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國外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發展 (二)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構成 (二)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

圖書信息

作 者:陳瑞蓮 等著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6-1
版 次:1頁 數:353字 數:453000印刷時間:2008-6-1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印 次:1
I S B N:9787500469995

圖書目錄

上篇 區域公共管理理論探討
第一章 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緣起與發展
一 區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區域”
(二)公共管理學科中的“區域”
二 區域公共問題與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緣起
(一)區域公共問題的意涵及其相關範疇
(二)區域公共問題的凸顯及其淵源
(三)政府治理形態的結構轉型
三 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發展與路向
(一)國外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發展
(二)中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路向
第二章 區域公共產品及其供給
一 區域公共產品的概念、特點與類型
(一)公共產品的定義及其類型
(二)區域公共產品的特點與分類
(三)影響區域公共產品界定和分類的其他因素
二 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
(一)區域公共管理中的行動者
(二)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構成
(三)國際層面的區域公共管理主體
(四)國內層面的區域公共管理主體
三 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
(一)區域公共產品需求的“政治市場”
(二)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
第三章 區域發展中的政府間競爭
一 區域政府間競爭概述
(一)區域政府間競爭
(二)影響區域政府間競爭的主要因素
(三)政府間競爭的三種理論模型
二 區域政府間競爭的動態分析
(一)創新、模仿與科勒門問題
(二)一個被忽略的維度:創新策略的模仿成本
(三)競爭的三種形態及其演繹
(四)案例:地方的招商引資大戰
三 區域政府間競爭的三種形態
(一)對抗的競爭
(二)差異化競爭
(三)合作的競爭
第四章 區域發展中的政府間關係協調
一 政府間關係的基本涵義
(一)“政府間關係”概念的提出
(二)國內學者對政府間關係的研究與爭論
(三)國內政府間關係的研究模式與方法
(四)研究國內政府間關係的意義
二 傳統體制下的政府間關係
(一)傳統體制下的政府間縱向關係
(二)傳統體制下的地方政府間橫向關係
三 體制轉軌中政府間關係出現的問題
(一)我國政府間縱向關係的發展及其問題
(二)地方政府間橫向關係發展及其問題
四 政府間關係協調的對策思路
(一)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協調
(二)地方政府間橫向關係的協調
第五章 區域不平衡發展研究的新視角
一 區域不平衡發展的三種“非經濟因素”解釋
(一)問題的提出:尋找區域不平衡發展的“非經濟因素”解釋
(二)區域不平衡發展的三種“非經濟因素”解釋
(三)簡要評述
二 發展權的失衡與區域不平衡發展
(一)產權的地方化及其政治效應
(二)地方政府的發展權集合:理論源流與概念解釋
(三)地方發展權的失衡:區域不平衡發展的一個理論假設
二 發展權失衡的解釋邏輯
(一)“追趕型現代化”與地方政府發展權失衡的一個解釋邏輯
(二)區域非均衡發展與“發展型地方主義”的興起
(三)壓力型體制與產權的地方化
四 發展權失衡的表征:政府問財政關係的考察
(一)問題的提出:地方財政權利的區域分化
(二)地方財政權利區域分化的表征
(三)制度供給失衡與地方財政權利的區域分化
第六章 流域網路治理機制
一 網路治理機制在流域公共治理中的適用
(一)科層制治理機制的優勢與不足
(二)市場機制的優勢與不足
(三)網路治理機制的特點及優勢
二 已開發國家的流域網路治理機制
(一)建立符合流域特性的水污染治理體制和協調機制
(二)構建流域綜合開發機制,實行流域水污染的有效防治
(三)採取多種激勵性經濟手段,推進政府企業社會的夥伴治理
(四)為污水處理產業化建立有效的資金和技術保障機制,推進公私夥伴治理
(五)注重流域治理的科學論證與公眾參與,形成了社會共同治理機制
三 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機制的現狀
(一)政府作為單一治理主體,存在明顯的行政分割和權責利不清
(二)以管制手段為主的相對單一治理手段,造成體制性失效
(三)流域水污染治理過程中缺乏公眾參與機制
(四)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相關制度性安排不完善
四 流域網路治理機制的引入及基本框架
(一)引入流域網路治理機制的現實意義
(二)流域網路治理機制的基本框架
下篇 區域公共管理實踐範例
第七章 歐盟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的經驗
一 多層次、網路狀治理的區域協調體系
(一)縱向上多層次的區域協調機構
(二)橫向網路上的區域協調組織
二 多樣化的區域協調模式
(一)問題區域治理模式
(二)創新區域模式
(三)跨境合作模式
(四)流域治理模式
三 多管齊下的區域協調手段
(一)完備的法制手段
(二)精細的經濟手段
(三)規範的行政手段
四 啟示與建議
(一)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法制基礎
(二)探索新的區域劃分框架和多元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模式
(三)採用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區域協調手段
(四)慎重處理好行政區劃改革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
