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五省會館

北五省會館

北五省會館(指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五省的會館),坐落在紫陽縣城西南10公里的瓦房店,最早建於清乾隆末年,現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中的壁畫繪於清道光至同治年間,是陝西省目前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壁畫。

會館簡介

紫陽北五省會館位於距紫陽縣城8公里的向陽鎮任河與漢江交匯處,始建於乾隆末年。

北五省會館 北五省會館

北五省會館(指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五省的會館)占地面積約有1600平方米,主要建築結構是三間四梁八柱,木架結構殿宇式古代結構建築,稱為“大成殿”。檐下四柱分掛鎦金字楹聯,殿內供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位”的牌子,兩邊是“關聖帝君之位”和“岳武穆王之位”牌子各1塊。“大成殿”左右兩旁各有3間廂房,門窗都是按幾何圖形設計的花窗欞。門的下半部,雕刻著有花鳥圖案。殿對面也是3間雕有花窗的小客堂。

珍貴壁畫

館內壁畫 館內壁畫

館內壁畫是陝西地區現存最大的殿堂壁畫,並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了解,9處壁畫總面積達到120平方米,分別位於過殿東西牆、正殿北側與東西牆內側,算是陝西境內迄今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會館壁畫。其中過殿壁畫形制為8扇屏風狀,面積各為12平方米,為工筆所繪“二十四孝圖”。正殿東西二牆壁畫面積18平方米,描金富彩,內容為三國故事,包括“桃園三結義”、“千里走單騎”、“三英戰呂布”等膾炙人口的情節。正殿北牆內側壁畫為雙龍戲珠與天官賜福圖,北二牆壁畫為6扇屏風,主題為花鳥百獸、山水樹木及人物和神話故事。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瓦房店以其獨有的地理和交通優勢,成為整個陝南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有西北“小漢口”之譽,商貿活動繁榮。全國南北客商為了保持鄉土聯繫,增強商業競爭力,紛紛在瓦房店修建會館。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紫陽境內共有商號76家,涉及陝西、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福建10個省,會館分布於縣城和其他鄉鎮,其中瓦房店就有17家。現在,在瓦房店遺存下來的就剩下北五省會館了。

糧倉 糧倉

1952年,北五省會館被改造為瓦房店鄉政府糧庫,為了防止糧食受潮,糧庫在正殿、過殿牆壁上加裝了夾層。55年後的一場大雨,讓會館正殿牆的夾層脫落,縣文物管理人員在查看災情時,意外發現了壁畫的痕跡,封匿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清代壁畫方才重現於世。

保護目標

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修復工程項目被陝西省文物局確定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項目,由紫陽縣政府委託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負責組織實施。西安文保中心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經過多次溝通交流,將壁畫保護工作納入到中德文物保護科技合作項目中,通過科研提升文物保護工程實施水平,2011年4月正式啟動該項目。

北五省會館 北五省會館

按照北五省會館保護修複方案,該項目將壁畫研究與保護修復同時進行,通過為期3年的工作,積極探索、研究針對殿堂壁畫類的保護對象具有典型示範意義的保護修復思路和實施技術體系,全面揭開這一全國少有壁畫的神秘面紗,讓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再現其藝術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