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此處,山道蜿蜒,將眾多京西名勝勾勒成一幅優美動人的長卷。千年古剎潭柘寺、“天下第一壇”戒台寺、始建於唐代的西峰寺,1800多歲的“白果王”,歷史久遠的京西古道,西峰山莊坐落其中廣納悠遠的文化精髓。
莊重典雅,錯落有致的建築群與優雅深邃的園中園——古建“王爺府”渾然一體。長廊、玉橋,瀑布、小溪,在大片竹林掩映下的西峰山莊散發著清幽與遐想。
西峰山莊以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國際級的酒店式管理、健康精緻的餐飲、完備的會議設施和綜合性娛樂健身配套,為每一位尊貴的客人提供高尚的服務。
山莊樹高草翠、鳥啼蛙鳴,野果碩碩,與四面青山渾然一體;假山甲景,飛瀑奔涌,玉橋如雕,溪水瀅瀅;觀景台巧,太極分明,賞月觀星,氣浩長空;翠翠竹林,孔橋幽徑,五合石柱,傳說點點;款款長廊,古詩古畫,栩栩如生;玉石象棋,健腦健體;五行八卦噴泉,春夏秋冬鮮艷,猶如碎玉噴綻,講述故事無限!
景觀
岢羅坨古稱拴馬莊、後稱李家峪、別名車營兒,位於永定鎮西南部。東北距鎮政府3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16°5ˊ4.56",北緯39°52ˊ51.9",海拔高度130米,無霜期200天。自108國道25.6公里處下道西行200米進村。岢羅坨村東至萬佛華僑陵園與石廠相鄰,南至南墳地、三條魚與石門營、石佛接壤,西至羅喉嶺與秋坡接壤,北至碑碣頂與萬佛堂接壤,地域面積2.3平方公里。現有人口348人,其中農戶108戶320人、非農業戶8戶28人、外來人口4戶15人。有園地446.5畝,林地2337.7畝。
櫻桃溝的西山和南山蘊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大明以前便有人在此鑿山挖煤。石廠北坡碑碣頂現存的《大明永樂年開取石料官山塘口》碑,碑陰的“馬鞍山石廠四至記”所載“東至何家莊,西至岢羅坨迤西並明扒煤窯燒造等處……。”便是其佐證。建國以後,1957年上岸鄉永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曾在岢羅坨以西的西峰寺建礦,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掘進25米出煤。1958年大躍進期間,開了十二個掌子面,曾創日出原煤450噸的高產。是年9月蘇聯三名專家前來西峰寺煤礦視察。七十年代初大興縣在岢羅坨村南建礦,1978年石廠、岢羅坨、秋坡先後在櫻桃溝建礦。隨著門頭溝區功能定位的轉變,按照發展綠色產業,建立北京市西部生態屏障的總體要求,於2005年2月28日櫻桃溝里的這三座煤礦正式封閉,自此結束了煤業開採的歷史。岢羅坨的南山除蘊有煤炭外,還蘊有優質的青灰礦產。《宛署雜記》載“西峰寺在李家峪,唐名慧聚,元時改為玉泉。”李家峪為岢羅坨舊稱。可見岢羅坨於大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以前業已成村。
歷史
“東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門頭溝作為北京通往塞北必經之路,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東部與海淀區、石景山區為鄰,南與房山區、豐臺區相連,西與河北省交界,北與昌平縣接壤,處於太行山脈北端,為華北平原向蒙古高原之過渡地帶。全區東西長約62公里,南北寬約34公里,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本區地形起伏,屬大陸性東岸季風氣候,東部和西部、山區和平原的氣候呈現明顯的差異,年平均氣溫東部11.7℃,西部10.2℃。門頭溝地區擁有距離北京市區最近的山脈,它像一幅美麗的扇面,裝點著北京西郊。
