰編劇,沙蒙與張客導演。
《我這一輩子》:1950年上映,楊柳青編劇,石揮導演。
《關連長》:1951年上映,楊柳青編劇,石揮導演。
《翠崗紅旗》:1951年,杜談編劇,張駿祥導演。
《我們夫妻之間》:1951年上映,陳西禾編劇,鄭君里導演。
《新兒女英雄傳》:1951年上映,孔厥、袁靜與史東山編劇,呂班與史東山導演。
《姐姐妹妹站起來》:1951年上映,陳西禾編劇,陳西禾導演。
《南征北戰》:1952年上映,顧寶璋、沈默君與沈西蒙編劇,成蔭與湯曉丹導演。
《渡江偵察記》:1954年上映,沈默君編劇,湯曉丹導演。
1955年-1958年:
《平原游擊隊》:1955年上映,邢野與羽山編劇,蘇里與武兆堤導演。
《祝福》:1956年上映,夏衍編劇,桑弧導演。
《李時珍》:1956年上映,張慧劍編劇,沈浮導演。
《上甘嶺》:1956年上映,曹欣、林杉、沙蒙與肖予編劇,林杉與沙蒙導演。
《女籃五號》:1956年上映,謝晉編劇,謝晉導演。
《為了和平》:1956年上映,柯靈編劇,黃佐臨導演。
《鐵道游擊隊》:1956年上映,劉知俠編劇,趙明導演。
《新局長到來之前》:1956年上映,於彥夫編劇,呂班導演。
《不夜城》:1957年上映,柯靈編劇,湯曉丹導演。
《情長誼深》:1957年上映,徐昌霖編劇,徐昌霖導演。
《柳堡的故事》:1957年上映,胡石言與黃宗江編劇,王苹導演。
《上海姑娘》:1958年上映,張弦編劇,成蔭導演。
1958年-1960年:
《黃寶妹》:1958年,葉明編劇,謝晉導演。
《林則徐》:1959年上映,呂宕與葉元編劇,鄭君里導演。
《風暴》:1959年上映,金山編劇,金山導演。
《聶耳》:1959年上映,於伶、王蘇江與鄭君里編劇,鄭君里導演。
《回民支隊》:1959年上映,馮一夫編劇,李俊與馮一夫導演。
《老兵新傳》:1959年上映,李準編劇,沈浮導演。
《林家鋪子》:1959年上映,夏衍編劇,水華導演。
《青春之歌》:1959年,楊沫編劇,崔嵬與陳懷皚導演。
《萬水千山》:1959年上映,成蔭與孫謙編劇,成蔭與華純導演。
《五朵金花》:1959年上映,王公浦與趙季康編劇,王家乙導演。
《今天我休息》:1959年上映,李天濟編劇,魯韌導演。
《戰火中的青春》:1959年上映,王炎與陸柱國編劇,王炎導演。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1959年上映,馬烽編劇,蘇里導演。
1960年-1966年:
《劉三姐》:1960年上映,喬羽編劇,蘇里導演。
《楊門女將》:1960年上映,范鈞宏與呂瑞明編劇,崔嵬與陳懷皚導演。
《紅色娘子軍》:1960年上映,梁信編劇,謝晉導演。
《暴風驟雨》:1961年上映,林蘭編劇,謝鐵驪導演。
《洪湖赤衛隊》:1961年上映,梅少山與張敬安編劇,謝添、楓徐與陳方千導演。
《大李老李和小李》:1961年上映,謝晉與於伶編劇,謝晉導演。
《球迷》:1962年上映,徐昌霖編劇,徐昌霖導演。
《紅樓夢》:1962年上映,徐進編劇,岑范導演。
《野豬林》:1962年上映,李少春編劇,崔嵬與陳懷皚導演。
《錦上添花》:1962年上映,謝添、陳方千、陳其昌與羅國梁編劇,謝添與陳方千導演。
《停戰以後》:1962年上映,辛毅編劇,成蔭導演。
《魔術師的奇遇》:1962年上映,桑弧、王煉與陳恭敏編劇,桑弧導演。
《飛刀華》:1963年上映,李維與嚴勵編劇,徐蘇靈導演。
《紅日》:1963年上映,瞿白音編劇,湯曉丹導演。
《農奴》:1963年上映,黃宗江編劇,李俊導演。
《怒潮》:1963年上映,未央、鄭洪與吳自立編劇,史文熾導演。
《兩家人》:1963年上映,林杉與林漠晨編劇,袁乃晨導演。
《桃花扇》:1963年上映,梅阡編劇,孫敬導演。
《抓壯丁》:1963年上映,陳戈、丁洪、吳雪與戴碧湘編劇,陳戈與沈剡導演。
《北國江南》:1963年上映,陽翰笙編劇,沈浮導演。
《早春二月》:1963年上映,柔石與謝鐵驪編劇,謝鐵驪導演。
《小兵張嘎》:1963年上映,徐光耀編劇,崔嵬與歐陽紅櫻導演。
《滿意不滿意》:1963年上映,費克、嚴恭與張幼爾編劇,嚴恭導演。
《冰山上的來客》:1963年上映,白辛編劇,趙心水導演。
《穆桂英大戰洪州》:1963年上映,崔嵬編劇,崔嵬與陳懷皚導演。
《野火春風斗古城》:1963年上映,李天、李英儒與嚴寄洲編劇,嚴寄洲導演。
《阿詩瑪》:1964年上映,葛炎與劉瓊編劇,劉瓊導演。
《小鈴鐺》:1964年上映,謝添與陳方千編劇,謝添與陳方千導演。
《兵臨城下》:1964年上映,林農編劇,林農導演。
《獨立大隊》:1964年上映,王炎與陸柱國編劇,王炎導演。
《浪濤滾滾》;1964年上映,成蔭編劇,成蔭導演。
《逆風千里》:1964年上映,方徨與周萬誠編劇,方徨導演。
《舞台姐妹》:1964年上映,林谷、謝晉與徐進編劇,謝晉導演。
《英雄兒女》:1964年上映,毛烽與武兆堤編劇,武兆堤導演。
《白求恩大夫》:1964年上映,趙拓與張駿祥編劇,高正、李舒田與張駿祥導演。
《烈火中永生》:1964年上映,周皓編劇,水華導演。
《天山的紅花》:1964年上映,歐琳編劇,崔嵬、陳懷皚與劉保德導演。
《霓虹燈下的哨兵》:1964年上映,沈西蒙編劇,葛鑫與王苹導演。
名家點評
“‘十七年’期間,我國電影總計發行影片1213部,其中故事片600多部,這些在特殊歷史時期創作的電影作品,構成了中國乃至世界影壇的一道引人矚目的獨特風景。”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張建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