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為培養滿文人才、促進滿學研究而建立的北京滿文書院
滿族創造了豐富璀燦的民族文化。豐富了祖國文化寶庫,也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矚目。“滿學”研究在許多國家興起。對滿文的學習,利用和研究成為滿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由於滿文不但是滿旅人民的民族文字,也是終清之世官方文字之一,他發揮了很大的歷史作用,加速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有益於滿族文化的發達和滿漢文化的交流,作為官方文字,三百年來用他記載的資科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宗教、歷史.地理.科學技術、文化藝術諸多領域,為後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檔案、文獻資料,滿文對豐富世界文化寶庫有著卓越的貢獻。滿文不僅在歷史上有特殊貢獻,現實中也在為我國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例如,在邊界談判中,利用滿文檔案迅速解決了長期不決的糾紛;紅學界爭論多年的關於曹雪芹的族屬和家世問題,因發現了有關的滿文檔案迎刃而解了;曹家被抄足因經濟犯罪與雍正繼位的政治鬥爭無關。在自然科學方面也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地震研究、中醫藥研究等多方面翔實可靠的資料。
在滿文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和用價值被人們日益深入地認識到的今天,有更多國家重視對滿文人才的培養。我國是滿文的故鄉,就其教學、研究、利用滿文的實際現狀。只靠高等本科院校培養滿文專業學生難於滿足實際需要,為了拾遺補闕,北京滿文書院誕生了。
創立
在金寶森同志的倡議下,由滿蒙兩族的11位同志於1984年12月開始籌辦,僅憑原北京書院研究所贊助的200元錢,創辦了我國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免收學費,工作人員不取任何報酬,進行義務教育的業餘學校。這種奉獻精神感動了著名專家和滿族知名人士。清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原清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會長戴逸先生慨然允諾擔任這小小單位的名譽院長,還經常給予專業和工作方法上的指導。原北京出版社副總編王紀剛、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任世鐸、滿族老人胡紫青、北京市民委副主任張壽崇等10位人士擔任書院顧問。胡絮青老人還親筆為書院題寫了校牌。書院成員這種為祖國建設事業做出無私貢獻的精神,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關懷。當時任國家民委主任的楊靜仁同志批示:“滿文書院,我們民委要給予重視和支持,……”。國家民委和北京市民委都撥款支持書院工作,市區成人教育局也在業務和管理方面給予幫助、指導和關照。
成績
書院創辦至今的五年多時間裡,先後招收六屆學員,約350人。民族成份包括滿漢蒙回四族。其中滿族人最多,占50%以上,其次是漢族人。入學時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16歲。學歷最高的有研究生畢業,最低的也具有國中畢業文化水平。他們當中有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和機械學系的教授吳宗澤、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印麗雅,中國戲劇家協會副編審俞躍庭等,也有在校大學生和普通工人、待業青年。既有父子,母女、姐妹、兄弟、夫妻和正在熱戀中的情侶,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廠長、校長、黨團幹部;也有民主黨派成員和宗教界人士。
他們入學的目的主要有四種情況。
1.為了自己研究工作的需要。
2.為將來從事的專業做準備。
3.滿足當前從事的工作的需要。
4.出自民族感情。
學習的目的雖然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努力學好滿文,為搶救祖國這一瑰寶做出貢獻。這一共同目的促使這些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宗教信仰,不同工作崗位,不同性格與愛好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了這個連同定辦公室都沒有的學校來,排除了年齡、性別的障礙,集合成一個相互尊重,團結互助、共同進步的集體。