第八章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一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進展
(一)建立動因
(二)建設目標
(三)初步進展
二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中的區域公共治理要求
三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合作方面的問題
(二)民間合作方面
四 推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公共治理的對策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
(二)推動民間力量參與,發揮非政府合作機制的作用
第九章 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實踐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背景和進程
(一)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GMS)的背景
(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
二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內容、機制和特點
(一)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內容
(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運行機制
(三)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特點
三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問題與對策
(一)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存在的問題
(二)推進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政策建議
第十章 英國區域政策的變化趨勢及其啟示
一 英國產業政策的變化軌跡
(一)20世紀以來英國產業政策的變遷
(二)英國區域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
二 英國區域政策變遷的依據分析
(一)工業化階段Ⅰ:區域和產業的“雙重集聚”時期
(二)工業化階段Ⅱ:區域和產業的“雙重擴散”
(三)“後工業化”時期:區域和產業的“雙重再集聚”
三 英國區域政策變遷走向啟示
(一)區域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不同步的區域擴散和產業擴散
(二)關於區域政策的差異化
(三)關於內生的區域增長機制
第十一章 長三角區域合作的進程與展望
一 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特點
(一)區域內各城市良好的經濟地位為經濟一體化提供了基礎性平台
(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該地區經濟的國際化緊密聯繫
(三)長三角一體化的過程與以上海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群)的建設緊密結合
二 長三角區域合作現狀
(一)長三角區域政府合作意識基本形成
(二)區域內地方領導人高層會議定期召開已形成制度
(三)長江三角洲的區域政府合作進入實質性的發展階段
三 長三角區域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招商引資中的惡性競爭,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
(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各自為政,重複建設,導致資源的浪費
(三)產業結構趨同,缺乏合理分工
(四)整體競爭能力削弱,亟待產業結構調整
四 長三角區域合作的未來展望
(一)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的組織機構建設
(二)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的法制協調
(三)建立科學的地方政府官員的績效評價體系
(四)發揮企業在區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五)建立長三角自由貿易區
第十二章 泛珠三角區域政府的合作與創新
一 泛珠三角區域政府合作的背景
(一)泛珠三角區域政府合作的巨觀背景
(二)泛珠三角區域政府合作的歷史基礎
二 泛珠三角區域政府合作的現狀
(一)泛珠三角區域政府合作的制度安排
(二)泛珠三角區域政府合作的主要方式
三 泛珠三角區域政府合作的創新
(一)合作理念的創新:從行政區行政到區域公共管理
(二)合作模式的創新:從各自為政到聯合治理
(三)合作機制的創新:從科層制到網路制
(四)合作規範的創新:從人治到法治
(五)合作政策的創新:從內部政策到區域公共政策
第十三章 廣東促進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的實踐探索
一 廣東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十五”以來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現狀
(二)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滯後的成因分析
二 “十五”期間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的政策評估
(一)發展的政策成效
(二)發展的主要經驗
(三)有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三 國內外解決區域發展差距的經驗和啟示
(一)國外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基本經驗
(二)國內發達省份的主要舉措
(三)幾點啟示
四 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的基本思路與對策
(一)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的基本思路
(二)加快東西兩翼和山區發展的對策建議
(三)值得研討的幾個政策問題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