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信息
詞語匭使
拼音guǐshǐ 注音ㄍㄨㄟˇㄕˇ
引證解釋匭院的主持人。唐白居易《達聰明致理化策》:“國家承百王已弊之風,振千古未行之法;於是始立匭使。”《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六》:“以樞密閣直學士、左諫議大夫、充匭使閻至為工部侍郎充職。”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明皇以‘匭’字似鬼,改‘匭使’為‘獻納使’。乾元初,復其舊名。”參見“匭院”。
詞語匭使
拼音guǐshǐ 注音ㄍㄨㄟˇㄕˇ
引證解釋匭院的主持人。唐白居易《達聰明致理化策》:“國家承百王已弊之風,振千古未行之法;於是始立匭使。”《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六》:“以樞密閣直學士、左諫議大夫、充匭使閻至為工部侍郎充職。”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明皇以‘匭’字似鬼,改‘匭使’為‘獻納使’。乾元初,復其舊名。”參見“匭院”。
葉適 《劉公墓志銘》:“ 隆興
【gui】 匭(1)匭guǐ 【box】。
漢字音解 字形分析匭函,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始置於 唐 。亦稱上呈朝廷的書信、奏章。
詞語釋義 詞語解釋tóu guǐ ㄊㄡˊ ㄍㄨㄟˇ 投匭(投匭) 亦作“ 投匱 ”。 1. 唐 武則天 時鑄制銅匭四個,列置於朝堂上,受納上書。見《新唐書·百官志二》。後以“投匭”謂臣民向...
匭院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官署名。匭使院的省稱。
概述 相關條目知匭使唐官名。垂拱二年(686),鑄四銅匭列於朝堂,許人投書,以諫議大夫或拾遣、補闕一人為知匭使。建中二年(781),以諫議大夫一人為知匭使。 ...
匭檢制就是一個意見箱,分成幾種顏色,有四個側面塗著四種不同的顏色。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