課程
書院以傳授滿文為主,同時先後開設過滿族史、清史,滿族文學和民間文學、古文獻學等課程,擔任教課的老師,大都是我國學術界有相當影響的專家學者。滿文課任教者有中國社科院民研所的王慶豐副研究員、北京市文史館常瀛生館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部安雙成館員以及已退休的安俊先生等。擔任其它課程的有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馬汝珩、李華教授、王俊義副教授、中國社科院民研所的楊寶隆,滕紹箴副研究員等。這一支高水平的比較穩定的師資隊伍,輔之以比較健全的考勤、考核制度和穩定的教學秩序,為教學質量提供了保證。為了擴大學員的知識視野,每年都組織大型報告會,前後有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先生講“滿族的族源”。北京市民委趙書副主任講《滿族的習俗》,北京社科院歷史所閻崇年研究員講“滿族在歷史上的貢獻”,原遼寧省民族研究所所長、《滿族研究》主編金啟孮教授講“北京的滿族”,戴逸教授講“論乾隆”等。這些講座的規模一次比一次擴大,從最初的限於書院範圍的百人左右,逐漸有社會上人士來聽,擴大到700多人,講座受到熱烈歡迎。教材
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封建社會使用的《清文啟蒙》等雖然可供教學參考,卻不適於用作今天的教材,我們就在滿文顧問的指導下自已編寫,邊編邊教,邊教邊改,四年時間四易稿,逐步形成現在比較適用,穩定的教材。為了向學生提供參考資料,我們還複製了滿文古籍《清文啟蒙》、《滿漢六部成語》、《公文用語》、《摺奏用語》、《初學必讀》、《清文總匯》以及專門為提高班使用的《字法舉一歌》等,並給部分學員講授了清文篆字。畢業生
書院在探索“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方面,雖然是探索,是起步,卻也取得了某些令人鼓舞的進步。
在五年的時間裡,有153人經考試合格準予畢業,他們當中有一些人正在不同崗位上為滿文事業默默的貢獻著。滿族學員朱莉萊原是電子管廠的工程師,已退休,經書院推薦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部工作,現是該部的得力人員,為翻譯、整理滿文檔案貢獻餘熱;書院向民族印刷廠輸送了我國第一代滿文鉛字排字工人,為了解決工具書問題,在書院的組織下,四名學員剛畢業就合作編輯了《漢滿對照實用辭彙手冊》。他們以只做貢獻不求索取的書院精神,自己動手刻印、裝訂,只收成本費為後學者提供方便,此外。師生和工作人員共同動手選出常用適用詞7000餘條,編輯了用漢語拼音和滿文字頭雙重檢索的《漢滿詞典》,早巳脫稿,待有了經濟條件即可付印,滿族學員何乃豐是北京廣播器材廠第三設計所副所長,工作之餘,堅持業餘搞科研,為了尋找一種簡單易行的檢索方法,經過多次改進,終於在漢字四角號碼檢索方法啟發下,初步探索出用6個號碼檢索滿文字母的方法,現在正進一步研究編制軟體輸入電腦,滿族學員吳玉升等四人經書院安排,得到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李經緯教授的贊同,與該所進行了初步合作,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部蒐集清初的滿文醫藥資料,為研究清前期的醫藥史作準備;清華大學吳宗澤教授是書院第二屆畢業生,目前正蒐集積累滿文科技資料,為撰寫清初的科技史做準備,漢族學生魏北旺,自費赴黑龍江地區考察薩滿教情況,寫出有關薩滿教的論文兩篇,先後在《民族文學研究》上發表,漢族青年工人高岩,用一個月的業餘時間將達呼爾學者胡格金台用滿文寫的《達呼爾故事集》(抗擊沙俄入侵)譯成漢文,其第一篇已由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的刊物《滿語研究》刊出。
發展
為了使在啟蒙教育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進一步提高,書院自1989年又試辦了一個提高班,人數限制在15人左右,由王慶豐先生主持,仿照培養研究生的方法,以學生自學、老師個別輔導為主,輔以群體講授,鍛鍊學生譯滿文文獻的技巧,雖然翻譯滿文的專有名詞和公文術語難度較大,但是同學們已開始逐步掌握。書院認為除了教學與科研結合外,教學也要與服務相結合。根據這個宗旨,在我們辦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力為民族地區眼務。幾年來,我們應河北省唐山市民委、秦皇島市民委之請,先後辦了滿文啟蒙學習班。1985年7月在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鎮辦的學習班,有清東陵文管所和南新城、營房、馬蘭峪三個鄉的幹部和中國小教師,導遊人員以及聞風而至的灤南縣、青龍縣、薊縣的學員共62人,他們經過短期集訓後,已將所學滿文知識點滴用到工作上。1987年8月,在秦皇島市辦的學習班結束後,青龍滿族自治縣縣誌辦公室主任、副編審趙鳳陽和民委幹部楊賀春於1989年暑假,在縣師範學校舉辦了滿文學習班。參加學習的人多達82人,他們以“躉了就賣”的精神,把所學滿文知識在縣裡擴散,滿族父老對此極為歡迎。原大連市金州區郵電局黨委書記兼局長,現離休幹部趙和瑤,從《民族畫報》上見到關於書院的報導後,不遠千里赴京求學。克服了困難,取得好成績。他現在是大連市滿族聯誼會秘書長,是當地民族工作的骨幹。在滿文書院建院三周年的慶祝會上,他用滿文祝賀和用滿語唱歌向書院領導和老師匯報,博得了全場熱烈掌聲。
