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明太守盧浚游匡河鄉觀音山後,曾有詩云:“看盡羅田山外山,倦依流水宿松關,分明夢裡神仙語,前路 風光十八彎。觀音山是一座“丁”字形山峰,孤峰崢嶸獨傲。在茶花飄香,古木濃蔭的觀音山上,昔年依石岩建廟,修建有一座觀音庵,觀音山東南方向的石壁上,有一尊天然的觀音佛像,因是觀音背像,故稱為“反背觀音”。這一奇特景觀與觀音庵相互呼應,觀音山因此得名。觀音庵名揚省內外,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十多個縣市的眾多善男信女經常來此進香朝拜,四季遊人香客不斷。觀音山地勢還十分險要,明代山上即建有山寨,清鹹豐七年(1857)重建石牆,高4米,周圍6600餘米。如今尚有多處石牆遺蹟和東、西、南、北四門的稱謂。
觀音山終年雲霧繚繞,好似仙境。婉轉盤旋盤山公路直通雲霄,好似銀蛇起舞。此山好似蘇東坡對廬山的評價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位於觀音山不遠的另一坐山峰上有一處烈士墓,上面刻有新四軍馮連長墓幾個大字。相傳當年新四軍與國民軍交戰如此地。大革命時期,中共羅田、英山邊區委員會曾隱於寺內,秘密領導大別山農民運動,為創建紅二十六軍立下了功勳。
景觀
觀音大殿
觀音大殿相傳始建於北宋年間,清同治七年(1868)還重新修建過。廟內依天然石痕刻有觀音像三尊,舊時 香火旺盛,今石像雖毀但正殿尚存,是全縣僅存的古廟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登上大殿外面的坪地,那雄偉壯觀、氣勢恢宏的廟堂赫然入目。老殿建於清同治年間,是文革時羅田縣唯一倖存的古廟。今是縣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殿旁邊在2004年由信徒捐贈投資近百萬,修建了一座新的觀音大殿,殿高7米,寬7米,長12米。內有千手觀音像,八面觀音像各一座,金鋼,羅漢10餘座。山上有住持、僧尼和居士近20人。新老殿堂僅一牆之隔,有門互通。殿內菩薩林立,正位供奉著千手觀音。置身其中,香霧氤氳,梵音繞樑,莊重肅穆,儼然福地洞天,頃刻間一種脫紅塵、入仙境的氣息撲面而來……
觀音塔
在觀音山寺入口,映入眼帘是一座聳入雲霄的五層六角塔——觀音塔(華嚴海會佛寶塔),紅牆彩瓦,翹角飛檐,金光閃閃,熠熠生輝。塔下有一古冢,是姚大仙火化歸葬處。1946年12月,38歲的觀音寺住持姚聲遠,自行架設柴草,在此火化,鳳凰涅槃,留下千古之謎,給悠悠古寺籠罩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續寫了一段色彩隆重的曠世傳奇,姚大仙高深的法力在鄂豫皖一帶廣為傳頌。如今進山的香客必到塔前拜祭,許願焚香,傳說甚為靈驗。
反背觀音
反背觀音坐落在觀音山半山腰上,距離山頂觀山音寺2公里。寺廟在一塊大青石板下方。大青石上有一尊天然的觀音佛像,是觀音背像,稱為“反背觀音”。這一奇特景觀與觀音庵相互呼應,觀音山因此得名。雖沒有山頂觀音山寺香火旺盛,但也不時有香客前來祭拜。相傳西晉初期,結束三國鼎立混戰局面,百廢待興,民心思治。觀世音三姐妹奉西天佛國阿彌陀佛法旨,來中華宏傳佛法、度化眾生。這裡就是觀音山三姐妹中的二姐成仙之地。
馮連長墓