門頭溝地區自一萬年多前新時器早期“東胡林人”時期開始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她地處古冀州,商周時為幽州、春秋戰國時為侯國燕地。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等朝代,歸屬多變而脈絡清楚,但均未設縣。自遼建都燕京始,中經金、元、明、清、民國共900餘年,現門頭溝區全境是京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京師始終是連為一體的。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門頭溝人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據不完全收集整理就有民間花會16種,上百檔之多。其中太平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此外還有少林會、跑旱船、高蹺會、幡會等。區內流傳的主要戲劇有山邦子、秧歌戲、蹦蹦戲、皮影戲等,劇目豐富多彩,門頭溝的山歌和小調也廣為流傳,曲調優美、細膩動人。
門頭溝區內有文物古蹟多處。潭柘寺、戒台寺、西峰寺、靈嚴寺歷史悠久;龍泉霧遼金瓷窯遺址、東胡林人遺址、沿河城敵台、琉璃渠過街樓特色獨具;靈山、百花山、妙峰山、南官園、龍門澗等自然景區風光迤邐;著名的川底下村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山村。
現在的門頭溝區經濟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家有半碗粥,不上門頭溝”的歷史早已過去。隨著地區旅遊事業的高速發展,富裕起來的門頭溝人在傳統民眾性藝術 “花會”、“文化廟會”、“新春燈會”的基礎上,更打造出每年一度的“農民藝術節”、"永定河之春民俗文化節"等品牌活動,吸引著八方來客。
岢羅坨的來歷
該村村名從各種文獻上寫法頗多,但其確切的用字還應是“可羅它”三字上面均戴山字頭的寫法最為準確。石廠北坡碑碣頂《永樂年開取石料官山塘口》碑,碑陰為“馬鞍山石廠寺至記”碑文中的岢羅坨便是帶“山”字頭的,如今該村村委會牌子上的村名寫法也是沿用帶“山”字頭的岢羅坨。潭柘寺建成以後,人們要走崎嶇小路,翻山越嶺,去進香。騎馬的人就將馬拴在龍頭山下一個姓李的門前,然後爬山去潭柘寺進香。進香的人們稱這兒為“栓馬莊;”這是岢羅坨村最早的名字。李家峪是後來的名字,意寓為“山谷中的李家”。後來有了小路,村子裡的住戶也多了。路經此村去潭柘寺進香的人也多了起來,他們都習慣在此休息一下。村民們習慣稱進香的人為“磕了頭的”。村裡有人借“磕了頭”的諧音,去潭柘寺要翻過羅喉嶺,取“羅”字換掉“了”字,逐漸演變成“苛羅坨”。又由於此處四面環山,三個字上面均用“山”字頭,岢羅坨這個村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六月二十二日,憲宗皇帝朱見深寫下敕諭,為戒台寺界定了四至。“敕諭”鐫刻成碑,碑曰:“……其界東至石山兒,西至羅堠嶺,南至南山,北至車營兒。”這“車營兒”便是舊時岢羅坨的別稱。據此推算,岢羅坨的成村年代比萬曆二十一年又早了一百二十年。
撲臥於石廠北坡碑碣頂的“大明永樂年開取石料官山塘口”碑的碑陰“馬鞍山石廠四至記”,中文載“東至何家莊,西至岢羅坨以西並明扒煤窯燒造等處……”。這是至今發現有記載“岢羅坨”村最早的文字。
戒台寺與岢羅坨的界碑糾紛
民國初年,戒台寺圈界立樁,界樁圈至岢羅坨村邊;村民大怒,全村吃了“齊心面”,奮起將界樁砸毀。戒台寺訴至步軍統領衙門,當時的步軍統領由陸軍十三師師長王懷慶(字懋宣,河北寧晉縣人,生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卒於1953年,享年77歲)兼任,左翼總兵殷鴻壽(廣威將軍),右翼總兵為袁德亮(陸軍中將)、申振林(1921年3月20日授陸軍少將加中將銜)。步軍統領王懷慶差右翼總兵申振林調查此案。申振林巧遇王懷慶義子謝廷普在家(岢羅坨村人)休假。謝廷普向申振林訴說鄉親苦衷,申振林回呈步軍統領,說明原由。最後由步軍統領王懷慶出面,邀請戒台寺、岢羅坨村在四合樓排宴調解,最終使雙方化解了糾紛。
主要姓氏
本村有三大姓,李姓、皮姓、謝姓。皮姓是本區比較稀少的姓,李姓是否與李家峪的李有關,無從知曉。但李姓與皮姓在歷史繁衍過程中可能有某種聯繫,故舊時有“皮李不分”之說。謝姓自稱清時從保定“隨龍入關”,一支落戶關外,一支落戶房山,一支落戶岢羅坨。落戶此村先祖為謝大田,家族輩分排字:“大、王、國、連、襲,文、世、德、常、延,圖、承、永、福(天)、生,”等十五代。還有安姓、劉姓、王姓是本村老戶,安姓與潭柘寺東村安姓同族,據說至此已有十六代。另外還有褚姓是由潭柘寺南村遷來,原來本村的楊姓遷至何各莊落戶,張姓則遷居曹各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