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良港

北良港

距開發區中心區約12公里,於2002年5月10日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在裝卸、轉運、倉儲、計量、檢驗及糧情監測等各個環節實現了自動化控制,是迄今世界上最為先進,規模最為龐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散糧進出口港之一,實現了糧食儲運的散裝化、規模化、自動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效率高,成本低,功能齊全,適合於大宗散裝化糧食作業。北良港可接卸8萬至10萬載重噸級的進口糧。散糧裝船能力每小時4000噸,卸船能力每小時達2000噸。具有年裝卸中轉散糧1200萬噸的作業能力,倉儲能力達150萬噸。

概況

北良港的大門北良港的大門

大連北良港的建設,是世界銀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的核心,是根據我國北糧南運的糧食流通格局,在大連開發區投資建設年中轉能力1100萬噸、倉容130萬噸的現代化的大型糧食中轉樞紐工程。

整個工程建設質量優良,現代化程度高,是目前世界上技術先進、中轉能力最大的現代化散糧運輸碼頭。

北良港2001年投入試運營以來,表現出明顯的競爭優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東北產區到大連北良港,通過散糧系統運輸的糧食每噸可節省流通費用46元左右,糧食在運輸途中的拋撒損失,由傳統麻包運輸的5%-7%下降到1%以下,每噸糧食可節約50元左右,東北地區散糧火車運輸往返在途時間由原來的8天壓縮到3-5天,船舶在港口停泊的時間由原來的7天減少到3天左右,散糧運輸基本上杜絕了困擾我國多年的在糧食中含有麻繩、鐵塊、石塊等惡性雜質等問題。在後方中轉庫和港口庫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分等分級,提高了糧食的賣價,增加了農民收入。

發展散糧運輸是糧食流通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世界銀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的建成,已經帶動和正在帶動環渤海灣地區港口散糧運輸設施的建設和改造。

建設歷程

在港口最南端的燈塔下面,立有《北良新港記》(宋延明作)的紀念碑,言簡意賅地記載了北良港的重要和建設歷程:
大連濱城,北良新港,城因港興,古系登州漁屯,今乃國際商埠,號稱北方香港,北良公司以糧創業,寓糧於良,新辟港址於開發區南,披大孤山瑞靄紫氣,擁西咀島地利水深,扼大連灣咽喉要衝,御太平洋千里颱風,挽北黃海萬丈狂瀾,巍巍乎矗立海天運水之上,洋洋哉雄居東亞良港之首,鍾靈神秀,良港天成,故有北良新港之謂也。

項目肇始,閣揆首倡,中樞決策,國家九部委鼎力促成,世界銀行慷慨斥資,東北四省區解囊相助,遼寧省、大連市多方協調,遂有今日建成運營之勝狀。更兼主管職司東西折衝,南北奔走,中外專家和衷共濟,夜以繼日,施工單位精心組織,晝夜奮戰,公司員工戮力同心,廢寢忘食,終以愚公移山之毅力,再創精衛填海之壯舉。嗟乎,昔者黃口孺子尚之籠中蒸糕須經千人之手,北萬人之心力歟!

古往今來,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夫事有大莫過於天而重莫過於本者,故古今為政之要,無不以豐倉廩、足民食為治國安邦之依歸。屈靈均上下求索,范希文先憂後樂,岳鵬舉精忠報國,林少穆禍福不避,古近先賢置生死於度外所孜孜以求者,蓋皆以五座萬噸級現代化泊位之設施,一百萬噸立筒庫群之規模,年吞吐上千萬噸散糧之能力,服務於東北、華北、中原、東南各糧食主產銷區,輻射至全球各大糧食市場。喜看滾滾糧龍賓士華夏大地,萬噸巨輪穿梭五洲四海,替國分憂,為民解困,振雄風於神州,揚國威於宇內,誠可謂功在當代,福及子孫,利澤千秋之偉業也。……

運裝食油用的列車 運裝食油用的列車
糧港一瞥 糧港一瞥
糧倉北面山坡 糧倉北面山坡
北良港的最南端 北良港的最南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