新四軍烈士墓,位於匡河鎮觀音山佛教文化旅遊區內。在觀音山山頂最北端,距佛廟約150米處,有兩具緊緊相挨的墳墓,墓前豎有兩塊石質墓碑,一塊為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六團一營三連馮連長墓;一塊為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一營三連無名戰士之墓;碑前有一六角亭。1946年9月21日傍晚,新四新軍獨立旅奉命從霍山、英山開赴麻城,行軍至匡河鄉地面時受到國民黨反動軍隊重兵追擊,六團一營奉旅長張體學命令在匡河施家畈村、分水嶺村一線狙擊追兵,掩護主力部門西進。任務完成後一營被頑軍死死咬住。為避免全營戰友遭受滅頂之災,三連馮連長主動請纓,親帶一個班戰士往偏離主力部門進軍線路的北方向邊打邊撤,最後馮連長帶著三個人退至觀音山頂陷入重圍,彈盡糧絕,跳崖自殺所帶一個連士兵全部犧牲。國民黨軍退走後,觀音山寺僧侶和山下九房沖村村民收斂英烈遺體,修造了墳墓;碑、亭是全國解放後,任湖北省交通廳長的新四軍獨立旅六團一營營長譚振彪為紀念英雄的戰友而修建,整個陵園占地面積為35平方米。
古長城
位於觀音山寺北部通往駱家山的崇山峻岭之間,有許多古城牆遺蹟。他們大多以簡單的石塊堆砌而成。高約3米,寬約2米。位於山頭頂端有門樓,現大多已倒遢。相傳在清朝末年,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長矛(太平軍)殘部流蕩在各個大山之間,其中就有一支在觀音山至駱家山修築了長城,並和清軍在石頭城上進行了戰鬥,至最後全軍覆沒。至今石城之上還殘存有當年生鏽的刀,矛等。
獅子垴
在離觀音山東北面二三公里的地方,有一處高山名叫獅子垴,只比觀音山頂矮少許,相傳觀音山與獅子垴同時長出,並且一直有抬高跡象,但觀音山總比獅子垴高三尺。
獅子垴屬於山頂的一處凸起岩石,高出地面數丈,其西北部形同刀削斧辟,東南面是60度斜坡,岩石項端平面寬5米長8米,岩石與岩石之間有大小不一的縫隙,初次見到者會擔心岩石有斷裂的風險,其實比較穩固。這處景點暫時尚未開發,處在雜林掩映之中,因此從空中很難觀察其真實面貌,只有登上山頂方可一窺其雄險高峻,巍峨挺拔。站在獅子垴頂端可以看到數公里外的里半街,里半街是古代羅田三間半屋基中的一間半間。
在獅子垴西北部山崖下有一個很大的石洞,據說這個洞是過去避戰所修(一說清朝晚期長矛所修,一說民國時期抗戰所修),從這個洞口進入可以到達數十里之外的大龍寨那邊。洞裡邊漆黑一片,不時有霧氣冒出,更增添幾許神秘感,至今無任何人敢冒險穿越此洞。
打兒石
在距獅子垴半里路的山坡斷崖上有一塊形似陽具的細長巨石,高約三四米,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打兒石,打兒石距斷崖有兩三米的距離,傳說只要站在斷崖邊往打兒石頂端仍上一個石頭,就能生一個兒子,有沒有靈驗暫時不知道,只是一個傳說,往打兒石頂端仍石頭也不容易,隔得遠不說,石頭頂端高低不平,仍幾十個可能會有一個會中。前往打兒石有古人留下的古道,多為石質台階。從觀音山到打兒石有小道前往。
歷史
觀音山古稱“匡羅山”,位於湖北羅田縣匡河鎮境內,海拔最高點722.1米。山下群峰浪涌,有九條小山脈拱衛,簇擁著橫空出世的觀音山,使整座山峰如藍天下盤坐的一尊佛像。
遠方的觀音山,危峰高聳,絕壁懸空。山頂的觀音寺,聳立在萬木森森、煙霧籠繞的雲端,真箇西藏“布達拉宮”一般,不禁心潮激盪。來到廟後山頂的石壁上,俯瞰山下,村落遍布,群樓林立,梯田丘丘,飲煙裊裊;南眺白蓮水庫,波光浩渺,水鄉風光,如詩似畫,盡收眼底。
崇山峻岭,巍然聳入藍天,山上奇松吐翠,怪柏凌雲,奇花異草滿山遍野。山頂有一塊半畝的土坪,系大地竅穴所在,日精月華,天根地髓,凝聚於此,祥光瑞藹輝映鬥牛。土坪邊,石縫一眼清泉,汩汩流淌,十條蒼龍在山腰盤旋飛舞,爭吸清冽甘泉。山下一架三十六步金梯仙光閃閃,沿東南側的岩壁直通山頂。
觀音大士讓在腰間戲水的九條蒼龍,化作九嶺捍衛山頂寺院,把三十六步金梯化作三十六丘梯田,留給百姓耕種。於是,觀音山和觀音三姐妹的故事就這樣在大別山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