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御焙遺址

北苑御焙遺址

北苑御焙遺址位於福建省建甌市市區東北15公里東峰鎮今鳳山茶場內,屬北宋遺址。 北苑御焙茶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的閩王龍啟元年(933年),持續上貢時間長達458年。因該園地處閩都北部,故稱“北苑”。 歷史上有“北苑貢茶名冠天下”之譽。 經1995年1月和11月兩次發掘,揭露共50多個遺蹟單位,成為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的官辦茶葉衙署遺址,並發現近二萬平方的宋元時期文化堆積層。 證實焙前當地村民所稱的“龍井”即是御泉井。 2006年5月該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景觀

摩崖石刻

北苑御茶園鑿字岩摩岩石刻和作坊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苑御茶園“鑿字岩”摩岩石刻在城東東峰焙前村附近的“林壠”小坡之上,岩高約3米,長約4米,寬約2.5米,岩石下面刻有楷書八十字,每字約20×30厘米,為北苑茶園紀事文;左側面刻有七十餘字,每字約10×15厘米,因長期受風雨沖蝕,漸已風化,字跡模柵,難以辨認完整內容。其正面楷書石刻為:“建州東鳳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為御焙。歲貢龍風,上柬東宮,西幽、湖南、新會、北溪,屬之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口堂,堂後坎泉。前引二泉曰龍鳳池。慶曆戊子仲春朔柯適記。”根據石刻落款,慶曆戊子仲春朔,已明確表明石刻為宋仁宗趙禎慶曆八年(1048年)之作,即北苑御茶園最盛之時所刻。“鑿字岩”石刻為考查北苑貢茶(龍鳳團茶)的歷史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依據。  

作坊遺址

北苑御茶園作坊遺址在“林壠”小坡之下,目前已發現北苑六角井遺址一處和作坊遺址多處。其中六角井遺址是否為原北苑的“龍風池”、“乘風堂”,尚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加以證實。北苑之名始於五代,宋人姚寬在《西溪叢語》中記有:“建州龍焙面北,謂之北苑”。嘉靖《建寧府志》亦載:“龍啟(五代十國延均年號)中,里人張廷暉以所居地宜茶,悉輸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史料記載

北苑御焙是中國宋、元時期貢茶產制中心。宋代是北苑鼎盛時期,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宋子安《東溪試茶錄》獨記官焙三十二。北苑御(龍)焙為首焙,轄建陽、建安(今建甌)、南劍州(南平)、政和四縣市。官署(管理中心)設在建州北苑。御茶園有內園三十六處(專供“玉食”),外園三十八處(供賞賜大臣)。官焙、御茶園分別分布在建溪流域。北苑官焙、御茶園、上貢御茶品目在中國貢茶史上獨領風騷數百年。  

據史籍載:北苑黃金時期,曾設有官署行衙,建有御茶堂、御泉亭、乘風堂、鳳味亭、星輝館、貢茶院等及乘風堂記、御泉亭碑、御茶堂碑、北苑五詠碑、御茶園詩刻等眾多碑碣石刻,隨著時光流逝已惜俱無存,但今仍有遺址可尋覓,如龍鳳池、紅雲島、望京樓、鳳凰閣等遺址隱隱可辯。目前仍有焙前、東焙、西焙、蘇口、壑嶺、等官焙名稱和曾坑、鳳凰山、大窠、東漈、西漈、張坑等眾多內園禁苑地名沿襲至今。  

據史料記載,宋代茶學專著25部,而其間北苑茶學專著就有18部,竟占三分之二。這些茶學專著中,著名的有:蔡襄《茶錄》、趙佶《大觀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趙汝礪《北苑別錄》等。在宋、元四百多年中以一個地方的茶為對象,進行深入系統研究,其茶著和文論之多,分量之重,在我國茶史上實為罕見。  

因宋代北苑御茶的精絕和其特殊地位,出現大量讚頌北苑茶的詩賦。曾有王安石、蔡襄、范仲淹、黃庭堅、蘇東坡、梅堯巨、歐陽修、陸游等343位古代名家,讚譽北苑的詩賦達684餘首(厥),其數量之多,名家之齊,關注之殷,聲譽之高,在中國茶文化百花園中蔚為奇觀,精彩紛呈,瑰麗無比。  

出土文物

1995年1月和11月,福建省博物館考古隊先後二次對北苑御焙遺址進行重要考古,在裴橋村焙前自然村的石門壋一帶考古挖掘四百多平方米,兩期發掘揭露共50多個遺蹟單位,發現不同時期的建築台基、天井、水溝、水池、河卵石官道等,其建築規模、出土陶瓷器物殘片和屋脊構件規格等考古確認,當地俗稱“龍井”為史籍記載的“御泉井”,焙前村後整個山谷地帶為北苑御焙官署行衙建築群遺蹟。考古所揭露遺蹟成為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的官辦茶葉衙署遺址。並發現近二萬平方的宋元時期文化堆積層。  

歷史價值

北苑御焙遺址 北苑御焙遺址

北苑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茶史提供了有利的佐證。同時吸引了日本,新加坡、台灣等眾多海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林屋晴三先生曾先後兩次考察北苑,為找到日本茶道的鼻祖——北苑而激動萬分,欣然出資修建北苑茶事摩崖石刻保護亭。目前北苑遺址已列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苑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茶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