書院除自己到外地辦班外,還用自己的人力、物力支持與協助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湖北省沙市辦起滿文學習班。
服務
除教學外,凡是為民族事業服務的事,書院都願意做並盡力做好。如應福建省泉州市滿族同胞的要求,為當地粘氏宗詞譯寫了長幅滿文楹聯,台灣粘氏後裔返里叩拜祖先時,見有滿文更增加追根尋源的鄉思。為四川省成都市滿蒙學習委員會的刊物譯寫了滿文刊名。幫助山東省青州市北城滿族村建立了滿族博物館和譯寫了滿文用語。此外還為唐山市鄉鎮水泥廠、河北省易縣清西陵滿族鄉政府、北京市懷柔縣七道河滿族鄉政府,河北省遷安縣李店村滿族國小、灤南縣東望馬台滿族村等單位譯寫牌匾,滿足了他們的民族願望。書院為了豐富辦學經驗,十分重視交流活動。經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介紹,應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香港同胞甘德星要求利用假期到書院來進修,我們已為他做好進修時指導老師的安排,後因他末申請到助學金只能在北京作短期停留,他因疑難問題得到輔導而十分高興的返回。1989年的5月和l0月,書院先後和台灣滿族協會秘書長廣定遠先生和美國滿文教授、夏威夷大學國際交流計畫室負責人陸華西女士就滿文教學經驗進行了較充分的交流,他們都謙虛地表示對書院工作成績的敬佩。曰本國中國古代思想、文學研究家森一美先生也曾到書院進行採訪座談,談後撰文在國際廣播電台作了對日連續廣播。
精神
書院領導成員的無私奉獻精神、嚴謹的治學方法、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不辭辛苦的辦學態度以及克服困難、不屈不饒的意志,特別是在前一段時間在社會下颳起“一切向錢看”、“沒錢不千”的不正之風時,他們當中也有人退縮了,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在金寶森的帶領下,毫不動搖。這種頑強的為祖國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的毅力,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像這樣一個小小的業餘教育單位,在慶祝建院三周年時,有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的客人四百餘位。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國家民委文化司的代表、北京市民委副主任張壽崇、海淀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葉大澂以及專家學者的出席,為大會增加光彩。支持
新聞界人士也給予鼎力支持,如新華社北京分社、遼寧分社,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英文版)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工人日報、民族畫報、中國建設,瞭望周刊、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美聯社等都曾經對書院活動進行採訪報導。北京市首都圖書館地方文獻部也收集了書院的資料,作為館藏資料並編目外借,向社會提供閱覽。
滿文書院得到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趙鵬飛主任的關懷、鼓勵和支持,趙鵬飛主任不顧自己年高體弱,親自主持召開有市民委三位主任,副主任和滿文書院院長金寶森參加的座談會,以後又親自聽取了金寶森的匯報,並將書院情況向陳希同市長做了介紹。陳市長對書院的發展也十分關切並表示要給以具體支持。
書院為了培養滿文人才、搶救和整理滿文檔案及文獻古籍,正在按照趙鵬飛提出的“在滿文書院小規模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成立北京滿學研究會”的指示,不斷克服前進中的阻力和困難.為振興中華、為祖國四化建設做貢獻而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